-
-
00蛋白相互作用在信号通路研究中较为常见,经典的方法有:CO-IP、GST-pull down、酵母双杂交系统。 相较于酵母双杂交、pull down等方法,CO-IP之所以能成为蛋白互作的经典方法,它捕获的蛋白互作发生在所研究的特定组织细胞内,保存了互作蛋白及复合体的“内源”状态。 三者之间有哪些区别?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应该选择哪种方法? 了解Co-IP之前,先来了解IP。 免疫沉淀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是一种利用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特性来分离和00为什么Co-IP是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黄金标准”? 在生命科学领域,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调控细胞功能的核心机制之一。无论是信号通路的激活、疾病的发生,还是药物的作用靶点,都离不开蛋白质的“社交网络”。而免疫共沉淀(Co-IP)作为研究蛋白相互作用的经典技术,凭借其高特异性和直观性,成为实验室的必备技能。 但很多新手对Co-IP实验充满疑问: • 为什么明明做了实验,却检测不到目标蛋白? • 对照实验到底怎么做才能避免“假阳01. 凋亡细胞的DNA断裂特征 细胞凋亡时,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会被激活,将染色体DNA切割成两类片段: •大片段:50-300 kb(由内切酶初步切割产生); •小片段:180-200 bp的核小体单元(由Ca²⁺/Mg²⁺依赖的核酸酶进一步切割形成)。 这些断裂的DNA会暴露出大量3'-羟基(3'-OH)末端,这是TUNEL染色的关键靶点。 2. TUNEL技术的核心机制 TUNEL(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凋亡细胞的特异性标记: •标记反应: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0小分子量蛋白(<100 kDa) - 甲醇浓度:维持在20%。 - 原因:小分子量蛋白从凝胶转移到膜上相对轻松,较高的甲醇浓度能够有效地打破SDS与蛋白的结合,推动蛋白与膜相结合。 大分子量蛋白(>100 kDa) - 甲醇浓度:建议降至10% 或者更低。 - 原因:大分子量蛋白在凝胶中的迁移与转移较为迟缓,并且容易在凝胶内产生沉淀,而甲醇会促使SDS从蛋白上脱离,进而引发蛋白沉淀。降低甲醇浓度能够减少蛋白沉淀的情况,同时促使凝胶膨胀,有利于大分子0缓冲液制备包括:选择缓冲液、计算用量、量取、溶解、pH调节与溶液定容。所有这些步骤都需要仔细优化,以确保实验成功。1.选择缓冲液Step 1. 明确实验体系的pH需求缓冲液的pKa值决定了其有效缓冲范围(通常为pKa ±1),需优先选择pKa最接近目标pH的缓冲体系。比如: 目标pH=7.4时,可选HEPES(pKa=7.5)或磷酸盐(pKa2=7.2); 目标pH=8.3时,Tris-HCl(pKa=8.1)优于甘氨酸(pKa=9.8)。 Step 2. 评估实验特异性要求针对特定实验优化的成熟体系,直接标准化缓冲1一、BCA细节问题 1.细胞样品的PBS洗涤:确保在收样前用PBS充分洗涤细胞,以清除血清中的蛋白质残留。血清蛋白可能会影响BCA定量结果,导致Western Blot(WB)中内参不一致的问题。 2.移液器的精确度:定期校准和维护移液器,确保其准确性。移液器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实验的所有后续步骤,因此选择顺手且经过校准的移液器对实验至关重要。 3.样品的完全裂解:使用涡旋混匀、超声等技术辅助细胞裂解,使其成为均匀的液体。在取上清液时,避免吸入沉0亲爱的科研小伙伴们,qPCR实验是不是总让你头疼不已?别担心,今天就来分享一份qPCR引物设计的秘籍,让你的实验成功率飙升! 引物设计基本原则 1、保守区设计 引物应用核酸系列保守区内设计并具有特异性,模板链和扩增单链产物不能形成二级结构。 2、引物的长度 引物的长度一般为15-30bp,常用的是18-27bp,但不能大于38,因为过长会导致其延伸温度大于74°C,即Taq酶的最适温度。 3、GC含量原则 引物的GC含量一般为40-60%,以45-55%为宜,过高或过低00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细胞从一次分裂终结至下一次分裂完成所历经的过程。它主要被划分为G0期、G1期、S期、G2期和M期。 一、细胞周期详解 G0期(休眠期): 并非所有细胞都会走完整个细胞周期,部分细胞可能会进入G0期并暂停。在G0期,细胞暂时中止周期进程,但仍维持代谢活性和功能。这些细胞在需要时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分裂。 G1期(生长阶段): 并非所有细胞都会经历完整的周期,有的可能进入G0期而停滞不前。在此阶段,细胞体积增0在基因表达调控中,siRNA、shRNA和sgRNA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对于调控基因表达、剖析基因功能以及开创新型治疗手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尽管它们的目标趋同,即通过遏制或修改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控细胞机能,但在构造、作用原理和应用场景上却各具千秋。 siRNA以其直接和高效的特点在短期基因沉默实验中大显身手;shRNA则凭借其持久和稳定的特性在需要长期基因沉默的研究中独占鳌头;而sgRNA则以其精确和高效在基因编辑和基因功能探究01、细胞消化、离心及计数: ①取培养瓶中的细胞进行消化并离心,完成后进行细胞计数,制备细胞悬液。然后将细胞分装于培养板中,并添加药物进行处理,最后加入CCK8试剂进行孵育。 ②在离心完成后,小心去除上清液,保留细胞沉淀。根据实验所需的细胞密度,准备合适的稀释倍数进行处理。通常,我会使用3 mL的完全培养基对沉淀进行吹打混匀,确保细胞分散得均匀。混匀后,取30-40 µL的细胞悬液并移至计数板的一侧,进行细胞计数。此步骤确0细胞稳定转染,作为基因传递的常用技术,其中慢病毒转染因其高效性而备受青睐。慢病毒载体,源自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研究与改造,能将目的基因稳定整合至宿主细胞基因组,实现基因的长期稳定表达。此技术不仅适用于多种细胞系的基因传递,还为基因功能探究与细胞工程提供了得力工具。 慢病毒载体,源于1981年对HIV-1的研究,经改造后具备感染分裂期与非分裂期细胞的能力,且在宿主体内长期表达,安全性高。其广泛感染范围01.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PCR(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AFLP PCR)这是一种基于PCR的技术,利用消化的DNA片段的一段选择性扩增来为目标基因组生成独特的指纹图谱。该技术可以快速为任何生物体生成大量标记片段,而无需事先了解基因组序列。AFLP PCR使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DNA,并允许接头连接到片段的粘性末端。然后选择一部分限制性片段,使用与衔接子序列互补的引物进行扩增。扩增的序列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变性时分离和可视化。AFLP PCR0Western Blot技术,作为检测特定蛋白质表达的有力工具,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质,再转移至膜上,并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然而,实验过程中样本变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凝胶的外观,更可能暗示着实验条件或操作上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样本变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样本变黄的初步观测 在进行Western Blot电泳时,若样本在电泳1小时后呈现黄色,这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变黄的样本不仅影响美观,更可能反映了实验0一、常见内参类型 1、全细胞或胞质内参 GAPDH:分子量约36kD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蛋白,适用于多种细胞类型。 β-肌动蛋白:分子量约42kDa,作为经典的持家蛋白,在各种组织中表达稳定,常被用作内标。 β-微管蛋白:分子量约55kDa,也是常用的内标之一。 2、亚细胞器内参 核膜内参:如核纤层蛋白B1(Lamin B1),分子量约66-72kDa。 核内蛋白内参:如组蛋白H3,分子量约17kDa。 膜内参:如钠/钾离子转运ATP酶α1肽(ATP1A1),分子量约110kDa。 线粒体内参:如0在细胞培养环节,血清确保了细胞的顺利生长与分裂。血清内富含各类蛋白质、氨基酸、激素等必需成分,部分成分是细胞自身无法合成的。此外,血清还蕴含众多未知的细胞生长因子、附着促进因子及其他活性物质,这些都有助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附着,并具备抗胰酶特性。在细胞培养中,牛血清与马血清最为常用,其中小牛血清、胎牛血清和新生牛血清的应用尤为广泛。 为什么血清在解冻后会出现絮状沉淀?如何处理? 血清中出现絮状沉淀的0在真核细胞中,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包括磷酸化、乙酰化、巴豆酰化、泛素化、乳酸化、N-糖基化、琥珀酰化、丙二酰化和β-羟基丁酰化等——在调控发育、代谢及疾病等多种生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乳酸化修饰研究的热度不断攀升,其他较少被探索的修饰类型也逐渐受到关注。相较于竞争激烈的乳酸化领域,选择一个目前研究尚浅但同样重要的修饰类型,如巴豆酰化,可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00关于生化检验 一、生化检验概述 生化检验是基于探究生物体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生物化学过程变迁,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及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测定生物体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样本中化学物质的量与质的变迁,为科研者提供疾病确诊、病情监控、疗效观测、预后评估及健康评判等信息,最终判定受检者是否存在潜在疾患或排除某些疾患、揭示疾病变迁及药物治疗对机体生物化学过程影响的一种技术途径。 二、生化0微生物的检测、培养,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在针对某些细菌的检测项目里,因为在标样中常常混有多种菌,我们通常需要针对某一目的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分离纯化,我们能够良好地评估该标样的微生物指标数据,常常用于污染情况鉴定、活性物质检测、产品质量参数评估等。所以,了解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十分必要的! 含有一种以上的微生物培养物称为混和培养物。如果在一个菌落中所有细胞均来自于一个亲代细胞,那么这个菌落称为纯培养。 分0在科学实验领域,小鼠无疑是科研人员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但其饲养管理却颇为复杂,任何突如其来的疾病或死亡都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显著影响。鉴于小鼠的自我调节与疾病抵抗能力相对较弱,掌握恰当的饲养方法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至关重要。 1、生活环境调控 小鼠对温度有着严格的适应范围,其耐受极限为低温10℃至高温37℃,而最适宜的温度区间则为30~33℃。为了确保小鼠的健康,饲养环境需维持以下标准:温度应控制在18~29℃之间,相0番红固绿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植物组织染色技术,通过利用染料分子对细胞内不同成分的亲和性差异,实现对特定结构的选择性着色,从而增强细胞结构的可视化效果。以下是关于番红固绿染色实验操作的一些小细节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原理 番红固绿染色主要基于染料分子与细胞内特定成分的相互作用。番红能够与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多糖发生作用,形成鲜明的颜色对比;而固绿则常用于染色含有浆质的纤维素细胞组织,使细胞结构更0在Western Blotting实验中,将目标蛋白高效地从凝胶转移至印迹膜上,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一环。这一过程需要根据样品特性和目标蛋白的性质进行细致优化。以下是我们精心总结的六大策略,旨在帮助你提高WB转印效率。 1. 精选转印方式 首先,需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转印方式。湿转,适用于广泛分子量范围的蛋白转印,膜与胶完全浸没在转印缓冲液中。半干转,则更适用于30-120kD范围内的蛋白,且转印速度更快,缓冲液仅覆盖膜与滤纸。而快速半0在Western Blotting实验中,将目标蛋白高效地从凝胶转移至印迹膜上,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一环。这一过程需要根据样品特性和目标蛋白的性质进行细致优化。以下是我们精心总结的六大策略,旨在帮助你提高WB转印效率。 1. 精选转印方式 首先,需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转印方式。湿转,适用于广泛分子量范围的蛋白转印,膜与胶完全浸没在转印缓冲液中。半干转,则更适用于30-120kD范围内的蛋白,且转印速度更快,缓冲液仅覆盖膜与滤纸。而快速半0一、实验基础原理 1、BCA法概述 BCA法,全称为二喹啉甲酸检测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浓度测定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在于,铜离子(Cu2+)在碱性条件下会与蛋白质中的多肽链发生反应。 具体而言,铜离子会与含有硫的氨基酸(例如半胱氨酸)以及含有氮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一过程中,铜离子被还原为Cu+,这是整个实验的关键转化环节。 随后,还原态的铜离子(Cu+)会与BCA试剂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呈现紫色的0基因,作为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核心载体,通过基因检测,我们能够洞察身体潜在的疾病风险,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或进行干预。基因,这一遗传的基本单位,是生成一条多肽链或功能性RNA所不可或缺的DNA片段,可简单理解为DNA长链中的特殊段落。 而基因研究的首要步骤便是核酸的获取。核酸提取,往往是生物学研究的起点,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下游实验的成败。无论是克隆、PCR、QPCR,还是建库测序等,都离不开核酸的支撑。今日,我们就来一同探0#01碘-碘化钾(I2-KI)溶液 碘-碘化钾(I2-KI)溶液,作为植物组织化学测定的关键试剂,能有效将淀粉染成蓝紫色,蛋白质呈现黄色。 配制方法:取碘化钾2g,先溶解于少量蒸馏水中,完全溶解后加入碘1g,充分振荡至溶解,稀释至300ml蒸馏水,储存于棕色玻璃瓶中。使用时,建议稀释2至10倍,以避免染色过深,确保染色效果更为理想。 #02苏丹Ⅲ染色剂 苏丹Ⅲ(SudanⅢ或Ⅳ)染色剂,能够显著将木栓化、角质化的细胞壁以及脂肪、挥发油、树脂等成分染0一、实验基础原理 1、BCA法概述 BCA法,全称为二喹啉甲酸检测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浓度测定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在于,铜离子(Cu2+)在碱性条件下会与蛋白质中的多肽链发生反应。 具体而言,铜离子会与含有硫的氨基酸(例如半胱氨酸)以及含有氮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一过程中,铜离子被还原为Cu+,这是整个实验的关键转化环节。 随后,还原态的铜离子(Cu+)会与BCA试剂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呈现紫色的0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一种可在细胞或分子水平,对单细胞和亚细胞结构进行快速检测、分析或分选的多功能生物技术。由于其具有可对大量细胞进行高通量检测、可对单个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和能够同时进行细胞分析和细胞分选等优势,FCM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FCM在20世纪50年代被首次提出,并在此后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这得益于生物样品液流技术、细胞分选计数技术以及计算机数据采集与信号分析00首先,先来聊聊ROS是什么? ROS是需氧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其中包括:·O2-、H2O2 及HO2·、·OH等。那么,自由基又是什么?其实说白了,它就是一种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争夺电子的能力。而ROS就是带有O的自由基。如图1所示,通常O原子最外部轨道有四个空穴,可以得到4个电子。 ROS为什么那么重要?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提自由基的发展史了。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和证实的自由基是由000若你正致力于研究高分子量蛋白(超过150KD), 却困扰于难以获得理想的Western blot结果, 那么本文一定是你想要的答案! 01凝胶选择是关键 三大最常见的凝胶类型:Tris-Glycine、Bis-Tris与Tris-Acetate。 Tris-Glycine凝胶,pH值8.6,保质期短暂,运行中pH易升至9.5,引发蛋白降解与分辨率下降。 Bis-Tris凝胶,pH值6.4,相较于Tris-Glycine,稳定性与保质期有所提升,但需添加抗氧化剂(如DTT)保持蛋白还原状态。 Tris-Acetate凝胶,pH值7,针对大分子蛋白展现卓越分辨率0以及在动物选择、给药方式和采血时间上怎么确定? 1实验动物选择原则 在选择用于血清药理学实验的动物时,需确保体外培养细胞能在该动物血清中良好生长且形态正常,对照组血清质量需保持稳定,且血清添加量高。为减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与人血清在理化及生物特性上的差异,应优先选择与人类生物特性相近的动物。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供体动物与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应尽量保持一致来源,故大鼠与小鼠常被选用。 此外,有学者指出,临床0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简称IF,与western blotting一样,也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和定位。 实验步骤01细胞准备 对单层生长细胞,在传代培养时,将细胞接种到预先放置有处理过的盖玻片的培养皿中,待细胞接近长成单层后取出盖玻片,PBS洗两次;对悬浮生长细胞,取对数生长细胞,用PBS离心洗涤(100在免疫组化的石蜡包埋法制片过程中,甲醛固定处理会导致相邻蛋白质间形成亚甲基桥结构,这种结构会阻止抗体与抗原表位的特异性结合,产生抗原掩蔽效应,导致某些抗原染色效果不佳甚至无法染色。为了逆转这种效应,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处理。 热诱导抗原修复法 01实验原理 热诱导抗原修复法通过在一定温度的抗原修复液中对组织切片进行适当时间的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处于水相环境中,加热加速蛋白水解过程,从而打开因固定交联而形成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