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印社吧
关注: 11 贴子: 96

印人结社学术交流,金石篆刻书画学者

  • 目录:
  • 艺术鉴赏
  • 0
    萧纲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在书法艺术的璀璨星空中,宛如一颗散发着独特光芒的耀眼星辰。他的楷书,取法于钟繇,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笔法束缚,而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新精神,将隶书的波磔巧妙地转化为春蚕吐丝般的绵密细腻。在传世的《佛说般若经》残卷中,我们得以清晰真切地领略到这一独特迷人的笔意。以其中的 “無” 字为例,其末笔犹如仙鹤轻盈的足踏在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一道优雅灵动而又坚定有力的痕迹。每一
  • 0
    李邕在书法字形结构的构建与创新上,充分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与创新精神。他所创造的“似欹反正”结构,大胆无畏地突破传统书法一直以来追求绝对平衡的固有观念与思维定式,堪称对王羲之书法体系一次既饱含深情又极具勇气的大胆叛离。  在《端州石室记》中,他将“斜画紧结”的结构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整个字势犹如一群秋雁在长空之中斜飞而过,看似毫无秩序、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暗藏玄机,在看似不平衡的布局中,
  • 0
    冯敏昌对王羲之的书法痴迷至极,仿佛是一位虔诚的信徒,沉醉在王羲之书法的美妙世界中无法自拔。他自刻“兰亭癖”一印,以表达自己对《兰亭序》的热爱和执着。在他眼中,王羲之的书法就如同甘露一般,滋润着他的心灵,给予他无尽的艺术滋养。   他以褚遂良为舟楫,沿着书法艺术的长河逆流而上,努力追寻晋人风骨。褚遂良的书法风格清秀典雅,线条流畅,冯敏昌从他的作品中汲取了细腻的笔法和灵动的气韵。在此基础上,他深入探究
  • 0
    林希在书法艺术的漫漫征途中,始终保持着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传统的深刻反思,不断探索着书法艺术的边界与可能性。他将颜真卿那充满韵味与哲理的“屋漏痕”笔法,进行了大胆而深入的创新与拓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致境界。在他的代表作《秋水赋》中,他凭借着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创造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冰裂纹”笔法。   那些看似支离破碎、毫无章法的线条,仿佛是寒冬中湖面突然破碎的冰层,充满了不规则的
  • 0
    李叔同的书法以其含蓄美著称,叶圣陶曾说喜欢弘一的书法是因为它“蕴藉有味”。李叔同的书法用笔圆融,藏起藏收,全然不见棱角,表现出温和、圆融、冲和、中庸等风格特点。这种含蓄美不仅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上,还体现在整体章法的布局上,给人以静谧、悠远之感。这种风格反映了李叔同内心的平静与对佛学的参悟。 李叔同早期书法深受魏碑影响,骨格硬朗,势张力沉,行笔刚健有力,提按明显,点画斩钉截铁,雄强沉厚。这种魏碑风格的
  • 0
    李光地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学价值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下将从李光地的书法风格、书法美学思想和书法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1.1楷书风格  李光地的楷书风格端庄大气,融合了欧楷的险峻、柳楷的筋骨和褚遂良楷书的君子之气,创造出一种新的典范。他的楷书还具有“写经体”的韵致,生动活泼,笔法上兼容并蓄,点画刻画精致,线条处理上有粗细和浓淡对比,展示了其深厚的书
  • 0
    寿山石,产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寿山,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珍贵石材。它以其温润的质地、斑斓的色彩和独特的纹理而闻名于世。在寿山石的众多品种中,艾叶绿印石尤为名贵,备受藏家和艺术家的青睐。艾叶绿印石,顾名思义,其色泽如同艾草的新绿,清新而富有生机。这种绿色的形成,是由于石材中含有的矿物质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形成。每一块艾叶绿印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色彩的深浅、纹理的分布,都
  • 2
    判断篆刻印章的艺术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印文的书法水平。印文的字体(如篆书)线条质量很关键,好的印文线条应该是有力度、有弹性的。例如,线条要流畅自然,不能软弱无力或者过于生硬,像齐白石篆刻印章的印文线条刚劲有力,体现出很高的书法功底。并且,字体结构合理、疏密得当也很重要,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要能展现出美感。 其次是布局。合理的布局是印章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布局包括文字的排列组合方式、空间
  • 16
    田坑石石性稳定,温润可爱,无须过多抹油,只要时常摩挲把玩。水坑石冰心浩质,精细磨光后,把玩在手晶莹通灵,也不必油养。山坑石中的高山石,质绌而通灵,石色丰富、鲜艳多彩,但质地较松,表面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出现裂纹,色泽也变得幽暗无光,如果经常为其上油保养,则流光溢彩,容光焕发。高山石抹油后宜陈列于玻璃柜中,以免灰尘沾染。白色的太极石上油久了会变成肉色质地,显得更加成熟,行家谓之“没火气”。都成坑石与旗
  • 4
    印章篆刻,传统艺术之魅力超赞的传统艺术——印章篆刻。印章在中国历史悠久,小小一枚,却满是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篆刻,更是将书法与雕刻精妙结合。雕刻师以刀作笔,在印石上尽情挥洒,把文字或图案雕琢得活灵活现。每一刀都凝聚着艺术家的心血与情感,成就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印石材质丰富,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质地温润、色泽多彩,是篆刻的绝佳载体。印章用途广泛,可用于书画落款,增添独特韵味;当作礼物送亲友,表达
  • 1
    尺寸:8*5.7*7.2cm判断印章石料的雕刻难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硬度较低(莫氏硬度2 - 3左右)的石料,如青田石,质地相对较软,容易雕刻。用刻刀在上面雕刻时,比较轻松就能留下痕迹,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友好,在刻画细节时也不容易出现崩裂的情况。中等硬度(莫氏硬度3 - 4)的石料,像巴林石,雕刻起来有一定的阻力,但依然比较好控制。不过在雕刻一些精细线条或复杂造型时,需要更稳定的手部动作。硬度较高(莫氏硬度4 - 5以上)的石
    Tuyere风谷 10-28
  • 1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其篆刻艺术具有以下特点:师法秦汉:陈鸿寿的篆刻以秦汉玺印为基础,字体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创新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他并不拘泥于秦汉的规范,对篆字进行适度变形和创新,使印文更加契合印章的整体风格。刀法独特:用刀大胆自然,不刻意追求精细,强调刀法的流畅和表现力,刻出的线条边缘锋棱明显,苍劲有力。章法布局:
    Tuyere_tanto 10-15
  • 1
    清代陈鸿寿篆刻的《田黄系列二十四孝图文印章》,属金石世家泗阳庐江堂密藏的镇宅之宝,癸卯中秋新袁镇地方拆了老宅不补新宅基地,无奈只得把密藏逾千方明清时期名贵印章搬运至杭州养淳斋,并委托风口印社代为管理。 《民藏养淳斋印学博物馆在风雨飘摇》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清代陈鸿寿所篆刻的《田黄系列二十四孝图文印章》,作为金石艺术的瑰宝,自问世以来便备受文人墨客的推
  • 1
    【甲辰处暑风口印社何安然撰于钱塘新区】 印屏设计与制作在现代篆刻艺术展览中,正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立而深邃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承载着篆刻作品的展示功能,更是篆刻艺术与现代设计美学相融合的创新实践。近年来,随着篆刻艺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公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印屏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篆刻展览中不可或缺的亮点,它在形式、材质、画面表现以及整体视觉效果上的创新与精致,为篆刻艺术的展示与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
  • 2
    在岁月的长河中,何文雍的书法,如同一股清泉,潺潺流淌于文化的脉络之间,以其独特的韵味与深厚的内涵,成为了艺术收藏界的一抹亮色。他,不仅是技艺超群的书法家,更是学富五车的文化学者,真名士之典范。 何文雍的书法,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个人的情感寄托。他的字,既有古人的风骨,又不失现代的灵动,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黑白之间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心灵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 0
    在时代的浪潮中,风口印社如同一面鲜明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集体,更是心明眼亮、紧密跟随党的步伐,将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视为己任的文化高地。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风口印社深刻认识到,篆刻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社团成员们以匠心独运的技艺,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让古老的篆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他们听党
  • 0
    明清时期,印章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篆刻大师。然而,要精确列出前50名明清印章大师并非易事,因为这涉及到历史评价、艺术成就以及个人影响的综合考量。以下是根据历史资料和广泛认可,列举的一部分明清时期著名的篆刻大师,但请注意这并非一个严格的排名列表: 明代篆刻大师文彭: 文征明的长子,被誉为明清篆刻的开拓者之一。他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作为治印材料,并广泛推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何震: 文
  • 1
    一,拜真名士,邀笃清流 二、富藏精鉴,正经补史 三、守望传统,文脉永续 四、国粹保存,通古开今 五、依印存文,傍石贮史 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七、高瞻远瞩,垂范百世 八、学子刊石,闲章雅印
  • 1
    篆刻作为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传统艺术,一直以来因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艺术家与鉴赏家的目光。然而,篆刻作品的评价体系却长期处于一种模糊与主观的状态,缺乏一套系统化、专业化的评估标准。在此背景下,篆刻评论家孙素梅女士(敬称梅姐)提出的“梅姐堪印十八品”分类体系,无疑是篆刻领域内的一次重要突破,它不仅填补了篆刻艺术评价体系的空白,更推动了篆刻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开启了篆刻艺术评价的新纪元。 绝品:
  • 1
    篆刻艺术之浩瀚,风口印社掌舵者何安然之曾祖,躬耕陇亩之间,#金石之学大家何达邦#老先生,尝有微言大义云:“一印虽微,犹能媲寻丈摩崖、千斤彝鼎、万卷诗书同其精妙且厚重。”斯言简而意赅,尽显篆刻艺术之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之深邃。虽小印一枚,貌不惊人,然在匠人巧手之下,却能并肩巍峨摩崖、沉稳重器,共显艺术之深邃,同载文化之重量。 探秘田黄:田坑石中之瑰宝,文化之精髓 田黄于宝石与藏品界,地位显赫,非但田坑石中
  • 1
    一、缘起与愿景 在篆刻艺术领域商业化浪潮汹涌、浮躁之气渐起的时代背景下,风口印社应运而生,犹如一股清流,矢志捍卫并传承篆刻艺术的纯粹性与学术之魂。秉持“富藏以鉴精微,正经而补史阙,守望传统之根,文脉永续不息,国粹璀璨长存”的崇高理念,风口印社不仅为篆刻艺术筑起了一方净土,更引领着其在新时代的探索与创新。 二、精英汇聚,组织严明 风口印社的组织架构严谨有序,管理高效而精炼。其成员阵容强大,汇聚了印学泰斗
  • 0
    风口印社,非必存而强存,非必有而毅立。寰宇之中,印社林立,何以独树风口之名?士人挥毫镌石,印人研墨结社,其意何在?昔有无数篆刻之殿堂,为艺林之守,风口印社之结社十六则,乃篆刻传承与创新之要律,亦社之宗旨与精神之深邃体现。兹将其逐一剖析,兼以学术之眼光阐扬之: 一曰“拜真名士,邀笃清流”。此则彰显印社对学术之纯正与专业之追求,欲聚名士清流,成篆刻之精英社群。此举非特助学术研究,亦奠学术交流与文化承传
  • 0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并非依赖于官方组织的认可,而是深深植根于个人的勤奋与才智之中。这一观点在历史上有着坚实的依据——在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并未依托于任何官方机构,而是通过师徒相授、个人自学与实践,以及文人间的交流与切磋,逐渐形成并繁荣起来。 即便是在近现代,直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亦未设立官方性质的书法家协会,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依旧遵循着传统模式,依靠个人
  • 3
    肇基之由:护国粹之粹,应时势而兴 风口印社之立,实乃鉴于当世篆刻艺林商业化之炽盛与浮躁之气弥漫,深忧国粹之篆刻艺术遭市场炒卖与价值偏离之厄。乃以捍卫与承续篆刻艺术之纯粹与学术精髓为志,誓作艺林清风,凭专业研探与系统珍藏,冀此承载历史深邃与文化瑰宝之艺,得以绵延不绝,发扬光大。 珍藏之韵:明清为宗,珍石广罗 于珍藏之道,风口印社秉持“富藏以精鉴,正经而补史;守望传统,文脉永续;国粹保存,通古开今;依印存
  • 2
    (甲辰荷月风口印社社长何安然深度解析) 《中国闲章雅印鉴藏学》是孙素梅老师精心编撰的一部全面探索印章鉴藏的学术巨著,该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印章鉴藏的实践技巧,堪称印章鉴藏领域的百科全书。以下是对各章节内容的深入解读: 1. 前言:孙素梅老师在前言部分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介绍了印章鉴藏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让读者对印章鉴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
  • 1
    印学理论家孙素梅是一位在印学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力的学者。以下是对她的简要介绍:一、个人背景出身:孙素梅出身于江苏省泗阳县的庐江堂家族,这是一个具有深厚印学传统和金石学底蕴的世家。她的家族世代相传的印章收藏,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素材。 身份:作为当代印学领域的杰出理论家,孙素梅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印学传统,还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印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者。 二、学术贡献印学理论体系构建
  • 1
    民国之训诂学探研,乃中华语言学史上之璀璨篇章。彼时学者,于斯道用功颇勤,承前启后,功勋卓著,既绍述往圣之遗绪,又辟新途以启后学,训诂之学因之而大昌。 论其主将及功烈:一者何玉珠,所著《清代训诂学概举》,总括有清一代训诂之流变,尤言“群贤竞逐于小学之域,以避文字之祸”。士人惧“文字狱”之酷烈,乃趋之若鹜,专攻训诂,致使此学蔚然成风。“茶余饭后,字斟句酌,朝野间以为风尚,且不失为安身立命之良策。”方是
  • 3
    何安然,字回望,号安然,江苏省泗阳县人,1999年农历9月22日出生。他是风口印社的社长,以其在书法和篆刻领域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何安然特别擅长篆书,他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书法和篆刻的深厚兴趣。他在风口印社中独步一时,以金石为纸,以刀笔为墨,舞文弄墨,妙手丹青,其篆刻之术令人叹为观止。何安然认为,篆刻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博大精深,非但技艺之磨练,更乃文化传承之重任。因此,他深谙雅言之妙,以金石
  • 1
    在泗阳新袁镇的庐江堂内,流传着一段关于篆刻艺术的不朽传奇,主人公便是金石学家何公达邦。这里,耕读传家的家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织,孕育了何公对古物无尽的热爱与探索。农忙之余,他沉浸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之中,尤对古文字情有独钟,这种全面而深厚的学养,为他日后篆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公达邦的篆刻艺术,是多种文化元素与个人情感交融的产物。他深受金石学熏陶,对古代碑刻与金属器物上
  • 5
    在文化艺术的无垠星海中,风口印社犹如一座矗立的灯塔,其光芒不仅源自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严谨的学术态度,更源于其对#“拜真名士,聚集清流,宁缺毋滥,”#这一至高原则的坚守。这原则,是其灵魂深处的信仰,也是筛选社员时那道不可逾越的门槛,它让风口印社在纷繁复杂的艺术世界中,保持着一份难能可贵的纯粹与高贵。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风口印社却如一股清流,拒绝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坚持守护着传统文化的
  • 0
    在岁月的长河中,何文雍的书法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溪流,穿越历史的风尘,滋养着后世的心灵。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书家,更是一位深谙文化之道的真名士。何文雍的书法,为何具有如此不凡的收藏价值?这背后,是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体现,是对艺术纯粹追求的见证。 养淳斋内,何公达邦以金石篆刻之道,诠释着书法与篆刻的交融之美。他的笔下,既有古人的遗风,又不乏现代的创意,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美的极致追求,对文化的深刻致
  • 0
    亲爱的各位吧友:欢迎来到风口印社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艺术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