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仅把众生看作母亲还不够还要看成圣众、佛菩萨,这样就会产生尊敬心,免造恶业,多修福报。密法积福消障的速捷之处就在于一开始就从改变世俗观念入手,修生起次第就是把山河、房屋等都看成坛城,把自己污浊的肉身看成佛本尊的身体,把自己的言语想成咒语,把自己好的、坏的念头全部观想成佛的智慧心相。
-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密义浅释(正文解释) 原创2016-01-19多识仁波切多识活佛智慧 下面对《心经》进行通俗
-
4
-
5大手印,就是空性的意思。显教里面叫性空法,就是觉悟性空;密教里面叫大手印,四种手印里面的大手印就是讲空性,比如胜乐金刚、瑜伽母的圆满次第里面都有四手印的说法,其中的大手印就是指的观空。 为什么叫手印呢?比如佛教的四大原则是:有为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叫四法印。佛陀说了这四个原则之后,就像是把他的手印在上面了,或说像皇帝的大印一样印在上面了。所以叫手印、法印,是表示永恒不变的原则,不
-
8多识喇嘛邪说之辨正藏密喇嘛教从赤祖德赞的错施到朗达玛的禁传及至金刚乘死灰复燃的史实公元816年,三十八世藏王赤祖德赞,将僧位分为喇嘛、禅修、弟子三等,均由政府供养,规定每一僧人拥有七户属民以作赡养。此办法表面看来似乎起因于崇隆三宝,但这种强制性的作法,根本就是违反佛法基于崇敬而布施供养的正理。而且以此养僧制度造成僧人数量激增,人民因苦于重税影响生计而怨恨不平。藏王更残民纵僧、启用僧人干政,致令民众对“
-
3自己是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改变因缘就能改变命运。具体地说,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佛教主张人类的一切不幸与痛苦,都是由无明、邪见造成的。我执、法执这都是无明邪见。
-
6多识喇嘛邪说之辨正為何藏传「佛教」四大派皆是佛所破斥的魔眷属。 末法时代群魔嚣嚣,如多识喇嘛所著同于魔说之书,却自称为《破魔金刚箭雨论》,而索达吉喇嘛所作全书充斥邪说却名之为《破除邪说论》等,皆同将破邪显正、救护众生、中兴佛教正法的地上菩萨谤为邪魔外道。事实上,喇嘛教的教义内容是完全符合魔所施设的欲界贪爱之法,显见多识、索达吉等喇嘛的行为,正是俗话说的:“作贼的人喊捉贼!”更充分显示了喇嘛教诸师“
-
1
-
2
-
1(1)佛经 佛经是佛弟子记录整理的佛陀言论集。佛经中的密咒密法有两种,一种是散见于大乘、小乘显法经典中的密咒和涉及密法的言论,一种是专讲密法的《四续部》经典。 前者如散见于《阿含经》、《般若部》、《华严部》、《杂集经部》、《佛顶经》、《大庄严陀罗尼》等经中的许多密咒、真言和涉及密咒的佛言,如《般若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等等。 后者如佛陀给
-
1白度母咒语: 嗡 达瑞度达瑞度瑞 妈妈阿玉尔 乌尔内嘉纳 威战木古汝梭哈
-
1白度母赞 多识仁波切 译 嗡 渡脱轮回达瑞母,度达然以救八难, 度瑞消除诸疾病,救渡佛母我敬礼。 坐在白莲花中央,皎洁月轮为坐垫, 金刚跏趺为坐式,赐胜成就我敬礼。 颜如秋季晶莹月,背靠一轮圆满月, 珠宝装饰均齐全,手持邬波我敬礼。 二八妙龄少女相,诸佛都是她所生, 具有施爱佳丽身,度世之母我敬礼。 白色咒轮放白光,八辐之上八个字, 咒轮处于旋转态,具咒轮者我敬礼。 圣度母是度众母,如意之轮长寿母, 对于佛母所求者,
-
1人生无常之理,《菩提道次第》中将之概括为“三理”、“九因”、“三决定”。 “三理”是: (1)生必然死亡理。 (2)死无定时理。 (3)死时唯有佛法堪用之理。 “九因”为: (1)人的死亡无法改变。 (2)人的寿命处于日减月损,无法增补。 (3)人的一生短暂而能为长远利益学修佛法的机会甚少。 (4)人类寿命长短没有绝对的期限。 (5)人的生因少而死因多。 (6)人的生命脆弱,经不起风险。 (7)物质财富对人的死亡无能为力。 (8
-
1诸佛济世胜能聚一体, 显现天女妙相从苦海, 从事解救受苦众有情, 圆觉佛母向您诉心愿, 加持心事如愿得成就。 ——多识仁波切译六世贡唐大师《上师度母加持诸事如愿颂》
-
1即使所作微小善行为,若有佛子方便愿参与, 虽属劣果可变优胜果,即刻耗尽因缘成无尽, 此属佛说三时所行善,用那宏伟愿行去改变, 方便之行智者何不为,因此今作这一方便行。 过去未来现在所作事,相关善行属我者全部, 化为一切成就胜源泉,受教贤良宗师亲因缘。 __《胜乐金刚愿辞》多识仁波切译
-
1第二佛陀、肉身文殊宗喀巴大师于公元1409年创建格鲁派主寺格丹寺600周年之际,为纪念宗大师显扬圣教无比功德,多识仁波切特地翻译佛教学术界享有盛名的贡唐大师所著的《第二佛陀实义赞》,借此略表自己的理性信念。
-
1我们的上师主要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是集文殊、观音、金刚手为一体的佛的化身。自己传法的上师虽然不是宗喀巴,但是观想的时候,应该看成是宗喀巴大师的一个化身,或者当作宗喀巴化现出来的一个人,来引渡自己,教化自己。
-
3提起有关佛教文化中修行的必备品,以及修行人的标志。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佛珠。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的居士,都会为自己的修行配备一条如法的佛珠。如今许多人热衷文玩,佛珠更广泛的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但无论14、18、36、54、108等数量的佛珠,究其核心仍然是一种殊胜的持咒念佛计数器。
-
0众生的幸福来源于佛——觉者的爱心和智慧。众生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幸福快乐的获得要依靠三宝。口头空说,光念经文,不解决思想行为方面的实际问题,和扮演佛、菩萨念经的演员一样,不会有什么作用。
-
0佛法广如大海,有适合各种层次度脱对象的无数方便智慧法门,但要想彻底脱离苦烦,进入无烦恼的永恒乐境,归根结底,离不开出世心、菩提心、见空智这三法门。修密法者若不具备这三法的修证基础,虽炼出起死回生、上天入地的神通,也超越不了世间禅、世间神通的范围。——多识仁波切开示
-
0无明”是指智能混浊不清,愚暗无知和非理情绪影响下的颠倒是非,错知错觉等。无明从性质上分为两种:一是烦恼无明,二是非烦恼无明。烦恼无明是指产生贪,嗔等负面情绪烦恼的根源——我执;非烦恼无明是破除烦恼障的小乘阿罗汉,大乘八地菩萨都未除的一种智能障碍,即所知障。——多识仁波切开示
-
0要想真正了解佛法,必须掌握“因明”和“中观”这两件锐利的思想武器,否则想攻破甚深智慧的金刚城堡,只是徒劳而已。——多识仁波切开示
-
0佛之所以成为佛,不仅是靠大彻大悟的智慧,还要靠无比高尚和纯真的感情,因此,佛法主要是由两条主线构成的。这两条主线即大智和大悲心,它是佛的灵魂,也称“佛父”和“佛母”。慈悲心是父亲的“种子”,智慧是“母胎”,因此,通常把佛法也称做“慈悲为核心的性空大法”,或叫“悲智双运法”。——多识仁波切开示
-
0心清净、心干净、心善良就是最核心的法,万法生于心,修行就是修心,心修不好就没办法了,心是佛也是魔。心要平,要用平等心看待一切,得失、苦乐、荣辱、胜败,都能平等看待就修成了。多识活佛爷爷法语
-
0布施要观三轮空,布施者、布施对象、布施的东西都是空,忘掉我、忘掉对象,没有目的、没有动机,如果三轮不空就是世间法,不成般若。多识仁波开示
-
1即使所作微小善行为,若有佛子方便愿参与, 虽属劣果可变优胜果,即刻耗尽因缘成无尽, 此属佛说三时所行善,用那宏伟愿行去改变, 方便之行智者何不为,因此今作这一方便行。 过去未来现在所作事,相关善行属我者全部, 化为一切成就胜源泉,受教贤良宗师亲因缘。 __《胜乐金刚愿辞》多识仁波切译
-
1众生的佛心是受染佛心,经中喻以掉进“粪坑”的金佛。一地到十地菩萨的佛心是半净状态;尽除二障、成就佛果时,佛心达到纯净状态。把佛心的纯净状态称作“法身”一般学佛的人不懂并不奇怪,但摆出一副精通佛理的架势,想和人一见高低的论师,应该提出一些更有水平的论题进行诘难——多识仁波切
-
1不但有把上师瑜伽当作修行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承,还有把上师瑜伽当作生命线,贯彻修行全过程的特别传承。因而在三年零一月半的短暂修行期内获得最高成就的人很多,尤其是不需要封门闭户刻苦密修而轻而易举地获得高成就者比比皆是.
-
1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学术界在弘扬佛法的讲、辩、著述中都严格遵守一个原则:即依经、依理的原则。因为佛理佛法,不同于世俗理法。世俗理法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发挥,但佛法必须依经、依理去解释,否则,就不是佛法——多识仁波切《有关两种佛性与翻译用词简述》
-
0宗喀巴大师说:“能分辨‘实有’和‘相有’,一心‘同见空有’是见性后的境界,世俗智无法达到。”在宗喀巴之前,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把“空”看成“实有”,就是把“有”看成“虚无”。前者堕入了真常边,后者堕入了断灭边。
-
1问: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多识仁波切答: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 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
-
1问: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多识仁波切答: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
-
0问:有人说:“学佛应从读经入手,不应从读论入手。”此话有道理吗? 多识仁波切答: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是对佛教缺乏深入了解的人。 初学佛的人直接读佛经,无法掌握佛法的宗旨和精神实质,会把特定环境下对特定对象所说的法,当成普遍原则;会把字面的意思当成精神实质,会把局部当作全面。犹如瞎子摸象,会把象鼻当作象身,因而会产生许多偏见,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全貌和要领。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佛是对不同层次的度化对象说不同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