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吧
关注: 3,558 贴子: 10,935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 目录:
  • 作家
  • 27
    本人收藏的《林语堂名著全集》,国内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译者都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林语堂著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2 京华烟云 林语堂英文原著; 张振玉汉译 FB.687:68.1-2 3 风声鹤唳 林语堂英文原著; 张振玉汉译 FB.687:68.3 4 唐人街 林语堂英文原著; 唐强汉译 FB.687:68.4 5 朱门 林语堂英文原著; 谢绮霞译 FB.687:68.5 6 中国传奇 林语堂英文原著; 张振玉汉译 FB.687:68.6 7 奇岛 林语堂英文原著; 张振玉汉译 FB.687:68.7 8 红牡丹 林语堂英文原著; 张
  • 28
    这两位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如果不论其他方面,单说语言方面的成就,谁的造诣更高???
    鼓眼妹 2-2
  • 5
    【作为林师傅】 我一直觉得,文学大师林语堂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兴许不是当一个作家,而是当一个工人师傅(当然,在他老人家的词典里,可能叫做“能工巧匠”或“发明家”)。据林语堂生前的文字记载,他最喜欢干的事就是,逛工具商店,买工具,再用买来的各式工具创造发明新的工具。我猜他是为了他的创造发明,才去积极写稿,用文稿换来的钱去维持他的“工具瘾”,用现在的话说,叫做“以文养工”(林语堂著作等身,版税很多,其实我
  • 10
    幽默 第一个将英语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应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但是,第一个将“humour”翻译成“幽默”的却是林语堂。 英文“Humor”曾有多种译法,王国维将它音译为“欧穆亚”,李青崖意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林语堂译为“幽默”。林语堂解释道:“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
  • 20
    1L喂度熊
  • 9
    林语堂和闽南话 黄荣才 一种语言可以一直深入到骨髓和血液之中。无论走得多远,容颜可以改变,但只要最初接受了某种语言,也就会如影相随,所以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如果乡愁是游子的行囊,那么乡音就是游子的标签,时刻提示家处何方。闽南话于林语堂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 林语堂对闽南话爱到极致。尽管他普通话很好,英语更是水平高超,成为为数不多的大部分作品用英语写作的中国作家,但林语堂时刻忘不了的
    zzctwyw 6-17
  • 3
      写作的艺术是比写作艺术的本身或写作技巧的艺术更广泛的。事实上,如果你能告诉一个希望成为作家的初学者,第一步不要过分关心写作的技巧,叫他不要在这种肤浅的问题上空费工夫,劝他表露他的灵魂的深处,以冀创造一个为作家基础的真正的文学性格;如果你这样做,你对他将有很大的帮助。当那个基础的适当地建立起来的时候,当一个真正的文学性格创造起来的时候,风格自然而然地成形了,而技巧的小问题便也可以迎刃而解。   
  • 2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
    lovecrysis 8-21
  • 2
    林语堂的中文著作(林语堂本人编辑的文集) 1928年,《翦拂集》,上海北新书局。 1933年,《语言学论丛》,上海开明书店。 1934年,《大荒集》,上海生活书店; 《我的话》(上册),又名《行素集》,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1936年,《我的话》(下册),又名《披荆集》,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1941年,《语堂文存》(第一册),上海林氏出版社。 1965年,《无所不谈一集》,台北文星。 1966年,《平心论高鹗》,台北文星。 1967年,《无所不谈
  • 3
    谢谢吧主把我的第一个帖子加为精品。为表谢意,继续发帖。 林语堂第一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著作是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文字清顺自然,雅致如诗,但现有的译本都未能体现出这个特点。比如,在介绍中国诗歌时,林语堂的原文是: To my mind, poetry has taken over the function of religion in China, in so far as religion is taken to mean a cleansing of man’s soul, a feeling for the mystery and beauty of the universe, and a feeling of tenderness and compassion for one’s fellowmen and the humble creatur
  • 1
    初读林语堂的文集,还有他一些人物传记。就被他的那一份来自于天地的闲情给吸引住了,他的文章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个人觉得这种生活态度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完成了自己对于家人对于社会的责任的前提之下,追求一种洒脱的闲适的个人精神升华,而自我本身,保持对社会一种敏锐的观察,和睿智的言语。人可以达到这种生活状态(享受型)可以从某种角度说是人生无悔了…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
    兴儿 7-24
  • 6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 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 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世界上有一些人,心里塞满历史上的日期和人物,对于 俄国或捷克的时事极为熟识,可是他们的态度或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社交集会里碰到这么 一个人真是再气煞人也没有的事了。我曾碰见过这种人,觉得谈话中无论讲到甚么话题,
  • 70
      我一直相信一点,你要想了解一个女人(男人也一样),只要先了解她最喜欢读什么小说,喜欢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或者哪些人物,基本你就可以她是怎样一女人。   她最喜欢林语堂的小说《红牡丹》,现实生活中的她与牡丹并无两样。如果我爱她,就必须爱小说《红牡丹》中的那个叫牡丹的女孩。在深入了解她之前。我仔细阅读过小说《红牡丹》,牡丹的感情不专一,她积极主动,但是感情不坚定。最后牡丹的选择是现实的,她嫁的并不
    cg174089458 11-28
  • 37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 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
    央覃 7-14
  • 0
    嘿 我看见夏日的夜空 星星坠落在风中 嘿 我看见时间的花朵 静静停在那一刻 嘿 你带着熟悉的气息 我还是那样抱着你 嘿 你象往常一样的哭泣 爱如此温暖而忧郁 嘿 不要叫醒我 我怕看见爱老去 嘿 不要叫醒我 就让我在回忆中死去 唱这首歌时一定是很难过的,能够说出“不要叫醒我”的人,此时却是清醒的,而自己所不想面对的现实,又一次摆在面前,于是,痛苦无法避免。在一切社会,梦想主义者都生活得很艰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
    7-26
  • 86
    我看了林语堂陕师大出版30本中的7本《京华烟云》2本、《苏东坡传》《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所以我的看法可能有点片面,这里你们就不要骂我了哈!
    城堂 7-25
  • 82
    暖暖的下午,在自家的阳台,坐在一把矮矮的竹椅上,品一杯淡淡的酒或是清香的茶,细细啜饮,悠闲的读着林老的作品,很是有一种恍如世外的脱俗
    10-15
  • 16
    弁言 我曾应美国一书局邀请写这篇个人传略,因为藉此可得有机会以分析我自己,所以我很喜欢的答应了。从一方面着想,这是为我的多过于为人的;一个人要自知其思想和经验究竟 是怎样的,最好不过是拿起纸笔一一写下来。从另一方面着想,自传不过是一篇自己所写的扩大的碑铭而已。中国文人,自陶渊明之《五柳先生传》始,常好自写传略,藉以遣兴。如 果这一路的文章涵有乖巧的幽默,和相当的“自知之明”,对于别人确是一种可喜可
    雷阿伦vae 10-22
  • 10
    金玉良缘 作者 : 朱艳丽      金 玉 良 缘   语堂和翠凤的爱情从结婚开始。   林语堂的女儿们说:“天下再没有像爸爸妈妈那么不相同的。”   语堂爱静,翠凤喜欢热闹。   语堂出身于一个快乐的牧师家庭,崇尚个性自由,不拘规矩。翠凤在重男轻女的旧式大家庭长大,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大家庭的生存规则。基督教的清规戒律也要求她忍辱负重,吃苦耐劳。虽然婚后语堂一直教她遇事乐观,享受人生,可幼时的教育
  • 36
    鄙视对林语堂老先生著作的阉割 鄙视
    城堂 7-25
  • 42
    在现在,林语堂的价值会慢慢被大家发现.
  • 13
    2012-02
    曾国藩说,读书与看书把同,“看者攻城拓地,读这如守地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关,也不可混。”读书道理,本来如此。曾国藩又说:读书强记无益,一时记不得,丢了十天八天再读,自然益记。此是经验之谈。今天中小学教育全然违背此读书心理学原理,一不分读书、看书,二叫人强记。故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浪费精神。小学国语固然应该读,文字读音意义用法,弄得清清楚楚,不容含糊了事。至于地理常识等等,常令人记所不当记,记所不
  • 58
    我认为林语堂的文学才能在鲁迅之上,鲁迅太刻薄,太不容人。 而林语堂的作品近20年比鲁迅作品要畅销得多,他的作品切中了众生的经脉与生活之共性。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