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理由吧 关注:47贴子:22,153
  • 2回复贴,共1

读懂了这篇文章,你就能找到快乐——等待歌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等待歌多 

  
   < 等待歌多>这是196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爱尔兰的戏剧家贝克特,他在40年代创作的一幅两幕荒诞剧.也是荒诞派戏剧当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等待歌多>的剧情的非常之简单的.它描述的是两个流浪汉,在乡间的小路上等待一个叫做歌多的人.但是歌多是谁呢?甚至有没有这个人,谁也不知道. 
    这部剧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结局,可它却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虚无和荒诞的事情.事实上这种寓言式的荒诞恰恰就反映了我们生活的真实. 
    大多数的人的人生,都是这样在等待中渡过,没有绚烂的情节,没有浪漫和刺激.你可盼着,哪怕结果一直要在你的心头不断的盘旋,一直到你死去.也是最终它也没有到来,人生就象是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留下很多悬念. 
    有的人把生活当作小说来看待.他以为自己的人生不会是平淡如水的.他等待着辉煌和浪漫走进他的命运.在平淡的日子里,他梦想着会抖起波澜.山穷水复之时,他梦想着会柳暗花明他渴望着一种不同于常人的不平凡的生活,奇遇,艳遇,恐怖,刺激,与鬼同行,与狼共舞,今夜还有暴风雪,遇到飞碟,被外星人挟持.发现金矿,做上泰坦尼克号,遇上一个叫做露丝一样的姑娘.当然最后的结局,可不要和电影那样,被淹死在冰冷的海水里.而是与露丝喜结良缘,浪迹天涯. 
    可生活呢?生活中什么都没有发生,平淡至极,乏味至极,没有故事,也没有波澜.这是一种消极式的守株待兔式的等待.几近是白日梦. 
    在生活当中,我们又不得不有时候就这样等待,等待是我们没有办法的选择. 
    火车站也许是最能体现等待的地方.候车室的旅客等待着自己乘坐的车次赶快到来.车上的人等待着列车快点到站.妻子等待着出海的丈夫平安归来.农夫等待着收获.小心翼翼的播下一颗君子兰的花种,坠坠不安的等待嫩芽从土中拱出来,等待着它的开放. 
    不管你有多么的着急,事件依然迈着它不急不徐的步伐,穿越时间的屏障,慢慢地向你走来.等待总会有结果的,你对自己说.但是有时后的事情,走着走着却拐了弯,拐向了别的地方,有时候你等来的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等待. 

这是一篇我听电台广播录下来的文章,我非常喜欢,和你一起分享.(任何人不能转)
     



IP属地:广西1楼2005-03-01 21:17回复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1953年在巴黎上演后,立即获得了巨大成功,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风靡西方剧坛。

    《等待戈多》是个两幕剧。主要人物是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处境。但戈多始终没来,接连两个晚上都是一个小男孩——戈多的使者前来传讯:“戈多先生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

    50年代的西方,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宗教的灵光已经褪尽,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贝克特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苦难的记录。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剧作来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天的事也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胆战心惊地向波卓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天国的神话。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了现代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它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贝克特为了体现他的创作意图,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艺术形式——“荒诞”。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简直使观众倒胃。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贝克特看来,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零碎的,人与人的关系凭理性是永远也说不清的。因此,他认为在剧作中表现连贯的情节是胡编乱造,蒙哄观众。而他所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剧中人物那疯疯癫癫、充满梦幻意识的外观和舞台布景的莫名其妙,都源于人物痛苦、恐怖的内心。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与恐怖更深沉、更强烈,它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死亡的惨淡人生和苦闷绝望的心态。 (摘自金元浦等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楼2005-03-01 21:31
    回复
      哈密瓜---甘蔗---甜心---之类---都要自己播种才有收获,文化也一样


      3楼2011-09-04 2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