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0,545贴子:350,311
  • 0回复贴,共1

大信良知不应酬⊙陈复《阳明心学涵养实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大信良知不应酬
嘉靖五年,阳明先生在写给邹守益的第一封信里说:「这阵子敝人的家里面遭逢很多灾难,做工夫极耗费精神,反而看见「良知」两字比起旧日更加的亲密。这真是大根本大道理,舍弃掉这两字,就再无学问可讲了。敝人的知交湛若水先生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的学说,大抵来说未尝说得不对,但,只要我们归根究柢,查问其着落点,就会发现未能免於捕风捉影的光景,纵令他说得如何鞭辟向里,都还是与圣门致良知的工夫尚隔一层。如果在精微的起点稍有毫厘的差异,接着就会有千里的错误了。四方的同志来我这里,都能拿致良知的意念来贯通自己平生的学问,无不都会有反省与领悟,只是着实能透彻掌握致良知的人,其实还是很难见。世间没有志向的人,既然已经在追逐於声色与利益,而写着无关於经国济民的词章,偶尔知道应当去认识自己的自性内,却再被一种似是而非的学问兜着,牵绊与捆绑住,终身不得出头。这只是因为没有真正去做圣人的志向,常未免挟有私心,只看见狭窄的层面,想快速见得成效,缠会去探索这种不究竟的学问,支支吾吾着,眼睛半开半闭,得过且过的活着。因此,即使是个豪杰,有着任重道远的生命气息,却因为错误的立志,结果就安顿在那些不究竟的学问里,苟且与将就掉这一生。」
这段话说得真是深刻!心学有两种,无关於宗主的心学与有关於宗主的心学。前者是包罗万象的心学,这是承认与容纳各种不同宗教与哲学,由其间获得贯通解释的心学;后者是归宗阳明先生的心学,这是立志於振兴儒家,开展中华文化的灵性复兴的心学。然而,世人通常跟着有两大盲点:已经有自己信仰的人,不愿意去了解各种不同的信仰背后的贯通点,那对他好像毫无意义,因此他不需要去接触前者的心学;乍看还没有自己信仰的人,其实早已有根深蒂固的西洋型态的理性信仰,只要跟他去讲儒家或中华文化,他就会打瞌睡,根本不会想去接触后者的心学。然而,如果人活着不是只顾着自己,深深地了解他人,了解这个社会为何会有各种差异,能因为尊重歧异而自然解放生命,活得更快乐,他当然需要去了解前者的心学;如果人不愿意舍弃人间,甚或觉得生命对社会有责任,需要有个融贯的说法来帮忙自己安顿住生命,能承担社会给出的责任,他当然需要放弃名相的执着,去了解后者的心学。
然而,世人普遍喜欢极端,不喜欢融贯;只关注於自己,不关注於他人。这使得他们或会信仰给出保证的宗教,或会汲取不断支离的知识,就是不愿意对人内在的智慧投注精神。来跟敝人问学的中年人,常只要听见敝人锐利的言语,指出思维有盲点的观念,尤其是对本土宗教的信仰与西洋理性的信仰,就会激生「不想与你争论」的傲慢与倦怠,这哪里是来问学呢?他们的本意,应该只是希望敝人能简单承认他们既有的成见罢了。当然,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只想去传播他们已无法改变的成见。然而,正就是在精微的起点有着毫厘的盲点,缠会引发后面宛如大海啸的错误,如果我们不对这意识的起点抱持着关注,我们还去谈什麽社会改革?因此,社会改革的源头,就是心灵的改革,心灵不肯改革,那社会根本不能改革。没有比认识自性更根本重要的事情,如果人不想认识自性,却眷恋着各种花俏的名相,那只能说该人喜欢活在不究竟里,他就不该怨恼自己为何总会有各种不解的生命变故了,那其实都很合理。
阳明先生真是大信良知的人,这封信可看见他彻底的相信进去,九死不易,并从里面滋生出各种洞见,再散播这些消
息给世人。阳明先生不能因为与知己的情谊,就不说破其人观念的盲点,这就不是在帮忙人,而是在忙於应酬了。因此,他得要坦然说出自己相信的观念,因为他已经不是在为自己而活,他的动静举止,都影响着广大的心学儒者,他要对他们的安危祸福负责,因为他们相信良知,而阳明先生正是讲破良知的第一人。敝人立基於最彻底的人文精神,兼容并蓄各种宗教与哲学,既称赞这些大觉知者的精湛点,同时不避讳他们的破绽点,这只是基於澄清自性(良知)使然,世人如果来与敝人论学,正应该根据这些实在的论学里反覆商量,而不是带着傲慢与倦怠,跳开那毫厘的差异,误认我们只要保持善意的距离与情谊即可,这样就是没有诚意在面对心性了。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八月一日


1楼2011-08-10 23: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