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吧 关注:339贴子:435
  • 14回复贴,共1

论道教的创立年代_兼论道教不始於张道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自《周秦两汉早期道教》 萧登福 教授 著


1楼2011-11-07 21:06回复

    壹、序言
      道家是先秦的哲学宗派,道教是出自中国的本士宗教。哲学与宗教原有区分。至於道教与道家的相结合,一般学者以为道教创自张道陵,并把道教的攀附道家,说成始於张道陵依托老子以传经;且将道教的区分,以张道陵为界限,将先秦至张道陵前者,称为道教前身,或称之为方士期;张氏之后者,始称为道教。
      但证之史籍,道教的攀附道家,并不始自张道陵;道教的创始者,也不是张道陵;同时,道士与方士,也极难以严格的区分。古籍中并没有张道陵创教之说,称道教为张道陵所创者,实始於隋唐时期佛道二教的相攻。由北周末隋初的释道安《二教论》倡始,唐初的法琳《辨正论》、道宣《广弘明集》煽其风,遂积非成是。其用意在借丑化张道陵,而矮化道教,用以达成佛先道后,佛优於道的目的。
    


    2楼2011-11-07 21:07
    回复
        至於在组织教众方面,据《后汉书.马援传》,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卷人维氾和他的弟子李广,都曾以宗教力量,组织群众,并聚众造反。而灵帝熹平年问,有骆曜,光和中有张角、张修,稍后有张鲁等,这些人都是以宗教的力量来教化民众,组织民众。道教有系统的组织教众,虽较佛教略晚,但并不说明它早期没有信徒,或信徒较少。初期道教是昌盛於帝王,而不是兴盛於民间;战国时的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楚王,其后的秦始皇、汉武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王莽等等都是帝王而好神仙。而远在张道陵之前的西汉之世,上至帝王将相、公卿大夫,下至一般庶民百姓,崇信长生修仙,及导引服食者,已相当多。也许由於道教的早期,大都盛行在上层社会,帝王公卿自不愿大规模且有组织的教众出现,所以有系统的组织较晚。并且时至今曰,道教的组织与其他宗教相较,也显得并不是很紧密。今天,道教在台湾民间,虽拥有广大信众,但大部分的教徒,却自己不知道所信的是道教;因此以教众组织的早晚、松紧,来衡量道教的成立,并不是很客观的作法。
        再者,任何一个宗教,其教义与仪轨,常会随时代而做改变,如佛教由早期的原始佛教,发展到后来的大乘佛教,以及至西元八世纪发展成密宗,变化甚大。大乘与小乘经典所使用的文字,由巴利文转为梵文,而教义方面也由无常、苦、空、无我,转而为常、乐、我、净;几乎完全相反。而密宗的重视咒语、护摩,更为早期大小乘所共摒斥;但吾人都可以以佛教称之。再者,一般以释迦牟尼为佛教创始人,但佛教的经典、仪轨都是在释迦死后很久才陆续建立。基於上述的这些理由,因此,我们应该也可以把道教的成立期,往上推溯到先秦的方士时代,将方士与道士合而一之。毕竟先秦方术与后来道教间的差异,远比佛教大小乘及密宗的差异来得小太多了。


      4楼2011-11-07 21:08
      回复
          又,在汉前,道教可以说是纯粹的本土宗教,至於在东汉后的发展过程上,当然道教也会和其他宗教一样,吸收其他的教义以充实自己。尤其佛道二教,在中国日久,常有相混共祀的现象,如观音既为佛教神只,也为道庙所供;关公为道教之神,也是佛教护法神。因而在今日,我们应如何来界定何者才是道教徒?则笔者以为道教具有底下的特色;道教以修鍊得道者为仙;以生前有功於民,死后入祀者为神;神只的组织与阶位,仿照人间帝王的行政组织;以斋醮求褔、禳灾;以酒、脯、纸钱祈祭;以符、籙、咒、印、噀水、禹步,来驱鬼、治病;以剑、镜、铃、印为法器;以扶銮、降真,来沟通人神。而修鍊法,则有内丹、外丹之分。
          道教以有功於民者为神,其实是承自周世中国固有的思想。《礼记祭法篇》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由此马头娘可以为蚕神,妈祖可以为海神,岳飞、文天祥,进而一切的忠臣孝子都可以成神。这种观念,对杜会有正面意义,让人勇於牺牲,勇於为民勤劳,较符合儒家的入世之思,而不像有些宗教远离人群,以人世为苦,著重个人出世的灵修。早期的道教允许道士结婚生子,主张肉体可以成仙,也说明了道教是较不放弃今生求来生的宗教。这种对今生的肯定与追求,再加上儒家的思想,使中国人一直不易成为过度沈溺於追求死后世界的民族。而道教养生吐纳之说,有助於人体健康;其鍊丹说,则使人重视化学科技,道士重合药,多精通岐黄,亦常能实际医治人病。因而以一个本土宗教而言,吾人应给它一个肯定的地位,而不应任其沦没消失。
          由於近世学者对於道教,都以为创自张氏,且在道教与道家的关系上,以为是道教攀附并剽窃道家。然此二说可议者多;笔者以为道教不始自张陵,且并不是道教攀附道家,而是道家攀附神仙鍊养。兹据文献所示,将於本篇及下篇中,分别来论述。


        5楼2011-11-07 21:12
        回复
          贰、论道教不始於张道陵
            张道陵本名张陵,后始称为张道陵,道徒习惯以张道陵称之。由史料来看,道教创始於先秦,不创始於张道陵。以张道陵为教主,实还不如以老子或黄帝为教主来得妥切,符合史实。今由道教神仙信仰、修炼法、科仪、坛场仪制、先秦道家与神仙的关系、道教经典、道教理论、派别等诸方面,来论述道教不始於张道陵。至於说道教创始於张道陵,则笔者前面已言,乃是隋唐间佛道相攻,北周释道安及唐初法琳等人丑化道教之言(详细论述,见下文第十二条)。底下,我们有十余条论证,可以说明道教不始於张道陵,合分项论述於下;
          一、由神仙信仰上,看道教不始於张道陵。
            学者都知道,道教出自本土,因此殷周时之鬼神信仰、巫医祈祝,也都被日后的道教所吸收。至於道教所标榜,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世界,虽然在商代及西周之世,尚未有明显史料,证明其存在;但《山海经》有不死药及羽民、不死民、西王母、昆仑山等叙述,其说已混合神与仙为一;而《史记.封禅书》所载苌弘及《史记.扁鹊列传)载长桑君之事,说苌弘以方事灵王,扁鹊之师长桑君能隐形不见,药能使人彻视,洞见五脏;其说皆与仙人无异;苌弘、扁鹊皆周灵王时人;是春秋晚期,已有方士出现。《汉书.郊祀志》载西汉成帝好道,谷永上书谏诤,在论及神仙方士时,亦以周史苌弘为始;足证求仙思想至迟应在春秋之世已存在。而到了战国初期,西元前四世纪前后,更有了明显的求仙记录。《史记.封禅书》云: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
             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王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
             ,为方仙道(仙),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  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
             於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
             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
             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
             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上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
             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史记》的这段记载,是较早期,较完整的神仙信仰叙述。除文中所说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人派人入海求仙药外。证之先秦典籍,《列子.汤问篇》说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等五仙山,上有不死仙人及不死药,禽兽皆纯白;后来沈了二山,剩下方壶、瀛洲、蓬莱三岛,方壶也称为「方丈」。《史记.封禅书》及《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的三岛,本之於此;其后汉末六朝的典籍,则以蓬莱、方丈、搏桑(扶桑)为三岛,将瀛洲贬入十州中。再者,《列子.说符篇》也说燕王遣使者向人学不死之道;《韩非子.说林上》、《战国策.楚第四》同载有人献不死药於楚王,被中射之士所食。而道家《老子》所述道体之说,及《庄子》所述得道之人,多和神仙相近;屈原《楚辞.远游》更以老子的清静无为,当做是神仙修炼之力,说详本书第二篇。《庄子》、《列子》、《关尹子》等书,且多方面的谈到神仙的食气、导引、避谷(不食五谷)等修鍊方式,并对神仙人物的神奇能力多所描述。可见此时的神仙信仰及修鍊之说,在舂秋战国时已盛行开来。
            由不死的追求—神仙信仰土来说,至迟在东周春秋战国时即已存在。因而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神仙思想土来看,并不是始自张道陵,不能将张氏视为道教的创教者。


          6楼2011-11-07 21:12
          回复
            二、由修炼法及科仪上,看道教不始於张道陵。
              在道教修炼法上,较重要者有:药饵、食气、导引、存思、面向北斗、禹步、噀水、叩齿、禁咒、桃木、灵符、剑镜等之运用。
              在药饵上,如上条所引。先秦载籍中,如《列子》、《韩非子》等书、都有不死药的记载。在食气、导引上,则近世出土了战国时期的《行气玉铭》,而《老子.十章》也有「专气致柔」说。《庄子.刻意》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论述。《楚辞.远游》有;「餐食六气」说;都是论述行气导引方面的史料。
              存思法,起於周世宗庙祭衵的「致斋」,道教沿用之。而道教作法时面北,禹步、噀水、叩齿、禁咒、烧符成灰,及桃木之运用,见於马王堆出土《养生方》、《杂疗方》、《五十二病方》等篇中,关於剑镜的重视,方可追溯至战国及西汉。
              以上有关道教修炼法的详细论述,请见本书第五篇。道教的这些修炼仪轨,都远在东汉张道陵出生前,即已存在,并被民间普遍使用;不是张道陵所创。张道陵只是继承者,而非创造者。


            7楼2011-11-07 21:13
            回复
              三、由祭中仪制上,看道教不始於张道陵。
                道教斋坛神只位次,方向、衣色等皆由中土帝王郊天、祀地坛演化而来。《尚书》〈尧典〉〈舜典〉已有祭祀日月山川、天地诸神的记载,而《墨子迎敌祠篇》,依敌人不同方位,设置不同之坛、神、服色、牺牲、祭仪等;道教祭仪中的立坛原则,大都与《墨子》相近。而《史记》载汉武时,方士奏呈了许多种祭神坛仪;这些坛都是以方坛及圆坛为主,依神只的阶次,分多重排列;方位、服色、牲品、祭法,各有规范。方士即是道士,这些直接为道教斋坛所本,间接也影响了佛教密宗的金胎两界大曼荼罗。这方面的详细论述,请见本书第五篇及拙作《道教与密宗》一书。
                由坛场祭仪来看,秦汉帝王的祭祀鬼神只,大都出自方道士之手。道教的祭仪,远在张道陵前已存在,因而道教并不是创始於张道陵。


              8楼2011-11-07 21:13
              回复
                六、由先秦及西汉已出现大量道教修仙经典上,论道教不始於张道陵。
                  经典是传教的重要依据,通常是先有教主及传教者,然后才有宗教;至於大批传教经典的出现,则更应是在教主出现之后。据此,如以张道陵为教主,则大批道典的出现,应是在张道陵以后。但以史籍戺载,及近世出土所见者而言,远在张道陵之前,大批和修仙养生有关的经典,早已存在。
                  举例而言,《史记.秦始皇本纪》卢生说秦始皇之语中提到「方中」,近人日本泷川龟太郎注云:「方,仙方也。」方中即是仙方书中的记载。东晋.葛洪《抱朴子.论仙篇》,说秦大夫阮仓撰有《列仙传》,后被刘向增删而成刘向著之《列仙传》。东汉.王逸注《楚辞.远游》引用道书《陵阳子明经》。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说淮南王刘安撰有《枕中》、《苑秘》,《鸿宝》等,又有《邹衍重道延命方》。《抱朴子.遐览篇》说有《墨子五行记》五卷,「刘君安未仙去时钞取其要,以为一卷,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房中》所载房中术之著作有「《容成**》二十六卷、《务成子**》三十六卷、《尧舜**》二十三卷、《汤盘庚**》二十卷、《天老杂子**》二十五卷、《天一**》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汉书.艺文志.方技.神仙》载有神仙家:「《宓戏杂子道》二十篇、《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道要杂子》十八卷、《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卷。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汉书.艺文志.道家》所列三十七家,其中也有不少与道教有关者。


                11楼2011-11-07 21:14
                回复
                    又,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道书有;《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间》、《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这些神仙方术的书,有的写於帛上,有的写於木简上。马玊堆三号墓主葬於西汉文帝十二年,上述的书,有的是用秦时的篆体来抄写的,其抄写年代,或在秦未,或在汉初;其撰成年代,则应比抄写更早。至今皆已二千多年。
                    又,《汉书.卷七十五.李寻列传》:「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后汉书.襄楷传》载于吉《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大平清领书》又称《大平经》。
                    又,《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苍》:「《汉章帝赐东平宪王刘苍》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显然都是道教典籍和道教修仙有关。东平宪王刘苍为光武之子,明帝之弟,章帝叔父,死於建初三年《西元七十八年》;刘苍应当是神仙道之爱好者,或者章帝欲其学仙长寿,所以汉章帝才会赐以道教典籍。可惜史书未详载这些道典的名称,但由此可知在东汉初,道书之撰著应已不少。
                    上述诸道经,都出现在张道陵前,其中除《太平经》系撰成於东汉外,其余大都是西汉及先秦之道典。再者,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记载其师郑隐所藏道书,计有二百六十一种,一千二百九十九卷。郑隐为三国时葛玄弟子,所藏之书,其撰成年代皆在西晋前,包括了两汉、先秦及三国之道典;其中有许多是撰成於三张前。以上有关张道陵前道教典籍之详细论述,请见本书第四篇。由张氏之前,道书已大量出现并流行来看,可证道教并不创始於张道陵。


                  12楼2011-11-07 21:14
                  回复
                    七、由「道家」、「道教」二词先后上,肴道教不始於张道陵
                      早期典籍中,用来称呼神仙方术所代表的宗教,其名相有;方仙(仙)道、神仙家、神仙之道、神仙事、神仙方术、力道、方术、养生却老之术、道家、黄老、黄老道、道术、鬼道等等,名相繁多,并无统一或专门的称呼;汉末六朝,则渐渐倾向於以「道家」一语来称呼当时的道教。至於用「道教」一词来称呼宗教,则始见於东汉郭宪《别国洞冥记.序》及北魏寇谦之清整道教,唯其普遍被使用,则已是六朝末以后的事了。今将载籍所见称呼,略引证於下:
                      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称神仙修鍊者为「方仙道」,西汉.桓谭《新论》云;「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从其学养生却老之术。」(《意林》及《御览》七百二十引》、《新论》又云:「近哀平间,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博物志》、《法苑珠林》七十六、《御览》六百四十二引》。方仙道、方道、养生
                    却老术等,都是西汉当时对道教的称呼。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云:「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道家或以服食药物,轻身益气,延年度世。」文中以道家来称呼道教。《论衡.谴告篇》云:「『何以知其聋也?以其听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视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当也。』夫言当、视听聪明,而道家谓之狂而盲聋。」文中何以知其聋也等三句,系引自《吕氏春秋.任教篇》,全文系由《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衍化而来。可见在王充书中,道家一方面代表了先秦哲学家,另一方面则为当时对道教之称呼。与王充同时代的班固,在所著《汉书》中,则或称神仙家,或称神仙方术、神仙之道。《汉书.艺文志》称当时之道教为「神仙家」,而《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云:「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汉书.郊祀志》载谷永上书成帝;「甘心於神仙之道。」《汉书.郊祀志下》云;
                    「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班固大抵以「神仙」二字来代表道教。
                      又,《后汉书.祭祀志下》:「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后汉书.襄楷传》:「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传》;「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传》:「沛人张鲁,母有恣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典略》;「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后汉书.卷三十六.张霸传.附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汉书.方术.左慈传》;「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后汉书.方术.王和平传》;「北海王和平,性好道术,自以当仙。」黄老、黄老道、道术等均为道教之异称,两太平道、五斗米道、鬼道等则为不同之教派。


                    13楼2011-11-07 21:14
                    回复
                        综合来说,方仙道、神仙家、道家等名称,是东汉中叶张道陵出现前,所见对道教的称呼;至於张道陵之时及其后,又有五斗米道、太平道、鬼道等,则为道教教派之别称,不能用来专指后世所言的道教。而在方传道、神仙家、道家等称呼中,「道家」一词所用的次数最多,最为普遍。自汉至六朝,史籍所见,通常大都以「道家」一词来称呼道教。如东汉.牟子《理惑论》:「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一页中》,又云:「道家云:尧、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仙。
                      」(《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六页下、七页上);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萧齐.谢镇之《重书与顾道士》:「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甩尤拙;及如《上清》、《黄庭》所尚,服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难同。」(《弘明集.卷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四二页中下),萧齐.明徵君《正二教》;「今之道家所教,唯以长生为宗,不死为主,其练映金丹,餐霞饵玉,灵升羽蜕,尸解形化。」(《弘明集.卷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三八页上),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
                        上述所引诸例,由汉至六朝,都是以道家来称呼道教;不仅儒、道书如此,甚至佛教在谈及道教时也称为「道家」,或直接以老子来称呼道教,梁.僧佑《弘明集》所见僯道论辩者,大都如此。


                      14楼2011-11-07 21:14
                      回复
                          至於使用「道教」一词,来做为神仙方士道的代称,则出现甚晚。「道教」二字,虽在先秦时已有之,如《墨子.非儒下》;「儒者以为道教。」但其义与宗教之道教有别。不仅先秦如此,两汉魏晋时也是如此,如牟子《理惑论》云;「孔子以五经为道教。」一《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二页上),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熙隆道教。」上二文中的「道教」,其义皆是指大道教化而言,并不是指神仙方术的宗教。再如前面所引萧齐.谢镇之《重书与顾道士》,谢氏在文中使用了「道家」与「道教」二词,文云:「君臣父子,自相胡越,犹如禽兽,又比童蒙,道教所不入,仁义所未移。」又云:「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此二句,谢氏以「道家」来称呼宗教;却以「道教」来指仁义等大道教化,道教并不用来指称宗教。
                          道教一词被用来称呼神仙宗教,据日本野口铁即编《道教於日本》第一卷《道教之传播於古代国家》总论三「道教」於「道家」所考证,以为系始自五世纪北魏寇谦之,《魏书.释老志》载太上老君对寇谦之说:「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野口氏以为此是「道教」二字初用於宗教上。其实除野口铁郎所说北魏寇谦之以「道教」来称呼宗教外,用「道教」来称呼宗教,较早的文献,尚有东汉初.郭宪《别国洞冥记.序》云:「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迫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武帝以欲窃神仙之事,故绝域遐方,贡其珍异奇物,及道述之人,故于汉世盛于群主也。」文中郭氏提到了道教。《别国洞冥记》一书,《四库提要》疑其为六朝人伪托,然乏实证。今不论其书是否伪托;自汉魏至六朝,「道教」一词甚为少用,而「道家」之使用较为普遍,则为不争之事实。如本文前面所举证者即是如此。再如五世纪未,齐.顾欢《夷夏论》云:「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文中之佛教、道教,其义仍偏向於佛家教化,道家教化而言。但到了齐梁之际,道家、道教二词,则已有逐渐混用的现象,道教被用来称呼宗教逐渐多了起来;如梁.刘勰《灭惑论》:「《三破论》云:道家之教,妙在精思得一………《灭惑论》曰:二教真伪焕然易辩,夫佛法练神,道教练形。」(《弘明集.卷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四九页下)。刘勰文中,道家、道教已出现混合使用情形,二者同义,皆指宗教,名虽异而实同。
                          由於汉魏六朝,世人大都用「道家」来做为神仙宗教的专称,「道教」一词被普遍使用,已在六朝之末,也远在张道陵教派盛行之后甚久。今由其名相的使用上来看,道教并不创始於东汉的张道陵,道教约五斗米道派方创始於张道陵。
                        (待续)


                        15楼2011-11-07 21:15
                        回复

                            又,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道书有;《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间》、《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这些神仙方术的书,有的写於帛上,有的写於木简上。马玊堆三号墓主葬於西汉文帝十二年,上述的书,有的是用秦时的篆体来抄写的,其抄写年代,或在秦未,或在汉初;其撰成年代,则应比抄写更早。至今皆已二千多年。
                            又,《汉书.卷七十五.李寻列传》:「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后汉书.襄楷传》载于吉《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大平清领书》又称《大平经》。
                            又,《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苍》:「《汉章帝赐东平宪王刘苍》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显然都是道教典籍和道教修仙有关。东平宪王刘苍为光武之子,明帝之弟,章帝叔父,死於建初三年《西元七十八年》;刘苍应当是神仙道之爱好者,或者章帝欲其学仙长寿,所以汉章帝才会赐以道教典籍。可惜史书未详载这些道典的名称,但由此可知在东汉初,道书之撰著应已不少。
                            上述诸道经,都出现在张道陵前,其中除《太平经》系撰成於东汉外,其余大都是西汉及先秦之道典。再者,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记载其师郑隐所藏道书,计有二百六十一种,一千二百九十九卷。郑隐为三国时葛玄弟子,所藏之书,其撰成年代皆在西晋前,包括了两汉、先秦及三国之道典;其中有许多是撰成於三张前。以上有关张道陵前道教典籍之详细论述,请见本书第四篇。由张氏之前,道书已大量出现并流行来看,可证道教并不创始於张道陵。
                          七、由「道家」、「道教」二词先后上,肴道教不始於张道陵
                            早期典籍中,用来称呼神仙方术所代表的宗教,其名相有;方仙(仙)道、神仙家、神仙之道、神仙事、神仙方术、力道、方术、养生却老之术、道家、黄老、黄老道、道术、鬼道等等,名相繁多,并无统一或专门的称呼;汉末六朝,则渐渐倾向於以「道家」一语来称呼当时的道教。至於用「道教」一词来称呼宗教,则始见於东汉郭宪《别国洞冥记.序》及北魏寇谦之清整道教,唯其普遍被使用,则已是六朝末以后的事了。今将载籍所见称呼,略引证於下:
                            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称神仙修鍊者为「方仙道」,西汉.桓谭《新论》云;「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从其学养生却老之术。」(《意林》及《御览》七百二十引》、《新论》又云:「近哀平间,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博物志》、《法苑珠林》七十六、《御览》六百四十二引》。方仙道、方道、养生
                          却老术等,都是西汉当时对道教的称呼。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云:「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道家或以服食药物,轻身益气,延年度世。」文中以道家来称呼道教。《论衡.谴告篇》云:「『何以知其聋也?以其听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视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当也。』夫言当、视听聪明,而道家谓之狂而盲聋。」文中何以知其聋也等三句,系引自《吕氏春秋.任教篇》,全文系由《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衍化而来。可见在王充书中,道家一方面代表了先秦哲学家,另一方面则为当时对道教之称呼。与王充同时代的班固,在所著《汉书》中,则或称神仙家,或称神仙方术、神仙之道。《汉书.艺文志》称当时之道教为「神仙家」,而《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云:「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汉书.郊祀志》载谷永上书成帝;「甘心於神仙之道。」《汉书.郊祀志下》云;
                          「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班固大抵以「神仙」二字来代表道教。
                            又,《后汉书.祭祀志下》:「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后汉书.襄楷传》:「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传》;「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传》:「沛人张鲁,母有恣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典略》;「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后汉书.卷三十六.张霸传.附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汉书.方术.左慈传》;「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后汉书.方术.王和平传》;「北海王和平,性好道术,自以当仙。」黄老、黄老道、道术等均为道教之异称,两太平道、五斗米道、鬼道等则为不同之教派。
                          


                          20楼2011-11-07 21:41
                          回复

                              综合来说,方仙道、神仙家、道家等名称,是东汉中叶张道陵出现前,所见对道教的称呼;至於张道陵之时及其后,又有五斗米道、太平道、鬼道等,则为道教教派之别称,不能用来专指后世所言的道教。而在方传道、神仙家、道家等称呼中,「道家」一词所用的次数最多,最为普遍。自汉至六朝,史籍所见,通常大都以「道家」一词来称呼道教。如东汉.牟子《理惑论》:「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一页中》,又云:「道家云:尧、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仙。
                            」(《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六页下、七页上);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萧齐.谢镇之《重书与顾道士》:「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甩尤拙;及如《上清》、《黄庭》所尚,服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难同。」(《弘明集.卷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四二页中下),萧齐.明徵君《正二教》;「今之道家所教,唯以长生为宗,不死为主,其练映金丹,餐霞饵玉,灵升羽蜕,尸解形化。」(《弘明集.卷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三八页上),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
                              上述所引诸例,由汉至六朝,都是以道家来称呼道教;不仅儒、道书如此,甚至佛教在谈及道教时也称为「道家」,或直接以老子来称呼道教,梁.僧佑《弘明集》所见僯道论辩者,大都如此。
                              至於使用「道教」一词,来做为神仙方士道的代称,则出现甚晚。「道教」二字,虽在先秦时已有之,如《墨子.非儒下》;「儒者以为道教。」但其义与宗教之道教有别。不仅先秦如此,两汉魏晋时也是如此,如牟子《理惑论》云;「孔子以五经为道教。」一《弘明集.卷一》,《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二页上),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熙隆道教。」上二文中的「道教」,其义皆是指大道教化而言,并不是指神仙方术的宗教。再如前面所引萧齐.谢镇之《重书与顾道士》,谢氏在文中使用了「道家」与「道教」二词,文云:「君臣父子,自相胡越,犹如禽兽,又比童蒙,道教所不入,仁义所未移。」又云:「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此二句,谢氏以「道家」来称呼宗教;却以「道教」来指仁义等大道教化,道教并不用来指称宗教。
                              道教一词被用来称呼神仙宗教,据日本野口铁即编《道教於日本》第一卷《道教之传播於古代国家》总论三「道教」於「道家」所考证,以为系始自五世纪北魏寇谦之,《魏书.释老志》载太上老君对寇谦之说:「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野口氏以为此是「道教」二字初用於宗教上。其实除野口铁郎所说北魏寇谦之以「道教」来称呼宗教外,用「道教」来称呼宗教,较早的文献,尚有东汉初.郭宪《别国洞冥记.序》云:「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迫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武帝以欲窃神仙之事,故绝域遐方,贡其珍异奇物,及道述之人,故于汉世盛于群主也。」文中郭氏提到了道教。《别国洞冥记》一书,《四库提要》疑其为六朝人伪托,然乏实证。今不论其书是否伪托;自汉魏至六朝,「道教」一词甚为少用,而「道家」之使用较为普遍,则为不争之事实。如本文前面所举证者即是如此。再如五世纪未,齐.顾欢《夷夏论》云:「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文中之佛教、道教,其义仍偏向於佛家教化,道家教化而言。但到了齐梁之际,道家、道教二词,则已有逐渐混用的现象,道教被用来称呼宗教逐渐多了起来;如梁.刘勰《灭惑论》:「《三破论》云:道家之教,妙在精思得一………《灭惑论》曰:二教真伪焕然易辩,夫佛法练神,道教练形。」(《弘明集.卷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册,四九页下)。刘勰文中,道家、道教已出现混合使用情形,二者同义,皆指宗教,名虽异而实同。
                              由於汉魏六朝,世人大都用「道家」来做为神仙宗教的专称,「道教」一词被普遍使用,已在六朝之末,也远在张道陵教派盛行之后甚久。今由其名相的使用上来看,道教并不创始於东汉的张道陵,道教约五斗米道派方创始於张道陵。
                            (待续)


                            21楼2011-11-07 21:41
                            回复
                              伪道教虽然假老子之名,实则遵三张五斗米教醮篆,乃至寇谦之妖术。古人云:张陵左道,信逆天常。三张邪术之糟粕何谈中国传统文化乎?
                              道教伪典云:“太子老君托神玄妙玉女。割左腋而生。”
                              可笑,伯杨职处小臣,忝充藏吏,不在文王之日,亦非隆周之师。太上有四,谓三皇·及尧·舜是也。言上古有此大德之君临万民上。故云太上也。郭庄云:时之所贤者为君,材不称世者为臣。老子非帝非皇,不在四种之限,有何典据辄称太上邪?捡道家玄妙,及中胎·朱韬·王礼等经。并塞记云。老是李母所生,不云有玄妙王女。既非正说,尤假谬谈也。仙人玉录云,仙人无妻,玉女无夫。虽受女形,毕竟不产。若有兹瑞。诚曰可嘉。何为史记无文。周书不载。求虚责实。信矫盲者之言耳!
                              况且所言万物皆从虚无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贤愚之本,吉凶祸福之基。基本既其常存,则祸乱凶愚不可除也,福庆贤善不可益也,何用老庄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颜冉、祸夷齐,何名尊乎?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丧道?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
                              不,老子所言之道,才没有后世那些冒充其弟子行尽邪道之人所想那么肤浅。
                              故要严格分开老子伟大的道教学说和后世邪灵伪造的鬼神邪道“道教”,所谓“道教”完全背离了《道德经》的精神。老子只是想要把天地间的“道”如实说出来而已。后世卑鄙的邪人假老子之名传遍邪道,可悲可叹。
                              愿主引导后世的道教徒们早日走出邪灵的控制,走向真理的道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05-12 1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