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怀山水吧 关注:394贴子:11,269
  • 14回复贴,共1

【太极拳】蓝晟老师说太极(值得借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命自我立    成就太极   



——有关太极拳内在境界的文化梳理






蓝晟



     



                       枝繁叶茂     奥妙无穷



太极拳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由于它历史悠久,学练者众多,从而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分化,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局面。 



以前人们只知道有24式、37式、42式、88式太极拳,后来,传统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太极拳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螳螂太极拳、无限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循经太极拳、岷山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开合太极拳、三世七、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邋遢派太极拳、益寿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两仪拳、东岳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先天太极拳、无极太极拳、三星太极拳、四合一太极拳、九宫太极架、原地太极拳等等,这些太极拳有的来自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有的则源自个人的新感悟,比如,养生太极拳的编创者是北京体育大学退休教授张广德;东岳太极拳的创编人是北京体育大学的门惠丰教授及和阚桂香教授;循经太极拳太极拳的创编者是民间武术家李兆生;三星太极拳的编创人是退役武术运动员李晖。如此之多的太极拳,真有些让人无所适从了。 



仅仅把太极拳当成简简单单的健身方法也就罢了,但是,由于传说中太极拳的内在境界太吸引人了,所以,热爱太极拳的人士,还是愿意用一生的时光来追求它、来理解它、来悟觉它。但是,在说法各异的太极拳之门派的海洋中,有许多人始终理解不了太极拳的奥妙及丰富的内涵,总感觉太极拳所说的““耄耋能御众”、“四两拨千金”、 “阶及神明”等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并不是现在的太极拳赶不上前人,而是历史原因,其真谛不被外人所知罢了。如果理不出太极拳内在的规律,太极拳所应该达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的人练了许多年的太极拳,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喟然发出“太极拳不过如此”的结论。 



                       内里乾坤   悟真不易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其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那就不止十年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学拳而不得真髓的现象呢?第一,前辈们藏私,其秘密的东西很少公开披露;第二,前辈们怕初学者不得要领走入歧途,比如出现“神不役气”的现象;第三,前辈们不希望太极拳降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艺,因为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早就说过,太极拳“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第四,对太极拳理论和思维方式不习惯或者说自身没建立起太极拳的思维方式。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也影响了太极真谛的普及,那就是由于太极拳是以内功心法为载体的修道学说,其内在的感觉和行为方式,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因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平常人的是完全两个概念的。 



有一位老先生,老师过世了几年之后,才突然悟到太极拳的奥妙所在,比如,老师为什么不用力能把自己弹发出去呢?原来,当年自己过多追求姿势的优美和动作规范,对内在的神意气从来就没有琢磨过,老师也说不清。现在,这位老先生与人揉手,手轻轻粘着对方任何一个部位,眼睛往对方身后一看,对方就弹跳而出了。原来,太极拳揉手竟是如此地简单呀。然而,现在跟他学拳的年轻人,也开始琢磨不明白太极的机理了。这些年轻人试图用西方现代科学的语汇来诠释太极拳的内涵,但是虽然分析得头头是道,却连基本的放松也做不到。 



难道一代代痴心于太极拳的人,必须到了老的时候才能接近太极的真谛吗?有没有一个比较快的途径,使我们尽早一些地把握太极拳的奥妙呢? 



走出误区  把握规律



在北京东单公园,我第一次和一位看起来60多岁(实际已经82岁)的老先生揉手的时候,他的手轻轻一扶,就对我说,小伙子不错,至少有5年以上站庄功底了,对揉手却不懂。我很奇怪,问他是如何知道的,他说,这就是太极,经常和别人揉手,不知不觉间就能感觉到对方当时的身心状态,比如,精神是否宁静,身心是否放松,气血是否通畅,等等,都能大概齐地知道。 



1楼2006-09-18 19:42回复



    接触多了,才知道唐老竟然打不下一套完整的太极拳。他学太极拳的经历很奇特,值得每一个爱好太极拳的人深思。唐老一退休,就开始到北京各大公园及许多太极拳的传人处拜访,试图寻访到太极拳的真谛;但是,几乎拜访了当时北京的所有太极拳流派,结果,都对太极拳内里的东西都不说。“也许门里边的东西,人家不教;也许有的太极拳家确实没有真本事。”十几年之后,唐老如是说。 



    太极拳的神奇魅力,不可能仅仅是传说。只要是人,就应该能通过体悟全面掌握太极的真髓。有了这样的认识,唐老就潜下心来,仔细揣摩太极拳史上最经典的论述——王宗岳的《太极论》。几年下来,按照《太极论》的论述,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体悟,比如为了理解“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句话的内涵,他就用两只手在自己的胳膊上反复实验,看看一只胳膊如何让另一手的力放不到胳膊上,有了体会,就找各个门派的人切磋。一来二去,太极里边的东西竟然不知不觉地融进了行走坐卧的每一个过程,不仅在揉手的时候鲜有对手了,更奇怪的是身体越来越健康,甚至自身的灵敏度、反应度也比一般的年轻人强。 



        是的,我们许多人都陷入了学练太极拳的怪圈,以为掌握太极拳的套路越多越好。这是一个误区。 



    真正的太极拳关键是看能否把握太极的运化规律,把握了这个规律,也许一套太极拳也不会,却是一个真正懂太极拳的人;如果掌握不了这个规律,尽管会达100套太极拳,其实太极拳离你很远。 



    杨式太极拳内功心法一脉的第5代传人魏树人先生,以前因病曾经学过多种太极拳,有一天他遇到了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始知道真正的太极拳不在于套路的多少,而在于能否体会到内在的阴阳变化规律。如是不仅延年益寿的效益能自然体现出来,而且智慧也能得到开发。 



    太极真谛  整体为本



    太极拳的核心秘密是什么,如何理解太极拳呢?许多人在困惑。 



    根据许多太极拳前辈的论述和自己接触的几位太极拳的明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给太极拳下一个定义:太极拳是人通过阴阳互孕的整体运动过程来优化人的身心,从而让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自由自觉的科学。这里的拳不是握紧了拳头的意思,而是当掌握、把握之意来理解;这里的阴阳要这样认识——阳面指的形体动作,阴面指的人的神意气。那么,连起来说,就是人要掌握太极的阴阳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是宇宙的变化规律,根据人天合一说法,所以,这个规律也一定能贯彻到人的身心的各个层面。 



    此外,真正的太极拳至少应包括太极拳架、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三部分内容,缺少了这三部分内容的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太极拳。 



    太极拳架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套路,也就是太极阳面的锻炼内容,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以这方面的锻炼内容为主,岂不知这只是太极拳三分之一的内容。这样天天以套路为主的太极拳修炼,可取得活动活动筋骨的作用,但对提升智慧和能力的帮助不大,对思维方式的改变程度也很有限。 



    对于太极术(内功心法),魏树人老师这样表述到:“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这是太极拳阴(内功)阳(拳架)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对于太极道(意识修养),孙禄堂说:“道在拳为内劲”。但是,我的一位老师则明确指出,道是规律和法则,对于人来说,道是修筑符合自己人生使命的精神品质,是人生境界通过自我优化与宇宙规律相契合的过程。如果我们能以太极的包容宽厚去待人,以太极的全神贯注去做事,以太极的“舍已从人、不卑不亢”去处世,则人生就会充溢生命的喜悦和宁静。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把太极拳架、太极内功心法、太极道(意识修养)融为一体进行修炼吧!这样你会收获太极拳的整体效益。 
    


    2楼2006-09-18 19:42
    回复



                              终生相伴   升华自我



      在21世纪60年代,刚刚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有一个小伙子,“先是全身浮肿,数月不消,时常头昏眼花,心跳过速,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到医院一查,肺部有很重的阴影,医院最初怀疑是红斑狼疮,治了一阵不见好转。转了几次医院,又被推断是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这两种病都是很难医治的重病。”“就是在这样日日与病魔相伴的日子中,我结识了太极拳。” 



      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当代毕升”的王选。王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就是“我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个小时的太极晨练开始的。” 王选这样总结到,我 “懂得用太极拳保护自己。” 



      大学者梁漱溟一生痴迷于太极拳,通过太极拳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能以平和的心态、宠辱不惊的太极境界对待人生的得与失,苦难与挑战。1974年,他遭遇到长达7个月,大小100多场批斗会,这期间,他不仅坚持着自己的正确主张,更是经常在批斗会的间隙,旁若无人地打起太极拳来。真是由太极拳的滋养,经历了许许多多坎坷的他才得享95岁的高龄。 



      人的构成,不仅仅是形体的存在,更包括神意气等内在修为。内在修为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标志。 



      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之阴阳互孕,其实就是全方位的身心整体状态的自我优化和自我铸造。 



      太极拳的底蕴包括了内气的培养与人格的修炼,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的精髓——既有道家的“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无我无为真谛;也有儒家“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等直面人生的气度;更以“阶及神明” 的境界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内涵相契合。可以说,掌握了太极拳的这些髓核,也就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对于太极拳。一开始,我们或许只能从健身的角度来理解它,但是,随着太极拳修炼进程的深入,其“行走坐卧不离这个”的神意灵明;精神状态“如鸡孵卵”、“如猫捕鼠”般的宁静专一;内气之“气宜鼓荡”与外气之“自然之水”的妙趣天成;皮肉筋脉骨所构成的躯体,以“全体透空、无相无象”般的大气,昭示了人的生命所能抵达的至高境界。 



                           核心原则   成就太极



      神,是气势、是眼神、是意念的发韧点; 



      意,是念头、是想法、是内气催姿势的统帅; 



      气,是旗帜、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 



      形,是神、意、气的寓所和生命赖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湾。 



      没有什么能比太极拳更清晰地描述出神意气形之间的关系了。但是,如何修炼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不过,以下五点,则应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必须把握的核心原则。

      第一,知行合一。对太极拳要高度重视,视之为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途径。许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语汇和道理的诠释上。这样的认识是逻辑的推理和辨析,是外在知识的积累,与返求诸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混元整体的境界还不能兼容,甚至连自身的健康都保持不住——2000年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这两个高等学术机构里举行了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在1996年到2000年这5年期间一共有130多个专家去世,这些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多一点。这里边的教训很值得深思。中国古人创造的太极拳,既和《周易》等传统文化之理念一脉相承,又与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养相匹配。这就是知行合一。真正太极拳家修炼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成境界。这种境界修炼的先天混元气,而这种气可营养自身,使自身的神明、意灵、气足、形体通透,这样的人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如梁漱溟、王选等。明白了这些道理,练太极拳就有了方向,就会为实现内在境界的混元、外在知识的混元,内外之气的混元而努力。如是,则人生通达,太极拳功夫深厚。 
      


      3楼2006-09-18 19:42
      回复
        铁恩方:大道自无方------蓝晟

         一

        到了2004年1月,铁恩方已经91周岁了。
        91岁的铁恩方,已度过了孔子所说的“心所欲不逾矩”之年,进入了王宗岳所指“耄耋能御众”的境界了;已度过了冯友兰先生所说“何止于米”,开始了“相期以茶”;已在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状态中生活得很久了。
        91岁的铁恩方,继续绽开活活泼泼的童心,以武会友,以道求缘。
        2003年8月,铁恩方铁老来到我家。
        90岁的铁老看着我的这个2室1厅的房子,很高兴,就像自己乔迁新居一般。他各个房间走了走,然后就坐下来与我们聊天,聊什么是“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铁老说,行如风,就是放松的状态要像树叶在风中一样,没有一处用力。这个说法与武术教科书上以及民间口耳相传的都不一样。是的,铁老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点点滴滴中,既有老辈人的代代相传的生命信息和自己智慧融通的灵魂感悟,又如春风拂面一样了无痕迹。
        一聊就达5个小时。聊到后来,我心不安了,心想,您可90岁了,别累着您,就催铁老赶快回去。
        坐上朋友的车的时候,天下起了飘泼大雨。铁老看着车窗外迷迷蒙蒙的大雨,不着急不着慌,甚至像少年一样,左看看右看看,满眼都是新鲜。
        对任何事情都保持新鲜,这样的人会老吗?
        有一天我想听听铁老以前讲解王宗岳《太极论》的录音,就打电话给铁老,借他讲《太极论》的磁带。铁老说:“我现在对《太极论》又有了新的体会,你过来,我给你重新讲讲。”
        于是,我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了铁老家。在铁老居住的四合院里,我们各自找好座位后,铁老才坐到自己的椅子上,随之,边背诵王宗岳《太极论》的原文,边一句句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要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重要的特点就是理法不二,理法一如,如果光懂理,并不代表着你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个理,还必须从内在的功夫上去悟觉。因此,讲完《太极论》后,铁老就亲自展示了其中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四两拨千斤”能内涵的实质。几个习武多年的中年人看得目瞪口呆,使知“耄耋能御众”之言不虚。
        上海来的庄英豪学过多家太极拳,但这次他所体验到的却是真正的《太极论》上的功夫。从铁老家归来后的几天,他还沉浸在怎么就被90岁的人给打得蹦跳起来了呢?
        铁老是程式八卦掌第5代传人,但他为什么能把《太极论》分析得这样透彻呢?
        铁老说,天下武功是一家。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
        对于太极拳和八卦掌的传承历史,铁老的观点很独特。比如,历史上公认的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和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之间曾进行过一次比武。公认的说法是比了3天3夜后,不分胜败,从此达成了练太极的可学八卦,练八卦的可参研太极的佳话。铁老说,他们不是武夫,而是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大家,他们难道会像街头的小混混一样去打?如果这样,他们还叫有功夫?其实,他们一见面,一施礼,对方的功夫怎么样已经感觉到了,已经一清二楚了。他们是敞开心扉,凝神定气的畅谈了3天3夜。
        这才是高手之间的惺惺相吸,以武会友,以道求心。

         二

        铁老的功夫是从八卦掌中来的。他的八卦掌很简单,就只一个八卦走转,加上单双顺三个掌势。
        然而,到了90岁的时候,铁老深有感慨地对我说:“我现在觉得,姿势越简单越容易出功夫,也有益于祛病延年、开发智慧。现在看来,只一个八卦走转就够了,就能把功夫练上身。甚至连单双顺都不需要。”
        因此,他对每个来请教功夫的人只提一个要求:“回去好好走转,久转功自成。”
        八卦走转,真的很简单,以致许多人刚学的时候,都很轻视它。
        山东的李秀英老师,对这个走转就没有放在心上,一直把它当成一种散步,只在有空闲时间时候才走几分钟,没空就不走了。后来,有机缘听铁老作了一番讲解,就特别的重视它,结果3天后高血压就降了下来。
        


        5楼2006-09-18 19:47
        回复
            1、如何才能学练好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第一,要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当成一种文化来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出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太极功夫之境界。我们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太极拳的打手来,而是要立志成为太极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这样,我们对太极的认识就会真正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第二,诚信、发愿、磨砺、体悟、行动(详见《太极球与太极松腰法知行合一手册》)缺一不可;太极架(形体动作)、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精神修养)的修炼缺一不可。
            第三,专一心念。我们这个时代信息高度发达,在研究太极文化的道路上,各种诱惑会层出不穷,如果我们把持不住,则有可能就会偏离了正确的航道,去追求许多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专一心念,一心一意的按照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2式、太极内功修炼法、太极球与太极松腰法的要求去修炼自身,只有这样,暇以时日,我们一定会功夫上身的。有一天,我曾问一位很熟悉汪永泉的老师,说,汪的功夫为什么好;他回答道,汪老师一生只研究这个太极拳老六路,而有些人的功夫为什么没有汪的纯,就是因为这些人练的内容太多的缘故。太极拳进入了境界、掌握了规律,法是不需要太多的。
            7、从具体的功夫修炼境界上来看,太极拳和内丹修炼有什么区别,我们练习太极拳老六路22式、太极球、太极松腰法、太极内功修炼法之后,是不是还应该去修炼内丹?
            自古以来,太极拳及内丹修炼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大。太极拳原本就是道家修炼身心的一种手段,只是到了近代,丹法与拳法才各自衍化,变成了太极拳和内丹各自为政了——太极拳变成了太极操,内丹修炼法变成了道家气功!其实,真正的太极拳是与内丹并行不悖的,而这个内丹,也就是我们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所指的内功修炼法,以及行拳走架中的内功心法等。如果不做到这一点,太极拳老六路中所说的“松散透空”就是一句空话了。太极拳老六路22式、太极内功修炼法、太极球、太极松腰法的本质和内丹修炼法是没有区别的,其最高境界与道家所说的通大小周天、乃至粉碎虚空的境界是一致的,都是让人从身心的必然王国跃迁到自由王国的。
            道家一般追求通过修炼成仙成道,其实,这只不过的一个形容词,形容通过修炼所达到的境界,这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所说的“出神入化”是一致。此外,社会上一般练太极拳的都提“动中求静”,而老六路和道家所说的“静中求动”是一致。比如,在手挥琵琶一式,口诀就有“静中求动”。这套拳练好了,所有动作都是在静中产生的。在太极内功修炼法中,口诀“丹球出现顶凌空”中的丹球,和内丹大德所阐述的“天元大丹”都是一个。所以,我们不需要去再学练内丹。这样反而会耽搁功夫的进程。
            作为知识,对相关的丹道知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才好。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我的朋友常大群博士撰写的《内丹研修精义》系列讲座可供参读的。
            2、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也特别多,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样一来,就与学练太极拳的时间有了冲突,可否使读书学习和练太极拳结合起来进行呢?
            练太极拳和读书学习相结合是一门功夫。一般来说,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自我锻炼。
            第一个步骤——培养习惯阶段。古人读书做学问,并不是是读书或只撰写文章,而是强调先把自己的心收回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放出的心收过来,就是做学问。但这还只是做学问的开始,只能说是为做学问创造了条件。如果把心收回来而什么都不干,学问还是做不成。怎么样把心收回来呢?先坐静坐一会儿,安安静静,把心定住了,然后在安安静静地读书;读了一会儿书之后,头里边走了神,或有了杂念,就再闭上眼睛静坐一会儿,然后在读书。儒学大家朱熹再岳麓书院讲授四书五经的时候,一般都是半天静坐半天读书。我们现在练太极拳,可以先放松安静地练一遍太极拳老六路22式,然后再读书。如果读书累了或者头里边有了杂念,可以闭上眼睛用意念的方法练一练太极拳的起始和收势,或默运意识练一遍太极内功修炼法——练神练气练意的内容可以全练,也可以只坐着练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果赶紧头里边需要休息了,就作形体动作不动,用意念行一遍炼神的内容;如果整个身体都疲乏了,可以多练一练炼气的内容。此外,可以自己事先给自己定一个读书的规定,如每读2-3页书,就闭上眼休息一两分钟,把心定一定——可以找一找“心中一静”的感觉,这样脑子就不会疲乏了,读书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8楼2006-09-18 19:48
          回复
              第二个步骤——内修自身促进读书水平的提高。听我的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过去考状元的才子们,经常要互相访一访,了解一下对方的学问,看谁更高,从而判断自己能不能考中。有这么一个人,很有才华,自己也很自信,就到处去访。写了一个“今科状元是我”的旗子,访哪一家就把这个旗子插在哪家的门上,以示状元非他莫属。访了很多学子,的确都不如他。最后访了一位和他名声差不多的人,他觉得这个人和自己不相上下,那个旗子开始没敢拿出来,先放到袖口里边了。进了屋两个人就谈学问,一谈谈了一天一夜,不吃不喝。第二天对方的神有点守不住了(过去儒家也练功夫,有定力)。他看到对方的状态,就把旗子拿出来了;对方也觉得自己神跑了,没定住,也就服输了。因为神一跑,神气就不足了,谈话还是这么谈,还是这个事,可神没在这儿,对对方的感染力了就小多了。所以,搞学问也好,练功夫也好,都要需要有定力的。这个定力的训练在《大学》的第一部分就进行了描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过程就是古人作学问所必须让自身先有了“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步修养之后,才能去作学问、作事情。这其实和我们练太极拳的内在修养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如果我们能练好太极拳,可以有效的促进读书学习。
              第三个步走——入静读书阶段。如果练太极拳有了基础,能很快地入静,就为读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先入静,然后打开书在入静的状态下去读,并于读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这种状态不动心。读的时候不要硬去背诵,不要把注意力全“注意”到书本上去,而是要把书“吸”到脑子里,好像是在脑子里边读书。这个过程需要慢慢的去锻炼去体会。能达到这一步,以后读书就不是用眼睛看了,而是在脑子里读,这样就把 “心中一静、专注一方”等太极拳的境界融进了读书生活—-一边读书,一边保持内在精神状态的安定。只有定得住,精神和学识才能结合在一起。所以按过去的讲法,看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定得如何。外边不管有多少事情,心不外驰,这就是有功夫、这就是学问。
              当代许多人或把太极拳当成健身方法,或试图让太极拳融进技击,去参加擂台赛,去和人比高低,岂不知这反而降低了太极拳的身份。太极拳其实也是让我们寻求大智慧的一种途径啊!


            9楼2006-09-18 19:48
            回复
              5、有人说:“在人体内这一有无相生的过程时刻都在进行着。”我们如何利用这一重要环节练好太极拳?
              人体里时时刻刻都有个有无相生的过程。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运用意念的时候,最好不要去管形体动作,要把形体看成一种模模糊糊的有形之体和无形之气正在相互转化的特殊状态。有这样隐隐约约的念头就可以了。然后,只管意念不管气地按照内功心法的要求去练太极。这个时候,所有形体动作都是在神意的支配下进行的,而无形无像之神意气所以能自由出入形体内外,则正因为有形之体进入了模模糊糊的空无状态。这个空无本来是有形之体,现在则成了空无的状态(隐隐约约的想象和感觉);无形无像的神意气本来是人看不到摸不到的无,但是在身体里边和有(形体)相结合了;有中(形体)孕育着无(神意气);无中(神意)生有(神意指挥气,让形体产生动作,气血随之流通等)。整个这样的过程就是有无相生的过程。

               

              --------------------------------------------------------------------------------
                6、请简要的说明神意气形的关系?
                从外在的角度来看来,神是人的精神和气质的总和,是眼神和气势的体现;从“阶及神明”的高度来认识,神是意念的发韧点,是发出意念之指令的起始源头,和佛家“明心见性”,道家“修心炼性”,儒家“存心养性”的境界是一致的。今人庞明先生所阐述的“意元体”可做神的另一种表述——意念的体。“阶及神明”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体察到“神”的时候,就是“明心见性”了,就是开悟了。这时候,可把握宇宙之规律,与道合一。初期的体现,就是揉手的时候,可知晓对方意念之前的发韧;行拳走架的时候,对“心中一静”等“全体通空”感觉很奇妙等等。
                意念是“神之运用”,是“神”发出的指令和目标;是气和形体的统帅、指挥官(类似协同作用中讲的“序参量”)。”对于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来说,意念就是其中的“茫点”、“鹘星”、“大枪”、“山体泥石流滑坡时的振荡”等。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力的能量,是杨式太极老六路通过行拳走架过程中通过“三道气圈”、“浩然正气”而修炼出的一种特殊物质。我们在天长日久的练习过程中会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气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得自于父母的先天气,也就是由受精卵的精微物质转化而来的能量,这是人最为宝贵的先天气;二是来自于水谷进入人体后分解的精微物质转化而来的后天水谷之气;三是来自于宇宙时空中的混元外气(精从本质上说来是先天气与后天气共同作用产生出的结晶)。三个渠道的气混而为一,浑然一体,就是混元气。
                神意气属于太极的阴面。形体属于太极的阳面。阳面之形是指由人的皮肉筋脉骨、四肢百骸、五脏之精、生殖之精、血液细胞等有形有像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的总和就是躯体之形。
                神意气其实是不好明确的进行划分的,他们是以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在古代,神意气体都被通称为气。天地是一团气,人也是一团气也。形体是气的凝聚态;气并非呼吸之气,而是我们通过开合、揉球等训练可感觉到的物质;意是比气还细、还淡的物质;神是比意还淡的物质。所以,我们平时多提“只管意念不管气”的要求,就是发挥“无意之中有真意”之的特性,“意”要淡淡的,进入了“似有非有”的境界时,其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神”常人是体察不到的,必须达到“全体透空”、“明心见性”的开悟境界才能体察到。禅宗的慧可、慧能等;道家的张三丰等都是这个境界的人。
                道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过程其实和太极拳“阴阳互”的过程相一致,当然,它们主要是从“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元神出窍”的基础来立论的!
                神意气通“心”,这个“心”就是童心、善心、慈悲心、智慧心。在传统文化中,“心”是“一”,也是“多”;人的本来之“心”,是清静光明的明觉之心;是道家的“元神”、“识神”、“真意” ”(丹法中的“真汞”)。
                “心”本身是不可说的,只能来悟觉。也是不能表述,只能比附和比喻。


              11楼2006-09-18 19:49
              回复
                介绍蓝晟先生的混元文化网可参考。 
                http://www.hunyuan.cn/index.aspx


                14楼2006-09-18 20:07
                回复
                  没有看过 下次继续


                  18楼2011-07-20 17:01
                  回复
                    练拳去,呵呵


                    19楼2011-07-20 21:08
                    回复
                      我刚发现原来我打错字了
                      是: 没有看完 下次继续
                      很多话很难懂 但很想懂
                      昨晚有饭局需要应酬 很不喜欢喝酒 敬酒 还有所谈及的无意义的话题
                      也不喜欢拖得很晚回家
                      但是还是没找到那个平衡点 还是难以应付
                      ······


                      20楼2011-07-21 10:08
                      回复
                        楼主讲的非常好,能否讲一下如何练太极拳吗?


                        21楼2012-05-30 10:37
                        回复
                          身中垂直线和钟锤都是作身形的前后运动 如何在不同拳架中运用呢


                          IP属地:上海22楼2012-06-25 10:45
                          回复
                            说的很好.很细.很真.


                            23楼2014-06-23 20:29
                            回复
                              好文!赞~~看完受益匪浅。。。


                              24楼2014-07-18 14: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