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秋诗起,中秋诗止
时逢三五偏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本诗出自第一回,甲戍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三春,却用三秋作关键。“
也就是所谓“诗起“之诗,那么根据批语,当然在全书结束前也应有中秋之诗,作前呼后应,而且还有可能出自雨村之口。但请看七十五回庚辰批语:“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此处所缺乃中秋夜凸碧堂赏月一回,宝玉,贾环,贾兰比才之诗。而现存各种版本红楼梦,好像均没有这三首诗,但问题来了,试想如果曹公真的完成了包括八十回后故事的全本《石头记》,且“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谓呕心沥血,那么区区三首小诗,能难住曹公大才么?那么可不可以说,曹公最终都没有完成这三首诗呢?这三首诗会不会就是“中秋诗止”之诗呢?那且看第一回一条甲戍眉批云“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俟诗”未果算不算“书未成”呢?
二. 第八十回结语,回前评,回后评的疑问
八十回回前评“叙桂花妒用实笔,叙孙家恶用虚笔,叙宝玉卧病是省笔,叙宝玉烧香是停笔。”
八十回回后评:“。。。。。。卒至迎春含悲,薛蟠饮恨,可慨也夫!”
八十回结束句“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也可能是断章取义,但为何在这最后一回的开头结尾出现“停笔”“卒至”。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宝玉烧香 这里就此停笔”“完结于迎春含悲,薛蟠饮恨”呢?我们知道,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么结束语我们再加个句号,就可以念作“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这和前面各回的结束语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三.《芙蓉女儿。》
六十三回,黛玉占花为芙蓉。而晴雯之死却用《芙蓉。》
七十九回庚辰批语:“一篇檄文总因二句之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实。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则呆之至矣。”宝玉赋完此文,黛玉飘然而至,大赞其文可与曹植的《洛神赋》想媲美,并且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改为“茜沙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和薄命”我觉得前句才是为晴雯而写,改之后的全文的确是为黛玉了。如此明显,那如果真有百十回故事,那为何曹公在七十九回就为黛玉作。文?,而且好像倾注了曹公的全部心力,我们说,宝玉也只可能为黛玉撰写如此。文。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猜测,曹公的全文只有八十回,故此掩人耳目,收官之处,用尽笔力呢?
我感觉从七十回开始,曹公的笔锋 便急转直下,全文色调由原来的鲜艳明亮变作灰暗凄凉了,只因前几回有尤氏姐妹的惨死作铺垫,才不会感到突兀。即使本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也显得勉力为之,有强颜欢笑的意味。及至凸碧堂赏月,凹晶馆对诗,已凄楚之极了。又有七十一回批语“好!提甄家,盖真事待显,假事将尽。”何谓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