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精神
敲下了这个题目,我停顿了好久好久,迟迟不敢继续。因为一中精神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言尽,我真的没有把握,我真的怕,怕写的不好不仅招来骂名更是有损一中的名声。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尽管我已走过了一中那美好的三年,但自迈出校园的那一刻起,一中精神所为我带来的财富,远不止高考分数那么简单。以前也许不明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才慢慢发现,原来一中给了我这么多。我想,人,一定要学会感恩,所以,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
不久前,我与一位学长闲聊,不经意间聊到了现在这个扯淡的大学生活,真的与曾经高中时所向往的大不一样。这里,是有多么的消磨人的意志,一点一点,在你毫不经意间,把你拉向了颓废的深渊。昨天,看到消息,一中12届的毕业典礼举行了,看着同学们传来的图片,又一次看到了朱校长满富深情的寄语,恍惚间我又被拉回了一年前的那个炎炎烈日下,斗志昂扬,热血澎湃。身在大学的各位,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每每听到关于一中的消息,还总是情不自禁,还总是激动不已,拉起身边的同学诉说时却发现,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你会那么激动。是啊,没有在一中待过,没有感受过一中的氛围,永远不会明白,一中到底在我们的身上烙印下了多少骄傲与自豪,带给了我们多少思考与感动。
远离了一中这片土地,在大学里,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激情、身上的拼劲儿在一点点消失,变得世故与圆滑,有人会说,这才是成熟。可我真的觉得这样的一个我,我自己都不喜欢。看着朱校长的毕业致辞,看着毕业典礼上各位班主任深切的话语,真的好希望,在一中时的那份豪情,我可以重新点燃。如果没有了激情,如果没有了果敢,如果没有了坚定的信念,那我们拿什么去感染,去改变,我们身边那些人、那些事。仿佛又回到了高考前,那个倔强的我,拿永不言弃这四个大字写满了整张叉号的试卷。在一中,见到了从年级七百名蹦到年级二百的事件,我们相信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看到了没有熬夜,没有加班加点学习的同学,次次班级前五的事件,我们明白了,原来学习最重要的不仅是时间,更是要用心用脑用方法去实践。尽管河南的竞争压力有那么大,可在这里我们依然见证了太多传奇与传说,迄今无数的国际国内数理化生四科奥赛奖牌;一届800人,200余人的一本自主招生,70%的一本率;许许多多知名的校友,任长霞、庞晓鸽、苏义脑……看着母校取得的辉煌,哪位学子会不激动不高兴呢?
当然,在高中时的我们,也有彷徨,也有不满,可高年级的学长总是毫无私心的一次次拿出了自己宝贵的时间,解难答疑,身体力行的教会了我们怎样去树立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架子,没有一点学长的高姿态。遇到一次次的跌倒,老师悉心的话语也总会响起在耳边,没有责备,只有理解,只有担心挂念。真心的付出,让我们感受到了心底的温暖。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什么才是关爱,什么才是任重而道远,什么才叫真正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行动上的感染往往比语言要强上千千万万,古人云:多年父子成兄弟,可在这里,正如朱校长所言,多年师生成兄弟,多年同窗成兄弟!这里有着牵念,有着家的温暖。终于,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了改变,那时,看着凭借自己双手得到的一切,心里有着多少自豪,多少慨叹。
正是这样一所有着浓厚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的校园,培养出了一届届一批批优秀的学员。从这里走出去的我们,傲而不狂,骄而不燥,自信但不自负,那份永不言败的坚强,已经流淌在了血液里,刻在了骨子上。我们坚信着未来的美好,相信未来充满着希望,一中带给我们的这些,远非那些仅仅追求升学率的学校可相提并论。这里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更教给了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人。一中,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在这里拥有的心态,如果可以相伴一生,那么成功必非难事。
最后,我还是想以今年朱校长对12届的毕业致辞中的一段作为结束。“你们走吧,世界上有许多藏着光荣和梦想的地方,需要你们用坚韧和智慧去开掘,什么时候都不要悲观,什么时候都去追求至善,什么时候都记着担当和责任,你们就会成为真诚的人,有用的人,比普通好人更好的人,好人一定会成功!你们走吧,记住回家的路,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路182号院!再见!”是的,我们终究踏出了一中的校园,但我们会永远记住回家的路。一中,请您放心,在外的学子感激您带给他们的一切,真心的感谢无数师长学长的付出,所以,他们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您争光不会让您丢脸。
我们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会认真的去适应、去改变,我们都会拼到最后的最后,绝不认输。不因别的,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因为,我们是一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