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漾子吧 关注:165贴子:11,481

【历史】“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始末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牛


1楼2012-05-23 06:18回复
    前言: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初,由于董卓废少帝立献帝,独霸朝纲,致使关东诸侯多数反叛,组成联合军,讨伐董卓。从联合军的形成到瓦解总共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这段历史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经过了作者的文学发挥而变得家喻户晓。其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片段更成为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
    然而,小说中的描述自然和历史上的记载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在此,笔者将姑且以《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作为案本,以地图上的追寻作为线索,力图还原一个比较接近于史书记载的“十八路诸侯伐董卓”。


    2楼2012-05-23 06:28
    回复
      这个故事只说明了一点:
      孙坚战斗力联盟前三。
      哈哈~
      赶紧来继续讲故事吧。


      IP属地:韩国3楼2012-05-23 06:35
      回复
        第一章 洛阳之防御概述
        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首都所在,也是董卓把持朝政后的势力中心。因此,关东诸侯联军的目标就是洛阳。在我们真正开始追寻这场战争的始末之前,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洛阳整体上的防御形势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和介绍。作为国都,同时也是有名的古都(即使对于汉代人来说也是如此),洛阳本身的地形非常险要,可以说是三面环山,一面环水:
        - 洛阳北面是黄河天险,且从洛阳往北,渡过黄河就是太行山脉。
        - 洛阳东面是中岳嵩山所在,主峰海拔为1500米。嵩山北临黄河、洛水,南依颍水,延绵60多公里,乃是黄河与淮河的分水岭所在。
        - 洛阳南面是伏牛山脉,主峰海拔为2100米(至今伏牛山滑雪场还是洛阳的一个旅游景点)。
        - 洛阳西面就是秦岭,肴山之险,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无数军队的埋骨之所。


        4楼2012-05-23 06:50
        回复

          图1:洛阳周边地理


          5楼2012-05-23 07:00
          回复
            以它周边的山川为依托,洛阳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其军事防御上的屏障:
            (中平元年)三月,戊申,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封慎侯,率左右羽林、五营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置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都尉。
            ——《资治通鉴 卷五十八》
            以上的记载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时,东汉朝廷在洛阳防务上的布置。而函谷、太古、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也就是著名的洛阳八关。


            6楼2012-05-23 07:15
            回复
              围观佳人讲故事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2-05-23 09:12
              回复
                膜拜历史帝


                9楼2012-05-23 09:51
                回复

                  图3:洛阳八关
                  我们放大一下地图,就可以看到另外四个关的位置。轘辕关就在嵩山境内,旋门关则依靠汜水,两者一起构成了洛阳东面的屏障。广成关南接鲁阳和宛,也就是洛阳的南大门。函谷关背靠肴山和渑池,自然就是洛阳的西大门。


                  10楼2012-05-23 10:38
                  回复
                    第二章 关东诸侯之起兵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诸侯起兵伐董,史书有如下记载:
                    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邺,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名数万。
                    ——《资治通鉴 卷五十九》
                    首先请注意,这个以袁绍为盟主的反董联合军,其实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戏说的那样,恰好有十八路诸侯。当然,因为《三国演义》的很多原始材料来源于民间的野史,所以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当初关东诸侯起兵之时,为了壮大声势,于是号称有十八路诸侯。换言之,这个“十八路”之说在历史中可能确实存在过,但是那只是一个虚指。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却尝试讲它变成具体的十八路诸侯,在这个过程中就犯下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让我们来检讨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
                    (曹)操发檄文去后,后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三国演义》第五回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三国演义》中额外提到的几个诸侯是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杨和孙坚。其中张杨和孙坚确实后来和关东联合军有所关联,但是却不属于最初参与会盟的诸侯。而陶谦、马腾和公孙瓒则压根就没有参与过这件事。尤其是马腾,当时远在西凉,《三国演义》却把他列为关东的一镇诸侯,实在是荒谬之极了。


                    11楼2012-05-23 10:54
                    回复

                      点个赞路过


                      IP属地:贵州12楼2012-05-23 11:01
                      回复
                        演义与史书的另一个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演义中的关东诸侯确实有合兵至一处的行为。而事实上,这些诸侯只是在当时互相结成了同盟,分头并进,并没有像演义中所说的那样,完全地合兵一处。因此,我们在探寻一个相对真实的董卓讨伐战时,就不得不勾画一下关东诸侯是如何对洛阳形成合围的。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东诸侯军主要是分为北、中、南三路军,分别如下:
                        (1)北路军:袁绍、王匡和韩馥,其中韩馥主要负责粮草方面的后勤保障。
                        (2)中路军:刘岱、张邈、张超、乔瑁、袁遗、鲍信和曹操。
                        (3)南路军:又具体可分为两路,分别是袁术和孔伷。
                        接下来还是让笔者通过地图,来简单说明一下关东诸侯军的方位和部署。


                        13楼2012-05-23 11:04
                        回复

                          图4:关东诸侯之合围
                          从上图可以看出,关东联军其实是对身处洛阳的董卓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图中橙色的区域就是洛阳八关可以直接控制的大致区域,也就是洛阳的核心地带,一定是掌握在董卓的手中的。南面的袁术屯兵鲁阳(绿色标志),再往上就可以威胁到洛阳的南大门——广成关。东南面的孔伷屯兵颍川(红色标志),沿颍水往上就可以到达嵩山之轘辕关。北面的袁绍和王匡屯兵河内(蓝色标志),直接觊觎黄河渡口的小平津和孟津。剩下的,就是洛阳东面的以曹操为首的七路人马,他们的大本营设立在了酸枣(紫色标志)。在酸枣和洛阳东面的旋门关之间的这块区域,也就是联军和董卓军之间的缓冲地带。因为韩馥主要负责给袁绍提供后勤,所以他身处于袁绍的后方,在这个图中就没有表示出来。


                          14楼2012-05-23 11:27
                          回复
                            第三章 董卓迁都
                            据史书记载,关东军在正月起兵,董卓在二月就决定迁都,皇帝的銮驾在三月就已经进入长安。由此可见,董卓的迁都是发生在董卓军和联盟军发生大规模交战之前的。这一点与《三国演义》中的叙述又是相悖的。演义中的说法是董卓先与关东军交战,交战不利后才选择了迁都,其实不然。
                            对于董卓迁都的动机,其实我们从图4中就可以窥知一二。从关东军的布置而言,就已经对洛阳形成了合围之势,唯一的一条出路就是西面的函谷关,那是通往长安的。所以,站在董卓的角度上说,在没有十分的把握战胜关东军时,迁都长安就是预先给自己留下了一条退路——万一洛阳的战局不利,他依旧可以很从容地向西面撤退。事实上,就如笔者在后文中讲要述说的那样,董卓最终也确实那样向西撤退了。
                            当时,统率汉军镇守长安的乃是平定黄巾之乱的大将皇甫嵩。事实上,皇甫嵩与董卓在早年的共事中曾经结下了怨恨,所以当时曾有人劝说皇甫嵩投靠关东军的阵营。如果那样一来,皇甫嵩从长安统兵东进,将占领渑池肴山一线,逼近函谷关,从而使董卓在洛阳陷入四面楚歌的境界。但是最终,皇甫嵩选择了倒向控制了皇帝和百官的董卓,这才为董卓的迁都长安创造了条件。
                            该年三月,皇帝车驾进入长安,而董卓自己则统帅部队,留守在了洛阳,准备与关东军开战。代表董卓在长安主持朝政的正是跟董卓关系非常密切,但是最终又密谋杀死了董卓的王允。
                            因为本文的重点不是讨论董卓的为人极其经历,所以对于董卓迁都的细节就不一一展开了。


                            15楼2012-05-23 11:48
                            回复

                              图5:孙坚之北上
                              下方绿色的区域就是刘表进入荆州后逐渐控制的区域。在董卓迁都的同时,孙坚已经从长沙出发北上,最终在鲁阳跟袁术合兵一处了。


                              17楼2012-05-23 1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