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爬行动物吧 关注:2,121贴子:12,258
  • 1回复贴,共1

【新闻】——鸟类起源与恐龙演化研究取得又一重要进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关鸟类起源与早期演化、恐龙演化、羽毛起源与演化以及飞行起源与演化研究,一直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前沿热点研究方向。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羽毛演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恐龙演化研究中取得了又一重要进展。过去一般认为在恐龙大型化演化过程中,羽毛将会退化。而徐星等人通过对产自我国辽西早白垩世地层中一种被命名为“华丽羽王龙”的恐龙进行研究,极大扩展了带羽毛动物的体型范围,揭示了在恐龙大型化过程中,皮肤衍生物演化的复杂过程。他们还推测,“华丽羽王龙”这一巨型动物发育具有保温功能的原始羽毛可能与白垩纪早期的气候有关。此前恐龙牙齿中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华丽羽王龙”生活的早白垩世气温明显低于白垩纪其他时期。如果这一假说得到最终证实,将显示羽毛的发育不仅与体型大小相关,而且和它们的生存环境温度相关。自中科院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以周忠和院士和徐星研究员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部相关专项的支持下,在鸟类起源与早期演化、恐龙演化、羽毛起源与演化以及飞行起源与演化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如在鸟类起源和恐龙演化研究方面,带羽毛恐龙的发现和研究为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不仅发现了恐龙中真正羽毛的存在,而且还从系统发育研究的角度提供了进一步支持这一学说的最新证据;在鸟类飞行起源研究方面,通过对早期鸟类以及树栖恐龙生活习性的研究和恢复,提出了在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基础上的鸟类飞行树栖起源学说的新证据。这些工作不仅改变了国际学术界过去对一些小型个体恐龙习性的传统认识,而且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在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方面,依据对带羽毛恐龙(如顾氏小盗龙)和早期鸟类身体上保存的原始羽毛的研究,首次在和鸟类关系较为密切的驰龙化石中发现了几种分叉的羽毛,并且在对这些原始羽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羽毛起源演化的“四阶段假说”,并且验证了羽毛的最早出现和鸟类的飞行没有直接的关系的假说。此外,在热河生物群的鸟类和带羽毛恐龙中发现了两种黑色素体,首次验证了一些恐龙的纤维状“毛”状结构与鸟类羽毛的同源性,首次为复原带羽毛恐龙身体颜色提供了科学根据,同时也是首次为热河生物群的鸟类羽毛颜色复原提供了证据。 2011年,中科院正式启动“创新2020”以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依托前期丰厚的学术积累和高端人才优势,在这一学科前沿热点研究方向上再接再厉,延续了良好的重大成果产出态势,取得了一些新的重大进展,如郑氏晓廷龙(2011年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成果,颠覆了德国侏罗纪晚期始祖鸟属于鸟类的传统认识,引发了学界广泛讨论;此次发表的“华丽羽王龙”研究成果,是这一热点研究方向上的又一项重大突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鸟类起源与早期演化、恐龙演化、羽毛起源与演化以及飞行起源与演化研究方向上取得的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当中,仅在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重大成果论文就达41篇。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Larry Martin曾评论说:“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古生物研究机构能够与之媲美”;2003年周忠和等人应邀为英国《自然》撰写了一篇有关热河生物群的长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上述研究方向的重要进展;在上述研究方向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别于2000年和2007年两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成果发布后也取得了广泛的、良好的社会影响,曾先后4次入选国家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1999年、2000年、2005年、2009年)、3次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3年、2007年、2009年),1次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发现(2007年),1次入选美国《发现》杂志评选的全球100条科学新闻(2010年)。


1楼2012-05-26 10:59回复
    这新闻里的研究成果不少都有时间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掌上百度3楼2012-05-26 16: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