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六年冬天,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因后勤供应跟不上,诸葛亮不得不撤军。诸葛亮曾经说:“计一岁运,用蓬旅簟十万具。”[12]运粮前线耗费之大,使诸葛亮不得不思考对运输工具进行改革。根据北进沿线多山的地理特点,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方便了运送军用物资。建兴九年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军退”。因军粮供应问题迫使诸葛亮以撤军保存实力。到了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十一年,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既屯垦又加紧制造新的运输工具,其目的还是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建兴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木牛流马运”。然而此年秋,“亮卒于渭滨”。[13]诸葛亮多次对运粮工具进行改革,说明其在供应前线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诸葛亮传》对此也有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集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诸葛亮虽然发明了木牛、流马,但是,因为前线所需战略物资的数量庞大,不得不采取“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的边运粮边屯田措施以解决粮食供应不足问题。关于蜀汉军需后勤供应不足的问题,与其交战的曹魏统治者可以说是一清二楚,他们不时地利用蜀汉军需供应不足这一弱点,与诸葛亮作长期的军事对垒。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峰,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走矣;走则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14]曹魏统治者显然是想利用蜀汉军队后勤供应不足的弊端来打消耗战,以拖垮蜀汉军队。甚至当诸葛亮进攻天水时,魏明帝的谋臣卫臻上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为了实施这一战争策略,魏明帝还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到长安督战,因诸葛亮退兵而未果。[15]说明曹魏统治者充分认识到断绝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对战争胜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