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历史吧 关注:134贴子:1,835
  • 10回复贴,共1

【大秦】我来为秦始皇平反:关于焚书坑儒(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炎黄


IP属地:北京1楼2012-11-16 22:44回复
    天下读书人都知道 “焚书坑儒”,这是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而后世多持恶评。这次事件是一个转折点,此后,秦朝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不稳定因 素开始增多;对秦始皇而言,这次事件之后,他由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开始变为专制的暴君。那么,有关此事的种种细节和实际后果是什么呢?对于这件事秦始皇有 什么苦衷吗?


    IP属地:北京2楼2012-11-16 22:44
    回复
      首先 我们从李斯的视角看去,焚书有它的逻辑必然性。在李斯的上疏中,对于淳于越请求分封之事,只是用了“三代之事,何足法哉”这8个字,便已驳斥一尽。随即, 将淳于越之流定性为“不师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而像淳于越这样的人,所在多有,“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人之所学, 则是源于书本,因此,禁书乃至焚书便是斩草除根的应有之义了。
      ------古人竹简刀笔,著书不易。不比今日,每年都有几十万种著作出版面世,应该说那时的著作 都是 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且全是少不得的。这也就决定了秦帝国焚书的品种不可能太多。大致为:
      一,史官非秦记者,即六国之史记,因其多讥讽于秦。
      二,诗书,百家语。尤其诗书,乃是淳于越之流以古非今的武器仓库,烧之等于缴械,看尔等还怎么援引过去。
      需要特价注意的是 从李斯的上疏来看,当时秦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备份。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IP属地:北京4楼2012-11-16 22:45
      回复
        秦帝国的焚书,对古籍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严重?时至今日,已经很难做出明确判断《史记。六国年表》云:“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王冲<论衡。 书解篇》云:“秦 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这两条记载表明,至少在汉代,古籍中的精华部分----诗书诸子,都还完整的幸村了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古籍都在宫廷留有备份,只要秦国不灭,可想而知,这些古籍便将一直完好的保存下去,然而诸多古籍的失踪,后世永不得复见,这却要特别“感谢”我们的项羽大人了。


        IP属地:北京6楼2012-11-16 22:45
        回复
          我们再来看下 始皇的“坑儒”。坑儒发生在焚书的次年,由来是这样的:
          ------且说六年之前,嬴政狂热的迷上了仙人和不死神药,四处笼络 和招揽术士,酬以重金,资助他们为自己去寻访仙人和不死神药。前后几次寻访,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嬴政并不气馁,资助的规模和力度反而越发的强大.(PS: 就我个人来讲 还是比较赞同这样一种说法:人在饥寒交困的时候 首先想到时解决温饱问题 ,待到温饱问题解决,就会去追求另一种更华丽的生活:吃好 喝 好 玩 好等等等等,但是这种生活过的安逸了 时间长了 自然也就乏味 就会再去追寻精神层次的享受)
          -------于是乎,在术 士的小圈子里,交口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此处皇帝傻 、钱多,速来。一时间满世界的术士云集咸阳。嬴政倒也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只要术士提出一个主意,马上就能得到一笔庞大的经费。嬴政心中清楚,这四方奔 来的术士,多半都是南郭先生,可是没关系,他不在乎这些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广种而薄收。


          IP属地:北京9楼2012-11-16 22:46
          回复
            然而 一晃六年过去了,连仙人和不死神要的影都没见着,术士们不免心虚起来,但是事已至此,不管好赖,总得给嬴政一个交代。术士们也不傻,自然不会老实承认,世上本没有仙人和不死神药,于是行起缓兵之计,将失败的责任推到嬴政的身上。
            ------ 术士卢生向嬴政报道:臣等之所以屡次求仙人和不死神药而不得,是因为有恶鬼从中作祟,陛下应该忘记皇帝的身份,将自己打扮成普通人,以避开恶鬼。避开了恶 鬼,则真人自至,陛下也不能处理国事,不能接触朝中大臣,否则就不能恬淡,为真人不喜。陛下所居之宫,亦不可让任何人得知,陛下做到了这些,就一定可以得 到不死神药。
            -------本来按照卢生的这一番推论,让嬴政放弃权利,远离国事,这个要求未免高的离谱,嬴政必会知难而退,不愿配合 。求仙之事也会不了了之。无奈,嬴政已是走火入魔,真信了卢生的话。为了成仙不死,这点代价算的了什么。后来竟因某事 而大大拂了丞相李斯的面子,而在那些术士们看来,嬴政为了成仙,连丞相李斯、他最亲密的战友,都不惜翻脸。如果一旦嬴政意识到自己被骗,则他将要展开怎样 的报复!那些先知先觉的术士,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富贵诚可贵,但得有命去享受不是?,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


            IP属地:北京10楼2012-11-16 22:46
            回复
              最早开溜的是侯生和卢生。且说二人的亡命而去,嬴政的愤怒是可想而知。别人逃跑也就罢了,可偏偏是你们两个!要知道,我豢养的术士虽多,却惟独对你们两个 寄予厚望。凡你们所求,无不应允,凡你们所欲,无不得到。我何曾亏欠过你们?我何曾让你们作难?试问,我还需要做什么 才能让你们满意?可是没用,你们还是要逃,你们当我是什么?一个可以任意玩弄在掌骨之间的冤大头?
              --------于是嬴政一声令下,还没来得及 逃离咸阳的术士们被悉数捉拿,关押一处,先由御书宣读诏书。书毕,接着就是要老实交代问题了,严刑拷打之下,诸术士为求自免,互相揭发,乃至不惜编造,牵 引诬告。审理下来,得犯禁者460余人,皆坑于咸阳,使天下知之,以为警戒。
              ------此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书并列,合称为焚书坑儒。但究其 原委,所谓的坑儒,本是只对良莠不齐的术士队伍一次清理整顿而已。这活埋的460余人,乃是候星气、炼丹药的术士,并非儒生。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 中也有名言:“乃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可见根本就没有儒生什么事


              IP属地:北京11楼2012-11-16 22:46
              回复
                那么坑术士 又是何时讹传为坑儒的呢?
                ----首先提出坑儒的,是东晋年间。梅颐献《古文尚书》,附有孔安国所作的《尚书序》,其中有云:及秦始 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这时,坑术士第一次变性为坑儒。后来随着《古文尚书》被定为官书,坑儒的说法于 是沿袭下来,遂成定论。
                ------对于《古文尚书》及孔安国的《尚书序》前人多辨疑,到了清代,其伪书的身份已成盖棺定论。伪造者虽千差万别, 心态却完全一致,那就是莫不希望以假乱真,成功蒙蔽世人。伪造者将坑术士改为坑儒,其实也只是为了引出下句“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从而表明我这书是 有来头的 你们不能妄自推测。
                -----后来作为掌握了主流话语权的儒者,他们也无意纠正这一错误。一方面他们高唱复古师古之调,另一方面, 他们又深深懂得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道理,只要历史利于当下,则其真伪又有什么要紧的呢?从理智上来讲,他们也许却是怀疑坑儒是否确有其事,但从利益及情 感上来讲,他们却宁愿相信坑儒是必要的!
                ------坑术士变成了坑儒,对他们无疑是有利的。这样一来,嬴政就成了一个负面典型,可以被他们经常来念叨,你看,嬴政就是因为坑了儒生,秦帝国才土崩瓦解,秦嬴政还落下了一个千古骂名。所以,陛下英明 不用微臣再提醒。。。。。。。。。。。。。。
                ------同时这也可以满足他们的感情需求,作为一个儒学群体要维持自己的团结和信仰,除了圣贤典籍之外,他们还需要一个殉道者,一些圣徒。即使这些殉道者 烈士 不曾存在过,而“坑儒”中的“儒”们恰恰代表了这一批烈士,他们这一群儒家也就添加了无限的荣耀和光辉。
                -------然而在当时嬴政的心目中,儒生的低位远远没有术士高,儒生只会以古论今,而术士却能让我长生不死,两者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以儒生当时的地位,也根本不可能引得嬴政如此大动肝火,痛下杀手!+


                IP属地:北京12楼2012-11-16 22:47
                回复
                  好文章。


                  IP属地:北京15楼2012-11-17 07: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