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枞张氏吧 关注:508贴子:10,112

枞阳一些地名改动,新中国后,从ou山镇改名说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我在整理家谱时遇到一些古字不识,问宗亲,得到一些解答。有感与此。先将此文与各位分享。读后我觉得很有意思。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ou山的“ou”字很冷僻,外地人大多不认识,一般字典也查不到,连电脑录入都很成问题。地名冷僻,影响交流。前几年,就有人在网上呼吁,要求改名。但呼吁归呼吁,政府并没理会。科技发展迅速,很快,超大字库就解决了电脑输入难的问题。然而不久前,还是有人上书政府了,还是要求ou山改名。这次不同以往,县长还作了批示,文移民政局。看来“ou”字是不是消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地名改动,历来频繁。浏览地方古籍时,常会遇到一些古地名,现在都找不到了,这都是改名造成的。改名大多是为了美化,避俗趋雅。横埠镇的谋道村,原本盛产磨刀石,地名也叫“磨刀”,有人觉得不好,给改成了谐音的“谋道”,算是雅致了一点。柳子寺附近的过旗村,境内有山如覆釜,土名“锅脐山”,作为地名,就土得有点掉渣,于是改成了“过旗”。土是不土了,但又有些不知所云。像麒麟镇的“杨和尚庙”改成“阳和”,都和这种情况差不多。改名是要有点学问的,如果文化人参与了,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比如说,会宫镇的“安家坟顶”,听着就很恐怖,前清举人王光鸾(吴汝纶婿)给改成“安凤岭”,就很吉祥。没去过的人若是望文生义,还以为那里是有“岭”的;其实不然,据张皖光(清末秀才)说,“其地并无岭也”。取“岭”之名,不过谐音而已。汤沟镇的“黄泥山”,也很土气,学者陈澹然给改成“凤仪山”,雅俗便判若云泥。“凤仪山”后来简称“仪山”,“凤仪”的美名,又被东边的江心洲给借去了。然而很多情况下,地名的改动,文化人还是参与不了的,地方头脑作主的多,因此,改得不好也就难免。如雨坛乡的“高甸”,原名叫“高店”,意思很清楚,改成“高甸”,就让人一头雾水。县内有位搞文史的朋友,某次还请我考证“高甸”的来历,我就告诉他,“高甸”是“高店”的讹写,他当时一脸茫然。官埠桥镇的“戴家冲”,一看就知道是戴姓的聚居地,改成了“岱冲”。原本很明白,反而改糊涂了。义津的北圣村,原本叫北盛(一说是百盛),是盛氏的聚居地,改成了“北圣”,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都是改的不当造成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项铺镇”,古时叫“巷上铺”,颇有种古韵悠然的意味。该地有村名“林家巷”(现在仍然叫这个名字),巷上铺在林家巷附近,故名。后来不知为什么,“巷上铺”改成了 “项镇铺”,两者之间就看不到任何联系了。今天的陈瑶湖镇,据县志记载,原名叫“陈洋湖”,也叫“洋洞湖”或“杨东湖”。该湖原为官湖。道光二十九年(1849),湖归陈、姚二姓经营,于是俗称“陈姚湖”。再后来,大概遇到了白字先生,就被改成了现在的名字。麒麟镇的“麒麟”二字,来源于麒麟桥。现在麒麟的很多标牌却将“麒麟”写成了“其林”,当地人竟说这是“简化字”。前不久,麒麟中学新做了大门,也将“麒麟”简化成了“其林”。一所堂堂的学校竟在推广错别字,让人实在不可思议。看来啊,这“麒麟”改“其林”,估计也快了。讹写的情况如此之多,也反映了一个地方文化的整体水平。枞阳文化在解放后呈每况愈下之势,从地名上也能看出问题。有一段时间,县内的地名喜欢用一种“合称法”,如将官山、青竹涧合称“官青”,将后巴潭、方家仓合称“后方”等等。这种方法当时似乎很流行,以至于白云崖一带的地名,无不以“白”字开头。乍看之下,很像旧时兄弟取名的行辈,如下面这些同属“白”字辈的:白湖,取白云、竹子湖首尾两字;白梅,取白云、梅子岭首字;白柳,取白云、柳子寺首字;白石,取白云、石溪首字。这些地名的合称,非常滑稽。其实,像白湖驻地“公堰塥”,白梅驻地“孙家畈”,白柳驻地“柳子寺”,都是很不错的、很有个性化的地名,根本没有必要新取。如果从文字表面的意思来说,湖可白,梅可白,石可白,柳亦可白乎?像这样的合称,如果泛滥下去,就会闹出笑话。比如说金社乡,是取金鸡岭、社城河两地首字而成。幸好当初叫“金社”,若是颠倒过来,再谐音读出,岂不闹出笑话?(附记:金社乡驻地杨家市,是古代地方有名的集市,若以杨家市为乡名,应该是非常好的。呵呵)如果说这些地名的改动大家还可以一笑了之的话,那么下面这个地名的改动,我想大家可能要愤怒了。横埠镇忠毅村是明代名臣左光斗的祖居地,村名“忠毅”就是取自左公的谥号,“忠毅”作为村名已有很久的历史。但不知道从何时起,村名“忠毅”被悄悄地换成了“中义”!烈士的鲜血算是白流了!枞阳夙称“气节之乡”,“忠毅”被改成了“中义”,“气节之乡”从何体现呢?读到这里,你还会认为,地名仅仅是个符号吗?地名所承载的人文内涵还能忽视吗?所以说,地名除了交流的需要,还具有承载地方文化的作用。名字被改了,文化也就失去了联系。像ou字,仅仅因为冷僻,就要给改掉,我觉得就有点不可思议。枞阳地名中有不少冷僻字,现在大都已消失。比如说,义津一带的古地名中就有个“土毚”字(左土右毚,音同湛),现在已经没有了。那里带“土毚”字的古地名,有“仙(土毚)”、“李(土毚)”、“白(土毚)”、“葛(土毚)”、“竹(土毚)”(在竹子湖附近)。


1楼2012-11-19 14:11回复
    大师之作,颇见功底。


    IP属地:湖北3楼2012-11-19 14:22
    回复
      关于戴冲,是否先有戴氏居住,不是很清楚。但我连城其中一股以戴冲为名,却是事实。


      IP属地:湖北4楼2012-11-19 14:23
      回复


        5楼2012-11-19 14:24
        回复
          拜读!


          IP属地:安徽6楼2012-11-19 14:59
          回复
            官埠桥镇的“戴家冲”,一看就知道是戴姓的聚居地,改成了“岱冲”。
            老一辈人说到“戴家冲”,我们还有点奇怪,怎么会有这个称呼。


            IP属地:安徽7楼2012-11-19 18:16
            收起回复
              岱冲人口结构,张氏最多,居次方姓、陈、吴、江。


              8楼2012-11-19 20:24
              收起回复
                普及了!!!
                好贴要顶


                IP属地:安徽9楼2013-05-12 18:30
                回复


                  10楼2013-05-14 12:21
                  收起回复
                    还是不改的好啊!


                    IP属地:安徽11楼2013-06-07 12:37
                    回复


                      12楼2013-06-08 08:17
                      回复
                        此帖要经常顶


                        IP属地:安徽13楼2013-06-08 18:27
                        回复
                          学习了,确开眼界


                          14楼2013-06-10 16:31
                          回复
                            不错的帖要顶


                            IP属地:安徽15楼2013-06-10 17:12
                            回复


                              IP属地:安徽16楼2013-06-13 15: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