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元堂吧 关注:108贴子:911

回复:大道康庄(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道康庄之谓义
太上李老君  降

述:「大道康庄之谓义」

义:宜也。谓事之「合宜」也。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亦即不苟取舍,能继时宜之谓也。

「义」乃理之合宜而当行,必知天理之正,人情之欲。辨别正邪,明是非,深识事情之正理,而行之于事,此乃义之所在也。

孔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行事之先,必定要先详细思考,若合其正理,虽赴汤蹈火,亦所不辞,而当赴之。若不合其正理,虽有大利大益,亦不可行也。是故,君子以义为利,小人以利为利也。

孔夫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所以「义」乃合乎人情,合乎群生也。见义勇为,相亲相爱,有公无私,力行其义,见危解危,见苦救苦,见贫济贫,勇于公而忘私,造福人群。此则为舍生取义,顺天理而无欲,心秉正直,利人公益,舍财布施,惠及于大众,知本报恩,知情之恩,还情以德,此皆大义也。

总而言之,无自欺,问心无愧,上无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合理则行,非理则退,合道则进,非道则隐,义之于进,则忠人之事,故忠义相随,则行之刚健无污也。

世人有意勤修大道者,必须修仁,亦必须修义也。见义勇为,尽其仁心,事务宜合于道义,待人信实诚挚,谦逊合礼于义,切不可作出不正之事,以损良心,亦不可作出不义之法,损人利己,此即义气之发现也。

欲达到义气之发现,必须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诚、勇、悌、明、耻」也。

诚者:竭诚、忠诚、诚实、虔诚、为下克诚,事上忠诚之谓也。在位尽其职,为人谋,竭力而完成,无半点虚心假意也。

勇者:气盛无所畏避也。舍身成仁之谓也。勇行之志,见危授命,见义勇为,始终如一,至死不变其志,临危不乱其节也。

悌者:顺也,善事兄长之谓也,孔夫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矣。」善事兄长之道,非表面上听从而已,务须发自内心之真诚,兄长有难,当承担之,不可自求安乐而不顾,兄长有错,当和颜悦色劝解,以真诚感动之。

明者:光明也,有明白分辨是非,不苟取,廉洁自持,公私分明,做事清白也。

耻者:羞愧也,人不可无耻,知耻之道,要摒绝物欲**。若被欲迷心者,将做出羞愧之事也。


IP属地:广东20楼2012-12-24 20:14
收起回复

    千里寻兄
    文天祥夫子  降

    行义引证∶千里寻兄

    三国时代,关公与刘皇叔(刘备)、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为兄弟,立誓匡扶汉室,不愿同生,但愿同死。后来刘皇叔受命守徐州城,奉密诏欲讨汉贼曹操,岂知密诏败露,曹操遂起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下徐州,攻打刘皇叔。

    刘皇叔与张飞,乘夜劫曹营,因中计而败北,皇叔单骑投靠袁绍,张飞奔向芒砀山而去。曹军又攻打下邳,关公出战被困土山,刘皇叔有一妻一妾均陷于下邳。曹操部将张辽,奉劝关公投降,关公乃约三事,其三事: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赡养,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

    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曹操接纳三约,关公乃入城禀告二嫂后,引数骑来见曹操。操自出辕门相接。关公下马入拜,操慌忙答礼。关公曰:「败兵之将,深荷不杀之恩。」操曰:「素慕云长忠义,今幸得相见,足慰平生之望。」关公曰:「文远代禀三事,蒙丞相应允,谅不食言。」操曰:「吾言既出,安敢失信?」关公拜谢。操设宴相待,次日班师还许昌,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既到许昌,操拨一府与关公居住,关公分一宅为两院,内门拨老军十人把守,关公自居外宅。操引关公朝见汉献帝,帝命为偏将军汉寿亭侯。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

    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绫锦作战袍相赠,关公受之,穿於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如此之俭乎?」关公曰:「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然口虽称羡,心实不悦也。

    忽一日,操请关公宴,临散,送公出府,见关公所骑之马甚瘦,操曰:「公马因何而瘦?」关公曰:「贱躯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备一马来,须臾牵至,那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操指曰:「公识此马否?」公曰:「莫非吕布所骑赤兔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辔送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今喜而再拜,何**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关公辞去,操问张辽曰:「吾待云长不薄,彼常怀去心,何也?」辽曰:「容某探其情。」次日往见关公,礼毕,辽曰:「我荐兄在丞相处,丞相待你如何?」关公曰:「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虽在此,心念皇叔,未尝去怀。」辽曰:「兄言差矣,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皇叔待兄,未必过于丞相,兄何故怀去志?」公曰:「吾因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此,必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耳。」辽曰:「倘皇叔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公曰:「愿从于地下。」辽知公终不可留,乃告退,回见曹操,具以实告。操叹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


    IP属地:广东21楼2012-12-24 20:16
    回复

      后来关公出师,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解去白马之危,因而得知刘皇叔在河北袁绍处,又接到皇叔亲手书,其略云:「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关公看书毕,大哭曰:「某非不欲寻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图富贵而背旧盟乎?」乃写书托送信人带回奉上刘皇叔,其书答云:「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舍命全交,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内无积粟,外无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致负所托;故尔暂且羁身,冀图后会。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操,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为照鉴!」

      关公欲向曹操辞行,曹操均避不见面,公不得已乃封金挂印,所有原赐之物尽皆留下,分毫不带去,写书一封,辞谢曹操。其书略云:「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士,实闻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想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写毕封固,差人去相府投递。请二夫人上车,关公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刀,率领旧日跟随人役,护送车仗,迳出北门,过五关、斩六将,直望河北,千里寻兄而去。

      以上故事,备述关公之义气;困土山约三事,秉烛达旦,不以新赐而忘旧赐,不贪富贵,不忘旧盟,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报恩曹操,封金挂印,留书辞行,五关斩将,千里寻兄,此皆出于「义」字。此「义」字,包含「诚、勇、悌、明、耻」也。

      关公之义气,对于汉帝,对于刘皇叔,均抱着忠诚之心。见危授命,见义勇为,始终如一。对于刘皇叔,善事兄长之道,事嫂如事兄,兄长有难,独自承担而不背旧盟。恩怨分明,不苟取,封金挂印而辞行曹操。不贪图富贵,不被物欲所迷心,来去清白,其忠义两全,可谓千古第一人,故有「义薄云天」之颂词。

      关公归天后,受上天敕命为「南天文衡圣帝」,又升任为「玄灵高上帝(即玉皇大帝)」。受世封为「武圣关圣帝君」,享万世之香烟。愿世人,应仰学关圣之义气,发挥人之善性与义气,贡献国家与社会人群,始不辜负此生之为人,而生在中土也。有诗为证:   

      虎将当年意气豪。丹心降汉不降曹。
      无贪富贵无忘本。千里寻兄义可褒。


      IP属地:广东22楼2012-12-24 20:16
      回复

        市义
        朱熹夫子  降

        义之表现∶市义

        市,就是买卖的意思,市义就是买义,犹言买到「义心」之意。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为人慷慨,礼贤下士,他的门下有三千名食客。有一个寒士,齐国人,名叫冯谖,穷得自己连饭也吃不饱,他就寄托在孟尝君门下,混一口饭吃。

        孟尝君问冯谖:「你有什么才能?」冯谖说:「我没有什么才能。」又问:「你有什么技能?」答说:「我没有什么技能。」孟尝君笑了笑,把他安排在第三级的食客中,吃的是粗菜淡饭。冯谖吃罢了饭,倚在柱子上,弹着他的长剑铗唱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有人告知孟尝君,就把他提升到第二级食客中,每饭有鱼有肉了。但他吃罢了饭,又唱起歌来:「长铗归来兮,出无车。」孟尝君闻知,再把他提升到第一级的食客中,出门就可坐上马车了。然而冯谖还不满足,又弹剑而歌:「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他不但要孟尝君养活他一人,还要求养活他的全家。孟尝君问知冯谖家有老母,便命家奴按时送粮食及费用,到冯谖的家里,彻底解决了冯谖的困难。

        孟尝君在薛国的地方有很多田庄,农民积欠了孟尝君田租,需要派人去收账,冯谖应声愿往,孟尝君就把佃户们的欠条借约,交给冯谖,为他治理行装备车而往。冯谖问孟尝君:「我收到了账,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你看我家里缺少的,就买点回来吧!」

        冯谖到了薛地,把债户召集齐了,当众宣言:「孟尝君说了,你们欠他的债,都不用还了。你们的欠条借约全在这里,我当着你们面前烧掉,你们从此没有这笔债务了。」债户听到这个好消息,都高呼万岁,欢天喜地的去了。

        冯谖回到齐国,孟尝君诧异他为什么回来得这样快?冯谖说:「账都收齐了,所以回来得早。」孟尝君说:「你给我买了些什么回来?」答曰:「我给你买了个『义』字回来。」孟尝君曰「什么叫做义呢?」冯谖说「我临行时,你吩咐我,看家中缺什么买什么,我看你家里有的是金银财宝,珍玩美女,缺的只是『义』。所以我到了薛地,就把债户召集齐了,当众把他们的欠约借据都烧了,宣称你不用他们还债了,债户们均感恩不尽,这不是给你买回『义』来了吗?」孟尝君很不开心,但也无可奈何,但对冯谖就很疏远了。

        第二年,孟尝君不得欢于齐王,被革去相位,孟尝君携三千食客,到了薛国暂住,薛国百姓,听到孟尝君来了,扶老携幼,迎到百里以外,这时孟尝君才想起冯谖上次到薛收账,给他做了一件善事,乃对冯谖说:「今日始见先生所『市义』之功也。」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冯谖就以说客的身份到了梁国,对梁惠王说:「齐王放逐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之间,诸侯能迎孟尝君,则富国强兵。」梁惠王久闻孟尝君的盛名,即派使者偕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又告知孟尝君,拒不接受梁惠王之聘,并故意使齐王得知消息,齐王大惊,遂修书向孟尝君谢罪,请他回齐国为首相。这时冯谖又说:「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之后,冯谖又说:「三窟已成,君可高枕无忧矣。」

        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充分表现义之所在,孟尝君到薛地,始知「义」之宝贵。所以重仁义者必得民心归顺也。

          孟尝君,礼贤下士,门下养有三千食客,可见其济贫救苦之仁心。冯谖给他「市义」而完成其仁义之为人,实难能可贵也。


        IP属地:广东23楼2012-12-24 20:16
        回复

          仁不离义,义不离仁
          济公活佛 降

          述:「仁不离义,义不离仁」

          孔夫子曰:「成仁」,孟夫子曰:「取义」,仁心必由义行来表现,仁乃是内圣的工夫,是发于内心的,但要由义而行之,故仁义虽是序异,实则道同,是相辅相成的,不得分离也。

          义之道也,见义勇为,闻道尽心,力行其义,济贫救困,救苦救难,造福人群,舍生取义,始终不变其志,事事宜合于仁义,待人信实诚挚,谦逊合于礼义,事不越中庸之道,通达情义,故曰:「取义」。然则,行义,实皆出于仁心者也。

          修道者,若能廉洁其身,养志知耻,进退合于义,正心、修身、齐家、立业、和乐、安居,则一家人可以孝悌和乐也。

            故曰,取义当行:「诚、勇、悌、明、耻。」人如无诚,则虚伪无义。人如无勇,则贪生怕死,而无勇气。人如无悌,则无友善,而忘恩背义。人如无明,则不辨是非,其所言动,必无义举。人如无耻,则为非作恶,其所行动,则无仁义矣。有诗为证

           诗曰:取正行仁志不移。心存大义本无私。
              诸生乐善诚为勇。明耻修身好把持。


          IP属地:广东24楼2012-12-24 20:17
          回复

            豫让舍身取义
            汉锺离仙翁  降

            述∶义之表现「豫让舍身取义」

            豫让是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义士,起初为范中行做事,因范中行待他刻薄,不予重用,乃去而事智伯,智伯很重用他。

            智伯后来被赵襄子所灭,豫让为智伯报仇,计划要杀赵襄子,他扮成一个残废的人,走到赵襄子的厕所去,假装给他粉饰墙壁的人,想俟机刺死赵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眼皮跳动,心知有人要刺杀他,便叫人捉住粉饰墙壁的人,一问原来就是豫让。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报仇,感念他是义士,所以把他释放。

            后来豫让又用漆涂在身上,剃去胡须和眉毛,自毁容貌,扮做一个乞丐,他又吞炭变成哑子,改了说话的声音,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来。豫先躲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以期刺杀。赵襄子将要走到桥上时,忽然他的坐马惊叫起来,赵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让来行刺了,乃叫人搜查,果然不错。赵襄子叹道:「豫让,你替知己报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义声了,这次我不再释放你,成全你吧!请你自己设法。」豫让也被赵襄子的仁恕所感动,请求襄子把袍子脱下来,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后自杀。

            当豫让吞炭毁容的时候,其心腹的人,劝他不必受此苦楚,叫他设法假事赵襄子,然后乘机行刺,比较容易而不受苦,豫让笑着对他的心腹说:「照你的说法去做,是不是叫我为先前的知己,去杀后来的知己,替旧主人杀新主人吗?我今天所以这样做,自己吃点苦,目的是要表示君臣的『义』罢了。如果照你的办法去做,那就是乱义。」

            又孟子也说过:「生,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二者没有办法同时得到时,我宁愿不要生命而去争取义。」所谓:舍身取义也。

              所以,舍身取义,就是为国牺牲,为正义真理不顾生命的危险,去完成他所负的任务,不受辱不偷生,为了朋友的危难,忘身地去拯救,不管事情之成败,只要自己尽了力,付出生命的代价,尽到朋友的义气,取得了这「义」的本分,愿世之勤修大道者勉之。


            IP属地:广东25楼2012-12-24 20:17
            回复

              石碏大义灭亲
              太白仙翁  降

              述:义之表现「石碏大义灭亲」

              春秋战国时代,卫国人州吁,弑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卫君,因而引起了文武百官之不服,及百姓之不满,要派人到洛阳禀奏周王,兴师问罪。州吁很着急,便和他的同谋者石厚,商量对策,怎样才能稳定人心。

              石厚说:「我父亲在朝廷为官,德高望重,现虽然退休家居,但他的声望还在,如果把他老人家请出来,我想文武百官与老百姓,一定会听他的话,您的官位也就稳固了。」

              石厚的父亲石碏,本是卫桓公的重臣,因不满卫州吁的所作所为,乃告老还乡。今见石厚回来求问良策,便说:「由来诸侯即位,应得周王许可,要是周王答应了,还有谁不服呢?」石厚续问:「怎样才能得到周王许可呢?」石碏答道:「陈桓公得宠于周王,又和我深有交情,如你们得到陈桓公的帮助,在周王面前说几句好话,那周王一定答应的。」石厚把他父亲的话,转告州吁,两人大喜,立即带些礼物出发到陈国去。

              石碏也写了一封信,暗地里打发人送给陈桓公,大意说:「卫国不幸,出了祸国殃民的乱臣,今州吁与石厚二人共谋,弑君自立,我年老了,无力处治他们,只好想法叫他们上贵国求教,请你本着正义,把他们治罪,给卫国除害。」

              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陈桓公捉住了。陈桓公派人到卫国问怎样置这两个人,卫国派右宰相赴陈国,杀了州吁。致于石厚,大家为了感恩石碏之良谋,都主张从轻处置。但石碏说:「小子不忠不义,留他何用?」立即派管家赴陈国把石厚杀了,石碏以国家之大义,灭父子亲情的做法,真是发扬大义灭亲之正义感,充分发现「义」之所在,得到后世人的赞许。

                所以凡有「正义」的人,不顾一切私情,而依照法律公理来制裁不法之徒,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有这种正义的态度。
              有诗为证:

               诗曰:乱臣贼子莫猖狂。祸国殃民最可伤。
                  大义灭亲伸正义。忠心千古永流芳。


              IP属地:广东26楼2012-12-24 20:17
              回复

                坐怀不乱,重视礼节的柳下惠
                吕祖  降

                述:礼之表现『坐怀不乱,重视礼节的柳下惠』

                柳下惠乃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姓展禽,名获,字季,常居柳下,死后,谥曰:「惠」,故称「柳下惠」,是一个生得很美貌的男子。

                有一天晚上,一个暗恋了柳下惠很久的美丽女子,终于找到机会来接近他,那女子对柳下惠细细的倾诉思慕之情,后来竟不由柳下惠分说,硬要拥抱着他,就这样,那女子把柳下惠弄得一塌糊涂。柳下惠没办法,请她走,她不走,要动气,又觉得自己无礼,便闭起眼睛来端坐着,那女人便依偎在柳下惠的怀里,一直到天明才走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自古流传至今,可见柳下惠对于礼之重视也。

                嗟乎,现今世道浇漓,人心不古,已失去了伦常礼节,男不遵礼教,女不守贞节,更以偷香窃玉,红杏出墙等之伤风败俗事情,层出不穷,可谓弃孔孟之道,已到极点矣!莫怪社会上,奸杀、强暴、通奸等等之案情,时有所闻,已无「柳下惠」之再生,坐怀不乱之正人君子矣。

                  愿世人,须知我国乃礼义之邦,人人应遵守礼教,以免造孽而触犯天颜,致降下灾劫。但世人尚未能了悟,沉迷不醒,良可叹也。


                IP属地:广东28楼2012-12-24 20:23
                回复

                  孟母训子注意礼节
                  天上圣母  降

                  述:「孟母训子注意礼节」

                  孟母乃孟子之母亲也,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为子思之门下生。从小就丧失了父亲,由孟母一手教养成人。

                  孟子在二十岁时就结婚了。有一次,因他有急事,没经过叩门,就匆匆忙忙跑进寝室,不料发现他的妻子竟蹲在房中,(注∶蹲,虚坐也。)在那时,妇女不正襟而坐,是很不礼貌的。孟子就很生气地跑去告诉母亲说:「我的妻子不懂礼貌,我要跟她离婚。」

                  孟母忙着问他:「她有什么不对的行为吗?」孟子答道:「她在房中不端端正正地坐着,却蹲着。」孟母又问:「你怎样会知道她蹲在房中呢?」孟子回答道:「是我亲眼看到的。」孟母又问:「你进房间之前,先喊了一声吗?」孟子回答道:「没有。」孟母就说:「这样看来,不懂礼貌的却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妻子。礼记上记载着:『在进入房间之前,应当先有所表示。』你难道忘记了吗?我们不可乘人家不备的时候,去找人家的错处。你进房间之前未曾喊一声,她也许有她的事情,说不定当时她非蹲不可呢!你匆匆忙忙地急着跑进去,这实在是你自己的错误,还要怪你的妻子吗?」

                  孟子得到了这番教训后,知道是自己有失礼貌,感觉非常地惭愧和不安,于是以后都随时随地注意礼貌,恐怕有失礼的地方。

                    所以,为人必须遵守礼节与礼貌,我以礼貌待人,人亦必以礼貌待我。语云:「人无礼则野」,人若无礼,则与禽兽何异?愿世人应遵守礼节,随时随地重视礼貌,以免有失礼的地方,而被人所不齿也。有诗为证:

                    为人处世学忠良。谦敬心怀德可扬。
                    孟母训儿尊礼节。金言懿德永流芳。


                  IP属地:广东29楼2012-12-24 20:23
                  回复

                    大道康庄在何处
                    地藏王菩萨  降

                    述:「大道康庄在何处?」

                    大道者,大路也。康庄者,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即平坦之大道路也。但此平坦之大道路,是回天堂极乐之正路,不是凡尘之俗路,亦不是崎岖难行之羊肠曲路,亦不是花街柳巷之邪路,亦不是颠入苦海之迷路,亦不是坠入轮回之末路,是一条上天堂极乐世界之正大光明之大道也。

                    然则,这条光明正大上天堂之大道路,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在世人的本性中,所以世人若能了悟,修身养性, 则其本性光明,自能出现大道就是康庄。孔夫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就是说,世人日常之出入,必由门户经过,为何不由此大道路而行耶?

                    既然大道康庄是在世间人人的本性中,世人必须勤修大道康庄之「仁义礼智忠孝廉节」八大美德,其本性自能光明,其大道自能康庄,上天堂之大路,自能平坦而无阻碍也。

                    世人若能修好本性之大道,光明而康庄,则可达到「超生了死」的地步。「超生了死」就是超出阴阳,跳出五行,脱离轮回,登上天堂,免了生生死死,免了沉沦苦海,免了万劫不翻身的苦恼。

                    盖人生在世,阳世并非乐土,是活地狱,怎么说呢?例如:富贵贫贱之人,皆不离烦恼。富者思欲再富,贵者思欲再贵,均贪无止境,故不离烦恼。贫贱者,贫者不安贫,贱者好自专,故自惹烦恼与忧愁,日日苦恼衣食住不如人,所以说是活地狱也。死入阴间,亦非乐土,是死地狱,入地狱,必受阴司审判其在世之功过,过多于功,则受阴律之制裁,故谓之死地狱也。惟有上天堂。始能永远得到极乐。所以为求超生了死必须勤修大道。由此康庄大道,直上天堂享受极乐,以免再降尘世,免受四生六道转轮之苦也。佛说:「人身难得,东土难生」。现世之人,既得人身,又生在东土,应修明大仁、大义、大礼、大智、大忠、大孝、大廉、大节,做一个忠孝廉节之忠臣孝子,做一个仁义礼智齐全之善良人民。其死后,自能登天堂极乐,否则坠落地狱受万般之苦楚。

                      如岳武穆王之精忠报国,如关圣帝君之大义参天,如虞舜之大孝等人,均名留千古,享受万世之俎豆。故,天堂与地狱之路,皆由人自选择也。现台中武庙明正堂奉旨挥鸾著作「大道康庄」之圣书,是导人上天堂之捷径。亦是社会教化之良书,希世人好自研读而修之,则康庄大道在眼前也,各自勉而修之。

                    尹真人 降
                     诗曰:鸾门木铎策光前。教化无私遍大千。
                        汇集成书烦笔墨。留传后世誉拳拳。

                     其二:尼山垂训化三千。四海尊崇道德篇。
                        扢雅扬风开觉路。鸾门大任继年年。


                    IP属地:广东32楼2012-12-24 20:25
                    回复

                      勤修大道可解冤孽消祸劫
                      释迦牟尼佛  降

                      述:「勤修大道可解冤孽消祸劫」

                      大道就是人之本性,人之本性,由来是善良无邪的,因其本性被贪、利欲所蒙蔽,未能发挥其善性,故其人若一兴念,就涉及贪私偏邪,一举动,就是阴险狼毒,无所不为,致贻害社会不浅,所以人人必须勤修大道,使其本性光明,发生智慧,明白是非曲直,善恶邪正,始能自知改恶从善,去邪归正,作一个本性善良的人,所以勤修大道,即是人人的明师。

                      何谓勤修大道可以消祸劫、解冤孽呢?因祸劫冤孽,皆由人自造得来的,因人之善性早被蒙蔽,弃了八德,重视利欲,所作所为皆违背天理良心,而结怨于人,自造冤孽,惹灾祸而成浩劫,所以欲消劫厄解冤孽,必须勤修大道,遵行八德,使其本性光明,自能做事不敢违背天理良心,则可避免结冤造孽而惹灾祸,则可消浩劫者矣。

                      因勤修大道,遵行八德,则可发现天理良心,自然自知祸劫之所由来,冤孽之所由结,自能痛悔既往之过失,诚心而忏悔,极力行功立德,以补偿宿孽愆尤,如是自然冤可解而孽可消,一身无所牵缠,其所作所为,悉依八德是遵,那有再结冤孽之理!似此不结新仇,无存旧怨,身心轻爽清净,自然冤孽可解,祸劫可消也。有诗为证 

                      诗曰:大道修来率性真。天良作事不违仁。
                         可消祸劫消冤孽。了悟明心最可珍。


                      IP属地:广东33楼2012-12-24 20:25
                      回复

                        放下屠刀,立便成佛
                        玄天上帝  降

                        述:「放下屠刀,立便成佛」

                        山堂肆考云:「屠儿在涅盘会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按:放下屠刀,即善心之发现,此善心与佛心之慈悲无异,故云立便成佛也。)

                        放下屠刀者,就是不乱杀生灵的意思,立便成佛者,就是立即可成如佛祖之慈悲心肠的意思。

                          犹言,过去为非作恶的人,若能立即悔改,去恶从善,就是善人也。孔夫子曰:「谁能无过,过则勿惮改。」能知悔过者,便是善人也。


                        IP属地:广东34楼2012-12-24 20:26
                        回复

                          大道康庄之谓智
                          宗圣曾参夫子  降

                          述:「大道康庄之谓智」

                          智:就是智慧,就是智识、智灵的意思。是为人适应环境的普遍思考能力。

                          李老君曰:「绝圣弃智」。(注:圣智就是才之善也。)「智」为人的智慧。为人如无智慧,则是愚痴的人。为人处世,如要适应环境,务要有记忆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思考想像及判断是非的智力,始可以应付日常一切的事物。人若无智,则昏昧无知,不识事理也。

                          人有胜过万物的智慧,智慧就是灵,故曰:「人有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有超过万物的智慧。灵者,能明哲妙法妙理,能除却烦恼与障蔽,故能脑智常清,不为名利所蔽,不为声色所诱,是故,明智者,永不会造业而受苦也。

                          然则「智」之用,若用于正当者,则其行为方正,所以「智欲圆,而行欲方」。若用之于不正当者,则其行为偏邪而不正,无所不用其极,其贻害社会人群者,实不浅也。

                          所以「智」有包涵「博、知、达、命、穷」五大美德。兹将「智」之五大美德,分述如下:

                          博者:博爱的意思,亦是广大通达的意思。博之于「人道」者,博爱及众,广泛深远,高明至诚也。博之于「天道」者,大慈大悲,大圣大德也。博爱的范围甚广,民胞物与,广施恩惠,济众生于患难危急之中,可以为圣也。论语,子贡问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夫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知者:识也,有良知,始能辨别是非。有知人,才知彼知此,而后才能辨别正邪。有知人的善恶,然后行其道,则不致生出了异端邪恶。有知止,才能适当而止。不会超出范围。有知中道,然后可以行道,不知道,何以行道哉?

                          达者:就是通达,开悟,达观的意思。通达者,达己达人,言而有信,做事不虚伪,以求诚实。开悟者,启开智慧,远达广博,而明事理,明识是非善恶,达观者,无沾滞之意,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为外欲所蒙蔽,不为外景所迷惑,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人处仁,与事取义,成者不骄,败者不馁,人说我的好处,我亦不喜,人说我的坏处,我亦不怒,一切喜怒哀乐,发之于中,不为境遇所拘束也。

                          命者:就是天命,就是性,亦是立志之意。由天赋与吾们的命,就是性,所以知命就是立志,人若能穷理尽性,是谓知命,人若抱道安命,居之则无倦怠,行之以尽其忠,劳而无怨者,则泰然而不骄傲。所以率性行道,进退合宜者,谓之命也。人既知天命,自能立志,固守其志节而乐命,绝不敢妄越天命也。

                          穷者:就是止也,极也,穷理尽性也。礼儒行云:「儒有博学而不穷」,即不止也。易说卦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尽性者,大凡有事则有事理,有物则有物则,研其事理,究其物则,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天之生物,无论大小粗细,各有其理,名有其则,穷究则理自明。然欲研究万物之本性,当推求其自然之势,若以私意去穿凿附会,终不能见其功也。  

                          是故,智者之知,无不发自于心。心通其事,真实不虚,而不蒙蔽其心。作事合道与义,是为真知。故真知者,知我智慧之为也。心灵所知,灵应莫测,知事亦知物,必得中道,到后方可通达事物之至理,以应万端而达其道。且人之心也,应物而感,是非有别,心正发于正,是谓心之智,施于事而知其物,心之有偏,发于不正,是谓不知其物而失于智,而误于事。故心正而智于事,则可穷达其道,以见天命之性也。

                            此五大美德,是学「智」者,必须学先修之要项,愿世人善为修之,则大道康庄就在眼前也。


                          IP属地:广东35楼2012-12-24 20:26
                          回复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延平郡王郑成功  降

                            述:智的行述「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真真天下第一军师、刘伯温添字」

                            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汉,琅琊阳都人,有经天纬地之大才,出鬼入神之大智。初因天下大乱,躬耕南阳,不求仕进,受刘皇叔(刘备)三顾草芦敦请之恩,始出辅佐,善用智慧,运谋战略,收四川定西蜀,开蜀汉基业,安定国家之良谟。汉中王驾崩,临终受命,力辅后主,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卒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刘基字伯温,明太祖朱洪武的开国军师,辅佐太祖一统天下。有一日,行兵过定军山,与将军常遇春,进谒诸葛武侯墓,见武侯墓碑上刻着:「天下第一军师诸葛武侯之墓」字样,心中甚是不满。说道「诸葛亮辅佐刘皇叔打天下,不过得到三分之一的蜀国而已,竟敢称为天下第一军师,我辅助太祖一统天下,尚未敢自称天下第一军师。」乃命常遇春将墓碑取下,常遇春欲取下墓碑之时,竟被墓碑吸着不能动作,常遇春惊出一身冷汗,适时在墓牌上浮现两行小字:「卸我碑,常遇春,添我字,刘伯温。欲免出厄,脱甲而逃。」常遇春乃速将战甲脱却,始得逃出。

                            刘伯温看此情景,始惊骇而惭愧,心服诸葛武侯之智慧,有预知未来一千数百年后,所发生的事情。即提笔在武侯墓碑上添题「真真」二字,为「真真天下第一军师诸葛武侯之墓」。

                              此乃诸葛武侯有经天纬地的奇才,预知未来之智慧,莫怪刘伯温拜服的五体投地,惊骇不已。盖因古之战士,均穿着铁制的战甲,诸葛武侯的墓碑乃用吸石(磁铁矿)所制,故铁甲被吸石吸着,不能脱身也。


                            IP属地:广东36楼2012-12-24 20:27
                            回复

                              大智若愚
                              达摩祖师  降

                              述:「大智若愚」

                              大智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之性。故其灵台明朗,不蒙蔽其心,作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评他人之长短,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骄不馁,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样。

                              好自夸其才,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评他人之长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实则非愚也,谁都不识其智耳。所以学智不难,若苦心精研而修之,则可得到其智。但,学愚则难也,因世人,均有好名之心理,均有好夸之行为,故,「愚」难学也。孔夫子曰:「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IP属地:广东37楼2012-12-24 2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