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吧 关注:1,855贴子:13,770
  • 4回复贴,共1

一篇谈电影《来信》的旧贴,翻出来大家读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篇2005年曾发在天涯“影视评论”论坛

『影视评论』 [电影]也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昨天特意去音像店买了这部新片,晚上睡在床上好好看了一遍。芝威格是我最喜欢的三个外国作家之一(另两个是屠格涅夫和奥斯汀),当初就是因为读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后就开始一气读完他的其他小说。他的几部短篇都很经典,《来信》和《象棋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两篇。他写过唯一一部长篇《同情的心》(也有翻译作《永不安宁的心》),喜欢他的读者也不妨一读。
    
好了,言归正传,还是谈徐静蕾的这部电影吧。说实在的,徐静蕾最初给我留下的印象不佳,记得早几年有部反映奥运会的情景剧,徐在里面出演,那时候也是最早在荧屏上认识她。说实话,那时候除了对《编辑部的故事》的部分片段有些印象外,我对耍贫嘴为乐的京派情景电视剧一向没什么好印象。所以看见徐静蕾这样长着一副“聪明面孔”的女孩子也混迹其中,以为只是另一个“笨肚肠”罢了。因此徐静蕾的电影我也几乎不看了,只有一次与女朋友逛马路,很无聊地去电影院看了一部《我的美丽乡愁》,在荧屏上又“见”着了她。虽然我对徐印象不佳,但要说坏也还不至于,有次看见一篇对徐的报道,她要做导演,但她又说自己其实是个不聪明的人,所以需要勤奋学习。那时我感觉这个女孩还不算太笨,因为至少她说出了自己不聪明的话,有着自知之明。我这人对有着自知之明的人一向是抱有好感的。从徐的面相上看,她不是属于心思深沉、爱摆心机的人,但却是可以通达人情、饱经世故地。她对自己的长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在各女星里,她比偶像派要多了份才气,比实力派多了份姿色。很奇怪,随着她岁月的增长,我感觉她越来越像叶童。
    
由于读小说在先,再说对徐静蕾的上述印象,所以当晚上一个人在看这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时,我的心态十分平和。我更愿意将这次阅片当作对原著的一次重温。不过看完后,我感到了欣慰,徐静蕾的确是进步了,虽然仍显稚嫩,但无疑应该鼓励才是。
    
此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结局那个长镜头,在音乐声中,姜文半开着门,脸望着走廊尽头,然后镜头一直延伸,由明转暗,由近至远,又由远至近,由暗转明,最后出现了映在窗口上的小女孩的脸。影片也嘎然而止。那时我很感动。这就是电影艺术对原著的再创作了,读原著时,读完结尾那段,空洞的花瓶,走廊的穿堂风,虽然透出了生命逝去的无奈和不可捉摸,但总觉结尾阴森,不寒而栗。而电影的结尾改得应算是成功的,至少没再让我有阴森的感觉。
    
小说经典,电影也值得一看。



IP属地:上海1楼2007-06-23 05:13回复
    作者:除了帅什么都没有 回复日期:2005-3-26 21:38:43  
      比较中肯,顶楼主

    作者:下下雨 回复日期:2005-3-26 23:26:54  
      只有音乐好.
      有一种幽幽的流泻出的哀怨,却又在回头的一刹那而磨灭的感觉

    作者:无端堇色 回复日期:2005-3-26 23:45:37  
      楼主厚道
     
    作者:静如凡 回复日期:2005-3-26 23:56:29  
      看到这样中肯的评价总觉得高兴。一部戏能改变一个人的印象,一个报道也能改变一个看法,确实是这样。你多留意徐静蕾的采访就会更加意识到她的“自知之明”。
      作为一个热爱原著的人能对电影有这样的评价不容易的,当然对徐的印象注定了你的平和,平和确实魅力不小。
      我也喜欢电影的结尾,言有尽意无穷的感觉。

    作者:废金属 回复日期:2005-3-26 23:58:58  
      徐静蕾这个电影确实不错,觉得她当导演多过于适合当演员

    作者:我中规中矩 回复日期:2005-3-27 01:02:04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概是茨威格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小说,但让这部小说获得更大知名度的人却是徐静蕾。她独具慧眼,耗资2000万,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摄影找来了李屏宾,音乐是去日本做的,最后的结果是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这个奖项导致了我去看这部片子,看完片子之后我的想法是,如果这部片子真的需要表彰,那绝对和导演没关系。
      你一定没有看过拥有如此之多画外音的电影,纵使最喋喋不休的导演也不会这么不负责任的把一大半剧情的推进来交给画外音。电影在这里不是光和影的艺术,它是一部小说的配乐朗诵,不看画面绝对不会影响你对剧情的理解——请放心,你可以一边聆听此片一边做点其他什么活儿。在导演对用画面推进情节没有信心的时候,画外音上。在导演担心观众理解能力不够,理解不了画面含义的时候,画外音也殷勤地凑了上来。拍电影变成如此简单的事情,怪不得徐静蕾在香港某次会议上很自信地说:其实做导演也没什么了不起,引得在场的刘伟强、陈木胜、陈嘉上、文隽都笑了。
      除了背景搬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其他的基本没变,电影进程和小说结构一致,细节上纹丝不动,画外音基本上都能在张玉书翻译的原著里找到。惟一的区别在于:“原著叙述很热情,而我的电影有一种很克制的东西在里面,电影的情感方式与原著不同。”克制的徐静蕾,作为导演、演员、画外音的徐静蕾。于是小说中弥漫的那种狂热,那种激烈,在电影中都变得索然寡味起来。导演徐静蕾放弃那么多可以渲染的地方而只是板着脸孔叙述,那种无作为让我看得心急如焚。演员徐静蕾也同样面若止水,纵然当年琼·芳登同为这个角色的演出难以超越,那么同有玉女之称的苏菲·玛索在《心火》中诠释类似情感,也显然比徐静蕾到位得多。而这一切徐静蕾解释成有意为之,难道她认为克制的叙述能为这个故事增色?
      当代女性平时从亦舒那得到的教诲比茨威格多得多,为人准则是要自立自爱。对于茨威格这样狂热且一厢情愿的故事,感动虽丰富,再叙述一遍却又难免不对胃。不知不觉中偷梁换柱,“我爱你,但我却不盼你知道”变成“我爱你,但我却不要你知道”。虽然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后者女性姿态主动得多。虽委曲求全,但乐趣却在于委曲的姿态可以让自己感动,大概主动克制根源正在于此,新女性徐静蕾看到的只有自己,并非爱情。而电影和原著的关系,原来只是貌似,气氛不同,精髓则是全无。
      


    IP属地:上海2楼2007-06-23 05:16
    回复
      以上是网友的回贴,这是我其中的一篇回复。
       
        ~~~~~~~~~~~~~~~~~~~~~~~~~~~~~~~~~~~~
        关于画外音是否应该克制还是激情,我认为并不重要,但正如你所说的,徐静蕾个人其实还未达到那种悟性,她也只是因为被小说感动而不可遏制地决定去导这部影片。徐静蕾有才气是没错,但她还年轻,还缺乏深刻的人生感悟,这种感悟不是来自先天的灵气,而是真正的深入生活,但她缺乏,所以无论是克制还是激情,她的旁白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入骨髓的透彻。
        关于小说,许多人都说芝威格的文字很激情很狂热,极具煽动和诱惑,我初次阅读时的确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久而久之,我感觉芝威格文字背后隐藏着的出奇冷静和不动声色,仿佛作者就在天边默默注视着我们这群读者在为他的文字而喜怒不常。
        生活的阅历是遮盖不住的,我可以再说一个旁证,如《围城》,许多人都很欣赏钱钟书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幽默和对生活透彻的感悟,没错,钱是很有才气的,他有自己独到的感悟,但是你若是细心,你会发觉他书中文字的幽默未脱油滑的气息,这个油滑与他才气无关,也与他人品无关,这只是因为那时他的生活阅历还未到围城所要表现的中年境界。钱的围城写于四十年代,那时候他三十余岁吧,这就是差距。
       同样地,徐静蕾的旁白无论怎么克制,都掩饰不了这样的“差距”。
        


      IP属地:上海3楼2007-06-23 05:17
      回复
        • 125.31.232.*
        陌生女人爱上那男的就是因为他那勾魂的眼神

        姜文那双死鱼眼哪里有勾魂的眼神啊!!??真是想不通

        拜托,13岁的小女孩爱上一位大叔,就已经叫观众恶心的了!!她从小丧父而有恋父狂还能说的过去

        就以上两点我就不想看了,为个大老粗毁了自己,怎么说服读者忍心看下去 ,简直就是《一个恋父狂的故事》完全变味,恶心!

        梁朝伟扮演还说的过去


        4楼2008-07-21 10:41
        回复
          天涯网友竟然如此和谐地支持LZ?
          奇观..

          电影正在下载中..暂不发表评论.


          5楼2008-07-31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