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檀大帝吧 关注:101贴子:8,961
  • 15回复贴,共1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内容广博,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佛诗,也极是辉煌,内容涉及哲理、人生、山水、旅游、怀人、医药、禅趣等。魏晋南北朝是佛诗的萌芽吐苞是期,唐宋是发展繁盛时期,元明清是衰落凋零时期,清末则是回光返照时期。



1楼2005-07-04 17:19回复
    菩提本无树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诗人略历]



    慧能(公元638-713年),禅宗六祖,原籍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出生在广东新兴。



     



    [阐说]



    我国禅宗,自达摩东来,是为初祖,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相继传灯,至于慧能,称为六祖。



    慧能三岁时,就不幸失去父亲,成为孤儿。此后稍稍长大,靠卖柴的微薄收入,养母度日,所以从小失学,没有文化,但悟性却超乎常人。一次,当他听人念诵<金刚经>,当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因恍然有所感悟,遂不辞路远,投奔黄梅弘忍门下,学习佛法,被安排在碓房干着舂米的活,这时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后来弘忍挑选嗣法弟子,召集神秀等门人,各作一偈,以观高低,慧能不在被召之列。当时神秀既为上座,又是教授师,寺僧一致认为,以他接班的可能性为最大。随之,神秀上座经过思索,于三更时在南廊底下中间壁上秉烛题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初来这里八个多月的慧能,听有小童念诵此偈,感到诗偈虽佳,但还没有彻见佛性,于是便请童子把他带到南廊底下,又请别人为他题写自作诗偈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又有一偈为:“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对于第一首诗偈中的第三名,在惠昕所刻〈六祖坛经〉中,把它改变成了“本来无一物”。此后,惠昕篡改的诗偈,反倒比起慧能原偈,更为流传。



     结果弘忍见偈,知道慧能的悟性,超乎神秀,于是便就半夜秘授法衣,定他为接班人,是为禅宗六祖。慧能接受法衣,为了防止被夺,连夜回到岭南,混迹市廛达十六年之久。一次慧能在南海法性寺听法,被印宗法师发现,得以重新落发。不久,慧能回到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宝林寺,弘扬顿悟法门,和北方神秀弘传的渐悟法门遥相对应,遂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称。


    2楼2005-07-04 17:19
    回复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略历]



       张继,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近周)人。生活在唐玄宗天宝、唐代宗大历年间。曾做过洪洲(今江西南昌)盐铁判官的官。



      [阐说]



       寒山寺初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后来传说唐太宗贞观年间,有高僧寒山、拾得曾住这里,所以才改名为寒山寺。



       寒山寺的规模并不很大,在当时也算不得有什么大的名气,可是由于张继的这首诗做得好,脍炙在古往今来人们的口里,所以寺的声望便就越来越高,从而成为姑苏著名游览胜地。正象金性尧先生所说那样:“本来是很平常的一座桥,一行树(以“江枫”为江上枫树),一条水,经过诗人的题咏,便成为流传古今的胜迹,但诗的本身必须在艺术上站得住,才能赋予无情的自然以有情的生命。”


      3楼2005-07-04 17:19
      回复
        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诗人略历]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促,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诗人,书画家,诗文如行云流水,恢宏自在,韵味深蕴。有《苏东坡全集》。



        [阐说]



         诗名题为《於潜僧绿筠轩》,从诗名和诗的内容来看,於潜僧居的绿筠轩,栽种着一大片清森的猗猗绿竹,让人神往。



        诗里,诗人忽出奇想,以吃肉和看竹作为对照进行敷衍。“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肥和雅两者不可兼得,衡量下来,宁可使食无肉而瘦,不可使居无竹而俗;原因是人瘦可肥,人俗难医。旁人(俗士)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俗还似痴?”那末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於潜僧名孜,安慧觉,出家于於潜县南首的丰国乡,寂照寺,寺里有绿筠轩,遍栽绿竹,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绿竹之美,也不写游轩之乐,而是凌空落笔,辊构碴句,而於潜僧及其绿筠轩的高雅出尘,于此不难想见。


        4楼2005-07-04 17:19
        回复
          一切知好了,一切俱飞灰,禅机怎悟彻,尽到总不


          6楼2005-07-14 21:51
          回复
            据说,这首诗是张继考场失意之时,返家途中路过姑苏所作.
            当时,张继独坐于客船之中,寒山寺的钟声声声入耳,回想考场情形,愁肠百转,于是写下大作......


            8楼2005-07-15 12:28
            回复
              菩提只是数,明镜皆为台,无物即是物,灵台化尘埃。
              ———QQ78341919


              12楼2010-02-10 13:49
              回复
                由爱故生忧,
                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
                无忧亦无怖。
                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掌上百度16楼2011-07-10 1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