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吧里很多人都说自己不是第一次看团长就爱上的,是因为开始主角一出场就不是传统高大干净的抗日英雄形象。(连虞啸卿都是一身征尘,更别说烦啦一伙歪瓜裂枣的形象了)。这个可以理解,可是我有些不同,但原因一样,只是主角一出场就把我吸引了。因为我看过太多近代史的真实史料,那个年代有多苦,他们的生活状态该是什么样子,我可能更清楚,而《团长》真实的再现了这一切。一个好的电视剧是要用真实来做底蕴的,许多抗战雷剧收视颇高,我只能说,是很多人都不了解那段历史,甚至说,不愿意去了解那段历史,只愿意活在自己空想的世界里,想着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是有多英勇,日本人有多笨,于是连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桥段都可以出现在电视剧中。确实,中国军民的英勇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那场战争的胜利确实是用天文数字的人命堆出来的。战争的可怕在于生命在它面前脆弱的无法想象。作为人,我一直相信,只要是正常的人,面对血肉横飞和随时不可预测的未来,没有人不会害怕,团长真实的展现了人性的弱点与优点,它为我们呈现的是真实的战争不假,但是在我看来,它更是呈现的是真实的人。说了一大堆废话,终于说到正题了,我不是把团长当做一部战争剧看的,而是一部人性剧,人性是人类生活中最复杂的命题之一,每一个人都在为它探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而团长的每个角色身上都体现了一类人最突出的人性,这些侧面相互纠葛又彼此分离,合到一起,便是一个社会。团长总说让事情是它该有的样子,这是他一直奋斗的目标,但是至死,他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这个情节我想了许久,直到自己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给自己的答案才渐渐清晰起来,团长很现实,他坑蒙拐骗,用尽一切手段弄来一个团,他有很理想,因为他想做事。让事情是它该有的样子,可无论从人性的弱点出发还是从中国多年形成的社会潜规则出发,事情都不可能是它该有的样子,我们只能把事情做到最像样,做到我们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它该有的样子,这个理想太大,太美好,太过于希冀,只会把自己撞得分身碎骨。团长的最后,龙文章死,虞啸卿重生。我的理解是这两个曾经有着共同梦想的人终于分道扬镳,龙文章看到的更远,事情不可能是它该有的样子,但是,有一点不会变,年轻会取代年老,所以他选择死亡,因为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虞啸卿在那38天里,明白了事情不可能是它该有的样子,为了一个目标,就不要顾虑太多,于是他成了唐基,但是他没明白什么是年轻,什么是年老。于是他还有壮怀激烈,不怪他看不透,因为他有资本,面对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哪个有资本的人,不想放手一搏?小说的最后,100岁的虞啸卿回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他终于明白了死啦的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