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吧 关注:49,631贴子:435,335
  • 9回复贴,共1

NLP的后设模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NLP的后设模式
  ◎第一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叫“向下归类”亦称(后设模式)∶
  “向下归类”(Chunkingdown)∶由一般性的案例移向较具体的个案。
  ◇后设模式∶(Meta-Model)
  理查.班德勒及约翰.葛瑞德在“神奇的结构”(于一九七五年)首先发展出的NLP的模式,叫做“后设模式”。
  假设前题∶
  1没有一个人的经验是与另一个人完全相同的。
  2我们基于个别的经验,创造出导引我们的模式。因此可以一方面对所共有的世界,个别地创造出不同的世界观(Modeloftheworld),另一方面,又可各自活在不同的现实里。
  何以有些人会持续地痛苦与烦恼?事实上,他们是由其所能察觉的范围内,去做最好的选择。换言之,人类的行为,无论其第一眼看起来有多怪异,如果由产生那选择的情境来看,就会有意义了。其产生困难之处,不在于是否做了错误选择,而在于没有足够的选择…他们常常是没有足够丰富的世界模型。
  所以,假如我们错以为世界观就是现实本体,则会阻碍我们进一步的成长。我们可以由我们所做所为中,辨认出此三种大脑的普遍性机制∶
  “删减”、“扭曲”及“一般化”
  语言是经验的代表,就如同地图可以描绘出实际的地域,或菜单可以代表真正的菜肴,语言只有在它们与生活经验产生联结时,才有意义。
  在我们编译感官经验成为语言时,如讲话或写字,或如聆听者,将所听到的话,转译为感官经验时,很多重要的讯息可能被漏失或扭曲了。
  因说话者个人的世界观的限制,语言的某些部份或形式,可能被删减或泛化了。
  所有的语言都是始于内心深层的一些意念“深层结构”,经过删减、扭曲、归纳的三个程序的不断运用,终于形成一些文字语言而说出。
  因为来自内心深层,所以一个人的语言,总是在显示他的身份、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问题发生器,或者说后设模式与教练技术的提问能力是紧密联系的,熟悉下面的反过滤提问方式,在教练过程中经常用到,也是教练过程的切入点之一。
  当我们以语言来“向下归类”,我们是由文字移向附在语言下的具体经验。我们也是在揭露我们如何地“删减”、“扭曲”及“一般化”我们的经验。为了做到这样,我们要问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以循线通过迷宫,从口语跨过文法的结构到表象系统,且最后到达感官经验。要检视“后设模式”前,我们要简短地看看各种不同方法的“删减”、“扭曲”及“一般化”,如何将经验转译成语言,然后问一些具体的问题,以重新将经验连接上。“后设模式”是一系列的问题。有些是很明显的,我们不必思考就能用它们,有些是比较微妙,它们要将语言中不可避免的删减及扭曲找出,以使说者与听者的沟通能更清晰。有一个使用“后设模式”的方法是,从听到话里找出本来应该有,却被省略的字眼。什么是说者本能上会加上去的字?(也可能是猜错了?)
  “后设模式”有三种主要用途:
  1以诘问删减的问题,好搜集资讯。
  2以问:“你那样说是什么意思?”来澄清意义。
  3它可以辨明局限,以开放更多选择,尤其是诘问被以“应该”或“无法”所驾驭的念头。
  下列的指引,可以形成详尽的资讯收集器,并用来侦测这类口语的模式,而在需要精确资讯时,可用来质疑及诘问。总共分五大类。
  后设模式是由简单地发问与收集信息而发展的。
  后设模式也可以与从属层级连接。比如说,下列句子:
  “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你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诘问这句陈述。看你的目标为何,你就可以决定怎么样诘问。小心说话者如何以他的声音或手势标示出对他重要的事。
  1“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示出“环境层级”。你可以提问:“你在哪里可以做到?”


1楼2013-05-13 22:30回复
    2“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出“行为层级”。你可以提问:“你到底没办法做到什么?”
      3“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示出“能力层级”。你可以提问:“什么阻止了你?要有办法你需要做什么?”
      4“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示出“信念层级”。你可以提问:“假如你可以时,会怎么样?”甚至是“为什么不可以?”
      5“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
      标示出“自我认同层级”。你可以提问:“谁可以?”
      用“后设模式”问话是蛮具挑战性的,所以尽可能在具有亲和感下才使用之。
      听别人说话,他们怎么说,会揭露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你受邀请时,轻轻地循线而入。不断地诘问问题会像在法庭上的交叉辩论,有人只有在生气时,才问这些具体的问题。要小心,不要因问后设模式的问题,而变成后设魔鬼。
      以你的声调或以下列形式来问:“我怀疑你是否能告诉我…?”或:“那很有趣,我对…不清楚?”使你的诘问态势稍微缓和。
      使用“后设模式”最好的地方是,对你自己的内部对话。首先,你要倾听。你确实对自己讲什么?对很多人而言,内部对话是一个不断的背景噪音,他们没有真正去倾听。倾听我们心智活动,就像要让它静下来的序曲,可以是冥想的基础。它清理了认知之门,并且开始排除自我附加的障碍。使用后设模式去找自己最喜欢用的删减、扭曲或一般化。找找看,你有没有任何反激励、不切实际的比较。听出一些自然回应或产生,而不是适合答案的过时批判或别人的意见。有时那些话,还会以原来说的人原音重现。你可以找到一无所谓地限制了你的行动自由的“应该”拉,“无法”拉。你也可以捕捉到你自己的一些信念与假设,你可以再检视一次。
      下列有一些例子:
      1“我应该做这个。”如果没有做,会怎么样?
      2“我无法做这个。”什么阻止了我?
      3“她不喜欢我。”我是如何知道的?
      4“我很烦。”我是如何搞烦自己的?
      5“改变是困难的。”改变是如何困难?我是要从哪里改变到哪里?
      6“这项决策很难做。”我是如何觉出它难做的?
      7“没有人会帮助我。”没有人?一个都没有?
      你什么时候及如何使用后设模式,要看你的目标是什么。有一些情况,你必须同时跟很多人讲话,此时,你要以比较一般化的方式讲,听的人才能从你的话中,听出他们自己的意思来。
      第一类∶不明确的名词与代名词
      反删减“名词不明确”“模糊的主体”
      通常对此模式的应对方式是,诘问:“请具体地讲,是谁/什么/那一个…?”目标就是要找出、及恢复失去的资讯。有四项子类如下:
      1人、地、事:
      为求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讯息能完整,请他将所使用的名词、代名词或名词片语,进一步具体说明。
      例如:
      1女人是爱哭的→“那一位”女人是爱哭的?
      2乡下是肮脏的→“那里”的乡下是肮脏的?
      3事情一团混乱→“那一件事”是一团混乱?
      4某些人会说好→你的“某些人”是指谁?
      5谁都会这样想拉→你说的“谁”是指什么人?
      6不要吃太多水果→你指的是“哪些水果”?
      7人们不让我作决策→究竟是“哪些人”?
      2代名词:
      省略掉了“谁”或“什么”。
      例如:
      1他们不理我→“是谁”不理你?
      2这就结束了→“是什么”结束了?
      3他们都想我死→“谁”想要你死?
      4这生意有得做→你指的是“什么生意”?
      5找份工作吧→找份“什么样的工作”?
      6快点找个人来吧→快点找个“什么样的人”来?
      7我不明白→你不明白“什么”?
      8我怕→你怕“什么”?
      3失去真正的主词或受词者:
      一段陈述里,主持者或受规范者都不明确。
      例如:


    2楼2013-05-13 22:31
    回复
      1确认是对的→谁说的?谁要确认?确认什么?
        2批评是错误的→谁说的?对谁而言?什么情况下是错误的?
        4名词化:
        用来描述“过程”的字词,被以名词的形式使用,由于过程被省略了,所以那行为看起来就像是静态的。
        有一个方法可以用来检视某一名词是否为动词的名词化,即问“这个东西是否可以放在一手推车里?”假如你没办法将一名词放在一手推车里,可以触、看、听,则那是一个名词化的动词。
        遇此情形,应对的方法可以是,将此名词转回动词,并看漏失或省略了哪些资讯。
        例如:
        1幸福/快乐--“谁”对“什么”,或“如何”觉得幸福/快乐?
        2沟通--“谁”沟通“什么”,或“如何”觉得沟通?
        3平等--与“谁”平等?是“如何”平等?在“什么”上平等?
        4安全--“谁”对“什么”,“如何”觉得安全?
        5自由--“谁”对“什么”,“什么时候”、“与谁”,“如何”得到自由?
        第二类∶行动的字词
        涉及过程或行动,但不够明确者,通常的诘问法是问:“具体而言如何…?”目的是要辨别出讲话者,对那动词的复合性相等为何?以及是什么样的内在体验让说话者知道,那动词是在进行中。这些字词共有三类别:
        1未明确的动词:
        于此要诘问到的是,那行动是如何被执行的细节。其实,每个动词都可以再进一步地明确化,端看你的目标,是要求到那一个程度。
        例如:
        1他鼓舞了我→他是“如何具体地”鼓舞了你?
        2理查失败了→具体而言,他是“怎样地”失败了?
        3我的老板都依靠我→具体而言,你的老板是“如何地”依靠你?
        4他伤害了我的自尊心→他“怎样的行为”伤害了你的自尊心?
        5这件事情很难处理→这件事情“怎样”难处理?
        6他们应该交代一下→他们“应该怎样”才算交代?
        2因果关系:
        此类动词隐含着,某人的行动与另一人的内心状态之间,存有因果关系。
        例如:
        1她让我伤心→“她怎么做呢?”或“她是作了什么来伤你的心?”
        2他们使我生气→他们“怎么做到”的呢?或“有没有过他们没办法使你生气的时候?”
        3我因他们而泄气→他们是“做了什么”使你泄气?
        3读心(臆测):
        那些隐含说话者知道,某一人在想的、或感受的动词。正确的解答是来自于,你如何取得充分的资讯,以及那明确可观察的行为的复合性相等为何?如此,资讯才会充分。
        例如:
        1她不再喜欢我了→“你怎么知道的?”
        2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具体地,你是如何知道的?”
        第三类∶探索、跨越限制
        影射行动上的局限。以后设模式导引出,到底是什么条件或后果,让一个行动变成,要嘛是必需的、不然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本项的目标就是要探索、跨越那限制。通常的作法是问:“什么阻止了你?”或“假如你做到了/做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这项有二类:
        1可能性的语态操作词:
        影射某事是不可能的或是做不到的。
        例如:
        1我无法做到那件事→“具体而言,是什么阻挡了你?”或“假如你做了会发生什么事?”
        2这是不可能的→“什么使它不可能?”,或“假如它就是变得可能了,会发生什么事?”
        2必要性的语态操作词:
        影射某事一定要完成,或者绝对不可以发生。诘问的用意是,探索说话者世界观里的极限是什么?
        例如:
        1我一定要求完美→“假如没有,会怎么样?”或“什么阻止你?”
        2我应该更有耐心→“什么使它没有耐心了?”或“假如你更有耐心了,会怎么样?”
        第四类∶概括性的字词
        概括性的字词,就像所有、永不、每一个人、每次、总是…等等,一些倾向于过度泛化的字词。
        有四种方法来诘问:


      3楼2013-05-13 22:32
      回复
        1用疑问的方式重述一次那概括性字词。
          2夸大那概括性字词。
          3找出一个反例。
          4理出一个参考经验。
          例如:
          所有的人都是贪婪的
          →“所有的人?”
          →“你过去所遇的每一个人都是贪婪的?”
          →“你能不能想一个不贪婪的人?”
          →“具体而言,是谁贪心?”
          没有人关心我
          →“没有一个人?”
          →“甚至连你都不关心你自己?”
          →“过去有没有任何人关心过你?”
          →“先讲一个不关心你的人来再说。”
          第五类∶比较词
          比较的标准不见了,只显示比较的形容词及副词,本项目标就是找出比较的标准来。
          例如:
          1玛莉比较聪明→与谁比,比较聪明?在那一方面?
          2周末比较好→与什么比,比较好?对什么而言?
          3我对这个比较不熟→与谁比或什么比较不熟?
          4我表现得很差→与谁比或什么比较差?
          附:后设模式找寻练习:(4至5人一组,30分钟)
          这项练习是设计来让你可以辨别别人话语中的“后设模式”,小组中每一位皆监听某一种或二种特定的“后设模式”,然后问出该模式所适用的问法,如果没有,就轮下一位问。
          探索者说某件事
          然后小组其它成员轮流问其被指定的“后设模式”问题,探索者回不回应并不重要。
          第一位监听未明确的名词如:有些事让我失望。
          第二位监听未明确的动词如:他们忽视我。
          第三位监听比较级用词如:他比较昏沉甚于清醒。
          第四位监听概括性字眼如:电话公司总是对的。
          第五位监听语态操作者如:他应该了解这一点,他无法做这事。
          轮到右边一位探索者,先讲一点新的陈述,然后让其他人监听新的“后设模式”。
        NLP的米尔顿模式
          ◎第二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叫“向上归类”亦是(米尔顿模式)
          “向上归类”(Chunkingup)∶从具体的案例移向较一般性的例子。即使用一些比较包容及模糊的语言,让听者可以去找出就那话而言,适合他个人的意义来。当我们听到一些东西,我们就会将其弄出意思来,所以我们会无意识地寻求它可能跟我们的关联。它越是含糊,它的可能意思就越多。就像大多数的政冶语言及流行歌曲。
          ◇米尔顿模式∶(MiltonModel)
          我们可以用与后设模式相反的方式来使用语言,即“向上归类”,建构出能包容更多不同诠释的句子。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语言是很有力的,你无法对它毫无反应。当我们听到一些语言,我们就会想将其弄出意思来,所以我们会无意识地寻找它可能跟我们的关联。它越是含糊,它的可能意思越多。一般人会去找治疗师,大都是因为他们无法以意识去解决他的问题。他所需要的资源是在潜意识。米尔顿.艾瑞克森首先以语言来呼应与引导那个人的“现实观”。(Reality)。他以非常“一般化”的语言来描述那人当下的“感官经验”,然后才将其引导至较深的“内部现实”里。在NLP里这类的用语叫做“米尔顿模式”。“米尔顿模式”是“后设模式”的反面,是用很多“删减”、“扭曲”及“一般化”的方式组成的句子。PS:这是由理查.班德勒及约翰.葛瑞德模仿米尔顿.艾瑞克森的“艺术性地含糊用语”所发展出的NLP的模式,叫做“米尔顿模式”。他使用复杂的语言来让那人的意识分心,而打开潜意识的资源之门。当患者在“出神状态”下时,米尔顿.艾瑞克森会用含糊、开放、许可式的语言与隐喻,来让那人可以从其潜意识中摄取所需的资源。为对这种一般化的语言有点概念,请你稍微放松下来,开始去想到这种语言的各种可能性以及适当使用的时机,与用具体语言的时机,或许你早就知道这种种,而可以不费心机地应用之,所以你也可以让你的潜意识,继续去精确地思考,何时以及如何在你的生活中去应用这种语言模式。因此,你可以愉快地惊讶到自己,比以前意识到的有更多的技巧。“米尔顿模式”是起源于催眠治疗法,而且是用来诱导“出神”(Trance)。


        4楼2013-05-13 22:32
        回复
           ◇何谓出神:
            “出神”并不是只由熟练的催眠师集中心力诱导后产生的特殊心态。它是我们无时无刻自然地陷入及脱出的心态,而且对心理的健康特别重要。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在完全专注于外在世界,而对本身只有少量的觉察,或只专注在我们的内在世界之间。“出神”是一种我们的注意力紧紧地专注于内在世界的心态,而任何可以增加我们对内在世界涉入的语言模式,都会加深“出神状态”。“出神”在日常里,扮演什么角色?可能运用超出你所能想象的。你有没有过一种经验,既在听演讲时,有一段时间脑袋突然空白?当你在看电视时,你就是处在某种“出神”状态中,你的注意力专注于某一点上,而外在世界好象消失了。虽然你的听力正常,但当有人在那时叫你名字,可能你没有反应。在其他的场合,当有外在分心的事情时,你也会突然掉入幻想。下次当你在电梯或火车车厢中时,注意一下你同行的人的脸,你常会看到眼神暗淡的表情。他们隐退至他们的内在世界,并在一种轻度“出神”的状态中。注意一下,当到站时他们是如何清醒过来的。传统上,“出神”的征兆有:身躯静止、脸部肌肉松弛、反应缓慢、时间扭曲、感觉很遥远或脱离了。然而,也不尽然如此,比如说,电动游戏也是很有效的“出神”诱导物。
            白日梦是“出神”的形式之一,而且常常是很创意的出神。当你在做白日梦时,你就是在对来自潜意识的想法开放。很多科学上的突破就是这样发生的。那些发明报告说,当他们深深地沉浸在问题中时,解答突如其来地一闪而出。
            本世纪在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相对论,就是由爱因斯坦在想象如能坐在一道光束的顶端环绕时像什么而发现的。
            我们再由日常生活中的“出神”状态来看。假如生命是一连串的“出神”状态,有深有浅,有长有短。
            这些日常的“出神”状态,有些我们能有所控制——即可以跳离它们,有些则抓住我们。有些是有生产性及创意的。
            你可以看到,当你对小孩子讲述一个神奇的故事时,他们进去“出神”状态的情景。他们在想象那会是什么情景。他们会眼界大开,享受那愉悦及正向的“出神”状态。言情小说、科幻故事或恐怖故事,假如写得好的话,很轻易就可将我们带入想象的世界。这就好比我们常常会在上床前读了恐怖故事或看了吓人的电影后,就得拉着被子盖住头以那些鬼怪隔离。这是因为想象的世界常会侵犯到真实的世界。
            你日常的“出神”状态是什么?你有没有发现你经常陷入不顺心的“出神”状态?找出是什么激发了它们。它可能是外在的,如某一种音调;它也可能是内在,某一段特别的想法或回忆。“出神”状态的激发物就像陷阱,一旦你掉入,就很难回头。在“出神”状态开始发展前,就将其捉住,并且不要结合进去。当你发现你已经陷入,先认同它,然后专注于外在世界以便脱出。假如你是在“正当下”,你就不是在“出神”状态。记住,“出神”状态并不是你,而是你所陷入的情景,所以也是你所能脱离的。我们所有的“出神”都是有目的的,它们企图解决一些问题。“出神”会在群众中互相感染,或是在极度紧张、恐惧时。有人会麻痹感或失魂落魄般,这也是一种“出神状态”。在音乐会中的听众,无论听摇滚或古典的,都在共同的“出神”状态,就像足球大赛的观众。在聚会中的或在听激励性演讲或在宗教庆典中的群众,都是在“出神”状态中。像在水灾、地震或被攻击的灾难中的人,会有麻痹感或失魂落魄般。这也是一种“出神”状态。了解这点,对专门负责处理这类灾难的人很重要,即尽可能地迅速地使受害者重建资源丰富的状态。
            米尔顿.艾瑞克森在催眠时,通常都会很系统地使用语言,而且是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为之。这些模式在理查.班得勒和约翰.葛瑞得着的《米尔顿.艾瑞克森催眠技巧的模式》的第一卷中已描述过。使用“米尔顿模式”(Milton-Model)是让催眠沟通效率化的必要条件,而且这所有的诱导例子都使用这些语言模式。很多读者会因为读了这书里充满了诱导的例子,在潜意识里就学会了催眠,这个附录里,将会更明确地说明这些模式,这样你就可以一次练习一种,有利于你有系统地将你的行为和这些模式合并。◎反向后设模式:通常“米尔顿模式”都被称为“反向后设模式”。“反向后设模式”在班得勒和葛瑞得所写的《神奇的结构》(TheStruchureofMagic)一书里已经有很详细的描写,而里面的附录有十二页很棒的大纲,是蕾丝丽?卡门朗.班得勒所写的《他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TheyLiveHappilyEverAfter)。“后设模式”是一组可以更完整说明经验的语言模式。相反的,“米尔顿模式”则提供使用者“技巧性含糊”的方法。技巧性的含糊让说话者的陈述听来很详尽,而且还普遍到可以用来模拟听者的经验,更神奇的是,无论什么样的陈述都可以这样做。“后设模式”可以恢复任何句子删减(deleted)的详细资料;“米尔顿模式”则提供了建构几乎所有的资料被删减的句子的方法。这需要听者从他们自己独立的内在经验,开始填满被删减的部分。


          5楼2013-05-13 22:33
          回复
            “点头可以让你得到更完全的放松。”
              不管你使用哪一种连接都要注意,沟通者都是以已经发生的事开始,来和她想要的行动连接起来。如果沟通者从最弱的连接形式渐渐地用到最高等级形式,效率会是最高的。
              这些连接的形式只适用于陈述或暗示目前发生的事将会是其它事的肇因,而且只可以当作听者对目前发生的事和其他当事人之间的过度期。
              2臆测:
              只要臆测使用一般化语言模式,你就要做得好像你知道别人的内在经验,可以作为建立催眠可信度的工具。如果臆测太具体的话,沟通者就会冒着说出与听者经验相反的事的危险,还可能因此而失去亲和感。
              “你也许会猜我等一下要说什么。”
              “你对催眠的很好奇。”
              3失去主讲者的词:
              在评估性的陈述,若人们在句子中评估的人不见了,就称为失去主讲者的词。使用失去主讲者的词来做陈述,是传诵假设前提最有效的方法,下面的句子可作为例子。
              “你这么简单就能放松真的很好。”
              “你沉坐到椅子里并不重要。”
              C说话者模式的限制∶
              “后设模式”这一大类是米尔顿模式里最不重要的。它的两个类别可以用来限制听者进入入神和其他结果。
              1概括性字眼∶(UniversalQuantifiers)
              像是所有(all)、每一(every)、总是(always)、从不(never)、没有人(nobody)等等,都是概括性字眼。这些字眼通常暗示了过度的一般化。
              “那么现在你可以直接进入入神状态。”
              “你拥有的每一种思想,都是要创造进入更深层的入神状态。”
              2语态操作者∶(ModalOperaltors):
              语态操作者是指应该(slould)、必须(must和haveto)、不能(can’t)、不会(won’t)等等字眼,暗示没有选择。
              “你有注意到你不能张开眼睛吗?”
              ◎附加米尔顿模式:
              除了反问“后设模式”外,“米尔顿模式”还包含很多其他重要的“语言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假设前提”的使用。
              ◇假设前提:
              要去辨别一个句子的哪里是假设的,但不容置疑的方法,就是将句子变成否定的,然后再找出哪些是真的。最简单的“假设前提”是“存在”。
              例如在“杰克吃食物”这个句子里已经假设了“杰克”和“食物”是存在的。如果你让这个句子变成为否定,你说“没有,杰克没有吃食物。”事实是杰克和食物还是存在的。但没有被疑问到。
              “假设前提”是“语言模式”最具威力的,尤其是被那些假设自己没有疑问的人使用之时。一般原则是给这个人很多选择,但所有的选择都符合你先假设好的反应。
              具体“假设前提”的例子,特别适用于以下的催眠工作。附录的模式I有一份完整“假设前提”的清单。
              1时间的附录字句:
              这种字句都是以下列这样的词为开头的。
              例如之前(before)、之后(after)、在……期间(during)、当(as)、自从(since)、优先(prior)、当(when)、正值(while)等等。
              “当你进入入神状态时,你真的想坐下来吗?”这句话让人将注意力引导到是否要坐下来,而且还假设她会进入深入状态。
              “在你完成这项计划前,我想和你讨论点东西。”这句话假设了你将会完成这项计划。
              2数字顺序:
              像另一个(another)、首先(first)、第二(second)、第三(third)等等,都是在暗示顺序。
              “你可以猜猜看你身体的哪一侧会先开始放松。”这句话假设了身体的两侧都会放松,唯一的问题是哪一边先而已。
              3“或”的使用:
              “或”这个字是用来假设,在很多的选项里,至少有一个会发生。
              “我不知道你的右手还是左手会不知不觉地举起来。”这句话假设你的其中一只手会举起来;唯一的问题是我到底知不知道举起来的会是哪一只。
              “你会在洗澡前还是洗澡后刷牙?”这句话假设了你会洗澡还有刷牙;唯一的问题是顺序的先后。


            6楼2013-05-13 22:34
            回复
               4意识感官用词(AwarenessPredicates):
                像知道(know)、察觉(aware)、体会(realize)、注意(notice)等等这类的字眼,可以用来假设其余的例子。唯一的问题是这个听者是否意识到了你强调的重点。
                “你有没有体会到你的潜意识已经开始在学习了。”
                “你知不知道你在过去的生活中已有数次进入入神状态?”
                5副词和形容词:
                这类词汇可以在一个句子的主要句子里做假设。
                “你对你那发展中的入神状态好奇吗?”这句话假设身体正在进入入神状态;唯一的问题是你好奇与否。
                “你进入了深层入神状态吗?”这句话假设你是在入神状态;唯一的问题是你是不是处于深层入神状态,如此而已。
                “你有多容易开始放松?”这句话假设你可以放松;唯一的问题是容易的程度。
                6时间动词和副词的变化:
                开始(begin)、结束(end)、停止(stop)、开始(start)、继续(continue)、进行(proceed)、已经(already)、尚(yet)、还是(still)、再(anymore)等词汇。
                “你还是对催眠有兴趣吗?”这句话假设你过去曾对催眠感兴趣。
                7评论性形容词及副词:
                幸运地(fortunately)、好运地(luckily)、无辜地(innocently)、快乐地(happily)、必需的(necessarily)等词。
                “很幸运地,没有必要去知道一些你要的细节,来帮助你得到它。”这句话假设一切事物都没问题。
                在同一个句子里堆积很多种类的假设问题,会让这个句子读起来特别有威力。
                你的假设愈多,听者想要解开这个句子或问任何一种假设就愈困难。
                上面所列的一些句子里,就包含了很多种类的假设前提,而这些句子也会比较有威力。
                下面的句子就是将很多假设前提叠在一起的例子。
                “而且我不知道你需要多久时问才能了解你的潜意识已经学了多少束西,因为在你舒服地继续放松的过程之前知道是不重要的,你也要让你的其他部分去学习一些可利用而且会让你快乐的东西。”
                间接引出模式
                ◇下一组“米尔顿模式”:
                特别适用于不必明显地要求,就能得到间接的具体反应。
                “你可以开始放松。”
                “我不知道你需多久时间才能觉得比较舒服。”
                当你将指令嵌入于句子里时,你可以令人更不知不觉地轻松传达,让这位听者不会意识到你已经下了指令。
                以上的讯息对听者的影响会比较温和,总比你单独下达这样的指令“放松”、“觉得比较舒服”好得多。
                1类比式标记:
                使用类比式标记时,若加上嵌入式的命令会更具效力。
                类比式标记是指你用一些非动词性的类比性质,将指令从句子中分离出来。
                你可以利用提高音量在指令前后停顿语气、改变音调、打个手势或扬起眉毛等方式来表达。
                你可以用任何对方认得出来的举动来表明指令,并得到对方特别的注意。
                对方并不需要意识到他注意了你的特别动作;事实上,当他接收了你的举动所传达的讯息,却并不自觉时,他将更是全神贯注。
                2嵌入式的问句:
                问句就像命令一样,可以嵌入在较大的句子结构中。
                “我有兴趣知道你想从催眠中得到什么?”
                “我正在想你会喜欢喝什么样的饮料。”
                一般来说,人们会回答第一句嵌入式的问句:“你想从催眠中得到什么?”而不会想到这个问句没有直接提出来。听者不会拒绝回答这类的问句,因为这问题附带在与说话者的好奇心有关的陈述里,因此可以产生一种温婉且优雅的方式去获得资讯。
                3否定式命令:
                当命令是用否定的语气下达时,其正面的意义是建立在听者的反应上。
                例如,如果人家说:“不要考虑粉红圆点的花样”,你就必须想到粉红圆花样,以便了解该句话的意义。
                否定语句并不存在于视觉、听觉及感觉原生经验里;否定语句能用于次生的经验:例如语言及数学之类的记号表象。


              7楼2013-05-13 22:35
              回复
                 讲听故事是我们与生俱有的权利,而隐喻让我们思想更加扩大。它们从每一层面编织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小孩子时听床边故事,到我们思考工作、生活、亲蜜关系及健康时的种种方式。
                  它们在两件事或经验间,建立创意的联结,给予另外一种不同的期望更具启示性的例证。
                  各个宗教门派的大师也常以隐喻及格言说法使他们的想法表达得更加清楚。举个例:
                  1生命就像…你会怎么完成本句。
                  2生命是否像一席盛宴?一场挣扎?一场冒险?一所学校?一场考试?一片森林?
                  认为生命是一场冒险的人与认为一场挣扎的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会有非常不同。
                  组织也使用隐喻。一个以团队合作为荣的公司,会与自诩为独立作战的公司,处事上有大的不同。他们也会强有力地表现出他们的立场,及对待员工的方式的隐喻。
                  隐喻的运用∶
                  一种既可提供新点子,又不会遭遇抗拒的方法,是以类比或说故事的方式,内含当事人事件的相似情节,然后以隐喻方式,将当事人带领至比较有选择余地的境界。
                  收集资讯∶
                  认清当事人及有关的人际关系。
                  认清问题情况中的主要事件。
                  界定此人的目标,并确保其为明确具体的陈述。
                  认清已尝试过的解答。
                  建构隐喻∶
                  1
                  侧向归类以确认一过程或设立一类似呈现的事件的过程。
                  挑选一最适合此人的隐喻类型。如∶动物的故事、神仙故事、民间传说,名人轶事…等。
                  筑基,并计划隐喻,使其有相同结构及关键要素。
                  决定达到预期结果,所需的解决之道及创意资源。
                  传输隐喻∶
                  呼应当事人的知觉经验系统和声音品质,利用并整合持续发生的反应为一个故事。
                  累积事实来帮助当事人,达到忘我状态且能开放自我,来学习隐喻中的启示。
                  使用米尔顿模式,当事人因而可以很快理解预设的背景情境中的意义和启示,如此隐喻可发挥最大功能。
                  类似练习∶(三人一组,共10分钟)
                  1A看看他或她的视觉建构方向,手指着那方向,并说一句非常普通的话。(如∶爱就像…、人生如…、学习就像…)
                  2B马上看看他/她的视觉建构方向,手指着那方向,并说一句连下来的话。(如∶爱就像跳舞、生命如云霄飞车、学习就像天空)
                  3C马上加一句子来完成这一段陈述,不管听起来有多奇怪。(如∶有时流畅有时停滞。高潮迭起,有人喜爱有人怕。有时情空万里,有时乌云密布)。
                  设计治疗用的隐喻∶(二人一组,共30分钟)
                  1A描述其生命中的某个问题,一个可以发挥且值得讨论的问题,B则要确认A的描述没有遗漏重要人、事、物关系及明确的结果。
                  2在隔天以前,B利用前述方法,针对A的问题设计一个为治疗用的隐喻。
                  3B用所有亲和力的方式及催眠模式来告诉A这个隐喻,以达到最大的效果,过程中,B要保持对A的度测。
                  4事后,A把对此隐喻及表达方式的看法告知B。
                  5角色对调,重覆以上步骤。


                10楼2013-05-13 22:37
                回复
                  黏贴的爽吗?


                  IP属地:新疆11楼2013-05-23 17:49
                  回复
                    挽回楼主尊严


                    IP属地:新疆12楼2013-05-23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