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怀山水吧 关注:394贴子:11,269

【转贴】周瘦鹃:苏州小巷里的情调文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周瘦鹃是一位很有情调的文人,他写言情小说、养花育盆景,在苏州小巷里过着一种安逸恬淡的生活……然而,这种平静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很快就被打破了。
  淡淡的秋阳中,与陆文夫先生谈到周瘦鹃之死。陆老说,他是在思想上无可解脱才走上绝路的。
  这还要从头说起。周瘦鹃是个卫生间作家。此话怎讲?原来周瘦鹃写作有个特殊的习惯,早晨起床,不吃不喝,先往马桶上一坐,拉过一个方凳子或小桌子埋头就写,千余字的文章往往与排泄物一齐产生。久而久之,造成了脱肛的毛病。
  这种毛病当然不足为外人道,与他关系密切的人,也未必知道这一点,但周瘦鹃曾亲口对陆文夫说过。陆说,蛮有趣的。轻轻地摇头。
  


1楼2007-08-06 19:26回复
    周瘦鹃《花影》——暗香浮动月黄昏 
     
     

     周瘦鹃离开上海,回到故乡苏州,埋首于他所醉心挚爱的花花草草、山山石石之中。小院里到处是四时名花,一时姹紫嫣红、芬芳尽妍,闲时再做个盆景,奇石错落、玲珑浮凸,月下自赏,又是浮生半日闲。于是乎,那些爱恨情仇的恩恩怨怨也不写了,家国大事也不怎么上心了,就这些偎红倚翠已足够蹉跎余生——研一钵淡墨,疏疏散散写些花间石中事。 
     本书《花影》从周瘦鹃诸多写花的散文中选出,以四季分辑,并配以切题的摄影图片或古画,精印成集。集中文章篇幅虽短而涵蕴丰盈;容含知识丰富却又要言不烦,让人既有知识上的收益,也让人体会到了作者潜在流淌的个人情感。但这情感又把持有度,谦和柔婉,并不强予而能细润读者心田。至于涉笔成趣,那是显现了作者语言功力根基的雄厚;文风委婉、平实而使人绝不产生强抑感,读文章如轻凉微风拂面,享有一种柔静中的美感。文章有益而耐读。 

     作者简介: 

     姑苏名士周瘦鹃上世纪以著、译、编的笔墨生涯驰骋文坛五十年,同时也是一代园艺大家。1916年——1949年间在上海历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编辑和撰稿人。后来感慨国事日非,文笔不济于世,乃投笔毁砚,迁居苏州辟建周家花园,经营“紫罗兰庵”,广蓄古今树花文玩,亲手培植花木水石盆景,终年陶醉其间,自比陶渊明,林和靖。解放后一边写作一边以较大精力从事园艺工作。 

     他一生著述数十种,文笔轻松流畅,生活气息浓厚,知识趣味,兼而有之。诗作清新高逸、意涵深长,心声溢于言表,且多雅俗共赏。上纪之五六十年代,他的散文单行本出版很多,如《花前琐记》、《花前续记》、《花前新记》、《花花草草》、《盆栽趣味》、《园艺杂谈》、《拈花集》等等,虽大都离不了“花”字,然下笔各擅千秋,自令读者神游其中。他制作的盆栽盆景独具匠心,充满中国画的意境,曾拍摄过纪念影片、出版过画片专辑,广受赞誉。 

     大洋网2003年5月12日


    6楼2007-08-06 19:27
    回复
      58年 周瘦鹃《园艺杂谈


      7楼2007-08-06 19:29
      回复
        杏花春雨江南


         每逢杏花开放时,江南一带,往往春雨绵绵,老是不肯放晴。记不得从前是哪位词人,曾有“杏花春雨江南”之句,这三个名词拆开来十分平凡,而连在一起,顿觉隽妙可喜,不再厌恶春雨之杀风景了。又宋代诗人陈简斋句云:“客于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足证雨与杏花,竟结了不解之缘,彼此是分不开的。我的园子里有一株大杏树,高二丈外,结实很大,作火黄色;另一株高一丈余,结实较小,色也较淡,而味儿都很甘美。所可惜的,每逢含苞未放时,就遭到了绵绵春雨,落英缤纷,我自恨护花无术,徒唤奈何而已。
         一九五五年初夏,我于西隅凤来仪室上起了一座小楼,名花延年阁,凭窗东望,可见那大杏树烂漫着花。今春多雨,我常在楼上听雨,因此记起我们的爱国诗人陆放翁曾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句,自有佳致;可是苏州卖花人,只有玫瑰花、白兰花、茉莉花的,卖杏花的却绝对没有。

        唐朝皇游别殿,见柳杏含苞欲吐,叹息道:“对此景物,不可不与判断。”因命高力士取了羯鼓来,临轩敲击,并奏一曲,名《春光好》,回头一看,柳杏都放了。他得意地说道:“只此一事,我能不能唤作老天爷啊?”开元中叶,杨州太平园中,有杏树数十株。每逢盛开时,太守大开筵席,召娼*数十人,站在每一件杏树旁,立一馆,名曰争春。宴罢夜阑,有人听得杏花有叹息之声。又宋祁咏杏,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一“闹”字下得好,传诵一时,人们便称之为红杏尚书。

        咏杏的诗颇多佳作。如王禹偁云:
        长愁风雨暗离披,醉绕吟看得几时。只有流莺偏趁意,夜来偷宿最繁枝。


        元好问云:

        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官妆出晓晴。看尽春风不回首,宝儿元是太憨生。

        黄蛟起云:
        烟波影里画船轻,尺五斜辉拥树明。马上销魂禁不得,杏花花底一声莺。
        此外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都是有关杏花的名句,传诵至今,杏花真是花园中的幸运儿了。
        杭州西湖的西泠桥附近,旧有一家酒食店,名“杏花村”,门前挑出一个蓝色的小布幡,临风飘拂,很有画意,可惜早已歇业了。


        10楼2007-08-06 19:36
        回复
          西府海棠




          我的园子里有西府海棠两株,春来着花茂美,而经雨之后,花瓣湿润,似乎分外鲜艳。
          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这是苏东坡咏海棠诗中的名句,把海棠的娇柔之态活画了出来。海棠原不止一种,以木本来说,计有西府、垂丝、木瓜、贴梗四种,而以西府为尽态极妍,最配得上这两句诗。清朝的园艺家,也认为海棠以西府为美,而西府之名“紫绵”者更美,因为它的色泽最浓重而花瓣也最多。这名称未之前闻,不知道现在仍还有这个品种否? 

          西府海棠又名海红,属蔷薇科的棠梨类,树身高达一二丈不等,是用梨树嫁接而成。木质坚实而多节,枝密而条畅。花期在农历二三月间,花五瓣,未开时花蕾像胭脂般鲜红,开放后像晓露般明艳,而色彩似乎淡了一些。花型特大,朵朵向上,三五朵合成一簇,花蒂长约一寸余,作淡紫色,花须也是紫色的,微微透出清香。这是西府的特点,而为他种海棠所不及。到了秋天,结成果实,味酸,大如樱桃;这大概就是所谓海棠果吧?如果不让它结实,花谢后一见有子,立即剪去,那么明春花更茂美。
          海棠也可插瓶作供,如用小胆瓶插西府一枝,自觉娇滴滴越显红白。据说折枝的根部,可用薄荷包裹,或竟在瓶中满注薄荷水,可以延长花的寿命,让你多看几天,岂不很好?


          11楼2007-08-06 19:36
          回复
            但有一枝堪比玉



            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须九畹始征兰。
            这是明代诗人张茂吴咏玉兰花的诗句,嵌上了玉兰二字,而也抬高了玉兰的身价。春分节近,气候转暖,一经春阳烘晒,春风嘘拂,玉兰的花蕾儿顿时露了白,不上二三天,就一朵朵地开放起来。我们搞园艺的,往往把玉兰当作寒暑表,每年春初见玉兰花开,就知道不会再有冰冻,凡是安放在室内的盆树盆花,都可移出来了。
            玉兰是落叶亚乔木,有高达数丈的,都是数百年物。枝条短而樛曲,很有风致。一枝一朵花,都着在枝梢,花九瓣,洁白如玉,有微香,与兰蕙相似。我园子里的一株,高不过丈余,年年着花数百朵,烂漫可观;可惜不能耐久,十天以后,就落英满地了。要是趁它开到五六分时,摘下花瓣洗净,拖以面糊,用麻油煎食,别有风味。 

            苏州拙政园中部,有玉兰堂,榜额为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手笔,遒逸不凡。庭前有老干玉兰,开花时一白如雪,映照得堂奥也觉得亮了起来。文氏也是爱好玉兰的,曾有七律一首加咏叹: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原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文氏诗友沈周也有同好,曾有句云:“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他简直把玉兰作为韵友了。 
            玉兰宜于种在厅堂之前。昔人喜把它和海棠、杜丹同植一庭,取玉堂富贵之意,今天看来,实在是封建气味十足的。可是玉兰花盛开的时候,确也好看,甚至比作玉圃琼林,雪山瑶岛。明代诗人丁雄飞曾有《邀六羽叔赏玉兰》一简云: 
            玉兰雪为胚胎,香为脂髓,当是玉卮飞琼辈偶离上界,为青帝点缀春光耳。皓月在怀,和风在袖,夜悄无人时,发宝瑟声。侄瀹茗柳下。候我叔父,凭阑听之。他将玉兰当作天上的所谓仙子,竟给予一个最高的评价。
            洞庭东山紫金庵里,有一株数百年的老玉兰,上半截早已断了,只剩几尺高,干已枯朽,只有一张皮还有生机。每春着花十余朵,多数是白色的,少数是紫色的,大概是把玉兰和辛夷接在一起之故。可惜树龄太老,树身太大,再也不能移植;如果能移植在盆子里的话,那是盆景之王,盆景之宝了。每年春初,这株老玉兰吸引不少人前去观赏。我祝颂它老而弥健,益寿延年!


            12楼2007-08-06 19:37
            回复
              观莲拙政园 
              作者:周瘦鹃

                周瘦鹃(1895—1968),江苏苏州人。著有短篇小说《亡国奴家里的燕子》,长篇小说《新秋海棠》,剧本《水火鸳鸯》、散文《花花草草》、《花前琐记》等。
                
                也许是因为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堂名是爱莲堂的原故,因此对于我家老祖宗《爱莲说》作者周濂溪先生所歌颂的莲花,自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倒并不是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实在是爱它的高花大叶,香远益清,在众香国里,真可说是独有千古的。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时相传为莲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到拙政园去观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哩。
                可不是吗?拙政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池水沧涟,正可作为莲花之家,何况中部的堂啊,亭啊,轩啊,都是配合着莲花而命名的,因此拙政园实在是一个观莲的好去处。例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倚玉轩,还有那船舫形的小轩“香洲”,以至西部的留听阁,都是与莲花有连带关系,而可以给你坐在那里观赏的。
                我们虽为观莲而来,但是好景当前,不会熟视无睹,也总要欣赏一下;况且这个园子已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真该刮目相看。怎么叫做“拙政”呢?原来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御史王献臣因不满于权贵弄权,弃官归隐,把这里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造了一个别墅,取晋代名流潘岳“此拙者之为政也”一句话,取名拙政园,含有发牢骚的意思。王死后,他的儿子爱好赌博,就在一夜之间把这园了输掉了。到了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时,就园子的一部分建立忠王府,作为发号施令的所在,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这是今春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坞、玲珑馆、枇杷园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13楼2007-08-06 19:40
              回复
                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艳,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芯,七八芯,以至十三个芯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芯,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哩。
                  远香堂西邻的倚玉轩,与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而北面的斜坡上有一个荷风四面亭,三者位在三个角度上,恰恰形成鼎足之势,而三处都可观莲,因为都是面临莲塘的。香洲贴近水边,可以近观,倚玉轩隔一条花街,可以远观;而荷风四面亭翼然高处,可以俯观,好在莲花解意,婉娈可人,不论你走到哪一面,都可以让你尽情观赏的。穿过了曲桥,从假山上拾级而登,就见一座楼,叫做见山楼,凭北窗可以看山,凭南窗可以观莲,并且也可以远观远香堂后的千叶莲花了。
                  走进别有洞天,就到了园的西部,沿着起伏的曲廊向西行进,就看到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厅,分作两半,一半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庭中旧时种有山茶十八株,而曼陀罗就是山茶的别号,因以为名。另一半是三十六鸳鸯馆,前临池沼,养着文羽鲜艳的鸳鸯,成双作对地在那里戏水,悠然自得。池中种着白莲,让鸳鸯拍浮其间,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画面;正如宋代欧阳修咏莲词所谓:“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真是相得益彰,而大可供人观赏,供人吟味的。
                  向西出了三十六鸳鸯馆,向北走过一条小桥,就到了留听阁,窗户挂落,都是精雕细刻,剔透玲珑。我们细细体味阁名,原来是从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古诗句上得来的。这个阁坐落在西部尽头处,去莲塘不远,到了秋雨秋风的时节,坐在这里小憩一会,自可听到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的。


                14楼2007-08-06 19:41
                回复
                  .


                  15楼2007-08-06 19:52
                  回复
                    .


                    16楼2007-08-06 19:53
                    回复
                      .


                      17楼2007-08-06 19:53
                      回复
                        .


                        18楼2007-08-06 19:54
                        回复
                          百家廊:周瘦鹃避世寄情园艺事

                           鱼之乐—如陶渊明之潜心自然,周瘦鹃独醉於游鱼。

                          沈鸿鑫 

                           著名作家、翻译家、园艺家周瘦鹃是苏州人,生於一八九四年。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处女作《爱之花》。中学毕业後即以写作、翻译为业,一九一七年翻译集印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其中包括高尔基的作品《叛徒的母亲》,鲁迅曾赞扬这本书是「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二十二岁开始在上海的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等处任编辑和撰稿人,曾主编过《申报》副刊、《礼拜六》月刊、《紫罗兰》、《半月》、《乐观月刊》等刊物,并有不少短篇小说创作和译作。抗日战争前夕,他曾与鲁迅、郭沫若等数十人联名发表宣言,呼吁御侮抗战。还写了《亡国奴日记》、《祖国之徽》、《南京之国》等以抗日爱国为题旨的小说。周瘦鹃曾是文坛上一名卓有成就的作家和翻译家。前辈作家包天笑曾以诗赞他:「好与江南传韵事,风流文采一周郎。」


                          19楼2007-08-06 19:57
                          回复
                            我是不懂政治的 且一直以为文人若和政治沾染 文字就不觉中无奈的少了清气

                            而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 不堪于生的文人们 仿佛是乱世飘萍 弱小无力 纵文采满腹 到底承拖不了浮生


                            21楼2007-08-07 14: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