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血吧 关注:610贴子:15,781
  • 8回复贴,共1

◇07-14◆【精彩书评】等更总是痛苦的,聊下宫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说下咸丰的老子道光吧—
道光在位期间,大清帝国的国势正逐渐走向衰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也曾进行了一些小的改革,如漕粮海运、票盐法以及取消封矿政策等。此外,他还整顿吏治,处理了一大批贪污官员。  帝国在道光皇帝的主持下,逐渐焕发了新的活力,只可惜那该死的鸦片战争,将刚刚燃起的一丝希望彻底浇灭。从此,道光皇帝患上了“西方列强恐惧症”,在坚船利炮的阴影下惶惶不可终日。


IP属地:安徽1楼2013-07-14 19:46回复
    奕詝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不慎失足摔成了骨折,好了以后却落下了残疾,脚有些跛。无论从智慧和外表来说,奕欣都强于奕詝,道光皇帝内心还是偏爱奕欣。可是按照传统,皇长子如果没有大的错误,皇位就应该传给奕詝,这也让道光皇帝非常烦恼。据说道光皇帝晚年曾经多次将奕欣的名字写在了立储匣的密旨里。


    IP属地:安徽3楼2013-07-14 19:47
    回复
      奕詝当上皇帝后,对奕欣非常信任和看重,封他的母亲静皇贵妃为康慈皇太妃,又封奕欣恭亲王。后来,咸丰甚至打破祖制,任命奕欣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入军机处才两个月,就被提为“首揆”,当时奕欣只有二十一岁。  皇兄没有因为立储的事情猜疑自己,反而对自己格外恩典,奕欣自然力图倾情回报,哪怕肝脑涂地。但这时出了个意外,让两兄弟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也沉重打击了咸丰的精神。  咸丰五年,康慈皇太妃病危,咸丰帝因其对自己有养育之恩,也经常前去探问。有一天咸丰去请安的时候,正好太妃刚刚睡醒,还没睁眼,以为身边的人是亲儿子奕欣,就说:“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次,命也,汝宜自爱。”大意是说:“先皇本来是想让你做皇帝的,现在你没有当上皇帝,只能认命了。你要自己多保重啊。”皇太妃说完以后,才发现站在身边的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奕欣,而是咸丰皇帝,场面顿时尴尬至极。皇太妃于是转身装睡,不再言语。  从此以后,咸丰心里开始有了疙瘩,对奕欣也起了猜疑之心。过了几天,奕欣遇上前来看望母亲的咸丰,咸丰就问情况怎么样了,奕欣哭着说母亲恐怕没得救了,希望皇兄能尽快给母亲一个皇太后的封号。  咸丰帝听后支吾了两声,既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奕欣一时心急,以为皇帝同意了,当时想着争取让母亲活着获得封号,就急急忙忙地赶到军机处,命令大臣们准备册封典礼。  这下咸丰骑虎难下,只好勉强同意了封号,尊康慈皇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但是,咸丰对奕欣的自作主张非常恼火,加上前面听到康慈皇太妃说的那些话,心里更是怒火中烧。  没多久,康慈皇太后去世。刚过几天,咸丰就开始找奕欣的麻烦,他以办理母后丧仪不周的名义,将奕欣赶出军机处,罢免一切官职,罚他回上书房读书。


      IP属地:安徽6楼2013-07-14 19:50
      回复
        二是聪明伶俐,善体人意。智慧卓荦不凡,性格机敏善变。这为那拉氏邀得专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契机。《满清外史》记道:“少而慧黠。”《清稗类钞》记道:“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慈禧外纪》记道:“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与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相伴,要想获得宠幸,善于揣摩皇帝的深层思想是必备的能力。那拉氏正具有这一特殊的能力。(已经觉悟的宋清韵兰贵人期待爆发)


        IP属地:安徽9楼2013-07-14 20:00
        回复
          再说下慈禧这个人历史—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出生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人,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3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没多久又晋封懿贵妃。  人们对于慈禧的评价,无外乎败家、保守、愚昧、卖国等等,其实不然。人没有生下来就大奸大恶的,所有的一切都要看后天的环境如何造就。慈禧的童年,应该也有过小女孩的美好憧憬,身为女子,她应该也有过黛玉葬花一样的委婉哀怨吧。


          IP属地:安徽10楼2013-07-14 20:03
          回复
            生在满族的女子,每个人在经过皇宫选秀之前是不允许私自谈婚论嫁的。皇宫选秀每三年一次,没有选上的人才可以自己安排婚事,选上的就要进宫陪王伴驾。所谓一入侯门深似海,多少女子将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了深宫内院的寒来暑往之间。  年轻的慈禧是幸运的,她在获得皇帝的宠爱之后,顺利地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咸丰皇帝体弱多病,想必也影响到了他的生育能力,所以最终到死也只有慈禧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旧社会讲究母以子贵,正是这唯一的儿子让年轻的慈禧捞足了政治资本,更加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咸丰甚至让慈禧代笔批阅奏章,也让慈禧有了接触政治的机会。但是这一切对于苦难的中国人面来说,却是不幸的。  咸丰帝死了,既然他只有一个儿子载淳,载淳成为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但当时载淳只有六岁,无法理政,弥留之际的咸丰留下了两道口谕:  一、 皇长子(载淳)立为皇太子;  二、 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鉴于大臣擅权的历史教训,咸丰又将两枚随身印章“御赏”与“同道堂”分别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作为皇权的象征。这就是说,在皇帝年幼尚不能亲政时,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谕旨,必须在谕旨前加盖皇后持有的“御赏”印;文末则加盖“同道堂”印,这样的谕旨才有效。  因载淳年幼,他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顺理成章地代理了钤印之责。这样,朝政的运作就形成了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的平行体制。咸丰临终时精心设计的权力分配方案,其实是想通过多方牵制达到权力的制衡,以确保皇权不会旁落。  但这样的安排,前提条件是双方必须通力合作,这对于专制王朝来说,显然不太现实。慈安太后不识汉字,对政治也不感兴趣,实际上皇权一方只有二十六岁的慈禧太后一人;而八位顾命大臣一边,则以肃顺为核心。慈禧太后和肃顺两人都是强势人物,根本就不可能通力合作。  肃顺与慈禧本来就有矛盾,咸丰活着的时候肃顺就经常劝他除掉慈禧,以免将来她把持朝政。咸丰皇帝一直没有表态,有皇帝给撑腰,肃顺也不敢对慈禧怎么样。皇帝死后,肃顺对这对孤儿寡母更加不以为然,在他的眼里,慈禧只是个盖章的机器而已。  既然有了矛盾,就要解决矛盾。解决的办法不外乎谈判和动手,对于强势的双方来说,谈判显然是不可能的,那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动手了。多年的宫廷斗争经验告诉慈禧:先下手为强,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不能留活口。  于是,她秘密派人联系留在北京处理事务的奕欣,邀他一起发动政变。此时的奕欣正在因为自己被排除在帝国权利中心之外而愤怒不已,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欣然应允。于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近百年的政变悄悄拉开了序幕。  皇帝驾崩,理应早日回京安葬,于是慈禧以皇帝年幼为由,要求载垣、端华护送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走,肃顺等人护送咸丰的灵柩慢慢回京。还没进城,慈禧太后就立刻秘密召见了奕欣,将八位顾命大臣分别擒拿。整个政变,从计划到实施,只用了三天时间。  政变成功后,慈禧论功行赏,封奕欣为议政王、军机处行走;随后又封奕欣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封奕欣的长女为固伦公主。  政变成功的第九天,载淳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弃原来的年号“祺祥”不用,改为“同治”。由于皇帝年幼不能处理政务,由两宫皇太后在帘子之后辅佐听政,史称“垂帘听政”。  慈禧胜利了,从此整个大清帝国都在她的掌控之中。从她长时间把持朝政来看,慈禧是成功的。虽然后来甲午惨败,又被八国联军冲入京城制造“庚子惨案”,人们普遍认为是慈禧一人的愚昧所致。其实,生在那样一个落后保守的国度,任何人也不一定比慈禧做得好。如果将她放在开明的欧洲,想必又是一个撒切尔夫人一样的“铁娘子”。而且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只能做得更好。


            IP属地:安徽11楼2013-07-14 20:04
            收起回复
              当时有句话叫跛龙病凤掌朝堂,说的就是咸丰和慈安。


              IP属地:云南12楼2013-07-16 18:01
              回复


                IP属地:安徽13楼2013-07-16 2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