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和田人吧 关注:11贴子:433

管老头也回忆一下和田(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管老头也回忆一下和田(一)
65年我高中毕业了,那一年我19岁。按现在年青人的说法,是的多梦的年岁。然而,阶级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阶级成分高的人进不了大学,和我一样的许多高中生都落榜了,后来他们大都去了农村,农场,兵团,还算我的运气好,新疆教育厅要招一批应届高中生到新疆各地院校读少数民族语言,培养民族中学汉语老师。比如: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校、伊犁师专、喀什师专、师范学校,和田师范学校。我们一批北京、天津、锦州、阜新、和田二中共计51人被分到和田。
和田——这个地名对我们高中生是个生疏的名字,中学团委书记赠给我一个笔记本,上书:“祝你为和阗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我回家查了辞典,和阗多玉,天下闻名。带队的地区文教科的彭芳林老师告诉我们从天津到乌鲁木齐要走7天,到西安要换车,从乌鲁木齐到和田要坐8天汽车,我们一听头都晕了。就这样我们离开了家乡踏上漫漫路程。
10月18日清晨,火车缓缓进了乌市,我们沿着高高的台阶走下了车站对面的乌鲁木齐旅社,一股怪味扑面而来,我想真是到了异域他乡,满旅社飘溢着牛羊肉的膻味,我从小不吃牛羊肉,对这有着天然的抵御(以后最爱吃),饭成了我到新疆的首个难题。第二天我请了假到二道桥附近畜牧厅看早一年来疆的同学赵德云,坐8路公共汽车路过碾子沟,南门,到了二道桥,满城都飘着那股膻味,住家都是泥打的干垒墙,低矮破旧,但是机关单位都是苏联式建筑,巍峨气派。在公共汽车上,一些汉族人问我从哪里来,我说天津,他们热情的拉着我的手,直说:我们是老乡,说祖上是杨柳青的,随清朝左宗棠到的新疆镇守边关,仔细听还真听出杨柳青味的天津话,说着我们一起流下眼泪,真是在这遥远的地方,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时乌市的天气已经很凉了,看见少数民族生活差别很大,老乡穿着破旧袷袢戴着破毡帽匆匆走去,而干部模样穿着苏式上衣马裤,戴着苏式帽子,真是天壤之别。小住二天开始赴和之旅。
20日教育厅派来的嘎斯车来接我们,嘎斯车是运二吨半的货车,上面加盖用三合板做的棚子涂上绿漆就成了客车。我们将行李码放好当座位,让女生坐里面,我们男生坐外面,开始了新的路程。第一站是托克逊,现在一、二个小时的路程,那时却要一天。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8-24 05:32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8-24 17:36
    回复
      下面就都是下坡了。”“方便”指的什么?我愣住了,看见女同学用食指伸出一个“1”字,嘴里说着去一号,在其他男生提醒下才明白是上厕所,我真是个憨头。古人云:行百里路,读百卷书。真不谬也。其实这哪有厕所呢,这是有生以来上厕所,男生还好说,转个山脚找个僻静处就解决了,女生要走好远好远看不见人影去解决。我们站在山边聊着这古老山的形成,有的说这是古生代形成的,有的说这是中生代形成的,有的说这是新生代形成的,各说各的理,其实谁也没有地质学知识。一阵浮云飘过将山遮住,山型或隐或现,又仿佛进入仙境。我想起古诗“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下山了,往下一望陡直陡直的,以我们的知识看,得有40度角。越往下去两边都是悬崖,车有一点闪失就是粉身碎骨(这条路不久废了)。果然车一滑行,就像脱缰野马飞速下行,我们紧紧抓住车帮子,风从两耳旁嗖嗖刮着,车左右摇摆着往下冲、冲,蓦地悬崖下有辆解放牌汽车躺着,货物洒满悬崖坡,已经几天了,看来还没来人收拾。我们的心情一下紧了,忽然又听到轰隆隆的响声,这是什么声音,我们四处张望,“你们看!”这是张华新同学指着山涧,看那山水从天而降直泻盆地,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来听人说,新疆从不靠天吃饭,都是靠天山和昆仑山的雪水浇灌。大约经历了二个多小时,山坡逐渐缓慢,下午6点我们进了托克逊。


      IP属地:浙江7楼2013-08-27 16:21
      回复
        这是我到新疆前,中学领导团委书记张秀琴(左1),班主任戴正达(左2)侯校长(左3)教务主任胡汉飞(左5)语文孙老师(左6)政教主任刘老师(左7)送我时合影。65.10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8-27 16:34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3-08-27 16:37
          回复

            我在非常认真地拜读管老头的长篇连续回忆录。触景生情,把我也带回到48年前,我们从南京支边到和田。路途的经历竟然是如此相同,让我思绪连连,心潮汹涌,感慨万千,激动不已。期待继续。


            13楼2013-08-27 17:28
            收起回复
              那张西安大雁塔的照片是我们部分同学在中转车时,到大慈恩寺(大雁塔所在地)向先圣唐玄装顶礼膜拜表示崇敬时,在大雁塔前合影的。左1是我。右2是彭老师,其中还有两位是克拉玛依油田到北京参加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后,在火车上认识的。他们是左2汉族干部,左4维族工人依扎木丁。


              14楼2013-08-28 07:55
              回复
                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在艰苦中燃烧着激情岁月。支援新疆的人都有同样的经历,所以引起共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8-28 08:57
                回复

                  管老头:
                  你好,我每天都在兴致盎然地、认真仔细地拜读你的“回忆和田”,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某些细节时时在我的头脑中浮现,犹如昨天一般。
                  又:《西去列车的窗口》,据我所知,作者应该是贺敬之,不是郭小川,不知对否?请再核实一下。


                  18楼2013-08-29 19:31
                  收起回复
                    又:今天突然想起,良度之妻映像之中好像应该叫张岚?不知准确与否?仅供参考。


                    19楼2013-08-29 19:36
                    收起回复
                      我好想还记得在文革中英年早逝的三位天津学生,他们是:周家庆、赵长琦、张华新,令人唏嘘不已。


                      22楼2013-09-02 09:59
                      回复

                        这是笔者在和田师范维专班读书时,在男生宿舍前拍得,66年夏天。


                        24楼2013-09-02 10:24
                        回复

                          这是1965年冬天,两位女同学在涝坝旁的合影。远处是地区一中教师,她俩靠的是一中护卫涝坝的木栅栏。


                          26楼2013-09-05 09:25
                          收起回复

                            这就是师范、医院、地区一中三个单位使用的涝坝,木架是伸向涝坝的栈桥,脚下的方洞是取水口。背景是师范院墙,院墙里是师范男生宿舍。当时蓄水少,多时水可以到树根。


                            27楼2013-09-05 09:35
                            收起回复
                              更改:上面第一张照片说明中,远处地区一中的“教师”应改成“教室”。


                              28楼2013-09-05 0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