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吧 关注:9,781贴子:25,264
  • 11回复贴,共1

祝各吧友中秋节快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1楼2007-09-23 22:54回复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楼2007-09-23 22:56
    回复
      5楼2007-09-23 22:57
      回复
        6楼2007-09-23 22:57
        回复
          7楼2007-09-23 22:58
          回复
            8楼2007-09-23 22:58
            回复
              9楼2007-09-23 22:59
              回复
                10楼2007-09-23 22:59
                回复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12楼2007-09-23 23:01
                  回复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3楼2007-09-23 23:01
                    回复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5楼2007-09-23 23:02
                      回复
                        祝朋友中秋佳节快乐!

                        http://jiandong2008.blogcn.com/


                        16楼2007-09-25 2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