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枚合夹钢
所谓“三枚合”是日本人的叫法,中国传统管这种“软硬软”并且把硬的部分露出作为刃铁的工艺叫做夹钢(还有一种更加节约材料的嵌钢法)。
古人为什么要做出“软硬软”这种结构呢?有些人说是为了刚柔相济,体现软中有硬的物理特点。另一种解释是:这种结构比较节约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古人没有办法很轻易的得到非常适合作为刃铁的材料,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节约适合的材料。当然以上两种解释都有可能,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故而,“三枚合”应该是剑身或者刀身外面的皮铁是比较柔软的材料,而刃口则是比较坚硬的材料。这样才能体现出三枚合这种结构的价值。也就是说,至少刃口和刀身应该是两种不同的材料才对。
直观上,怎么分辨是不是两种材料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钢色。含碳量越高的钢铁越坚硬,含碳量越低越柔软,不同含碳量的钢铁,在经过同样密度的磨石研磨以后,会出现不同的颜色,这也就是现在龙泉一般的花纹钢制作最基本的原理,不同含碳量的两种或者多种钢材折叠锻打在一起,研磨以后,因为钢色的差别就出现了花纹。
接下来看图说话,我会发出几把夹钢的刀条,然后一一作出评价。首先,还是号称最美的宝剑——明剑“慈沆”。
基本上就算不用涂鸦画,或是表明什么,大家也能很清楚的看到,刃口青亮的钢色与剑脊形成的鲜明对比,而两个颜色的交界处就是“夹钢线”。“夹钢线”是两个钢色之间的分界线,而绝不是单纯的一条白线。
接下来,是某大师的一把唐刀。我会用箭头标示出夹钢线的位置,大家可以点击放大仔细看看线两边的钢色差别。
看到了吧,虽然没有老条子那么青亮,不过总算是有钢色的变化。另外,夹钢线同样的只是两种颜色的边界,并没有明显的白线。
继续,是一把马齿夹钢烧刃的清刀,也是现代刀匠的作品。一般来说,因为夹钢的时候刃口和刀身的硬度已经形成了差别,再加上夹钢位置的物理结构本身就比较脆弱,而烧刃会导致钢铁内部结晶,以及外部形态都发生很多变化。有人认为,日本刀的那个弧度,就是覆土烧刃淬火的结果。所以夹钢位置的脆弱结构加上各种拧巴的变化,你懂的,很容易裂开,所以很多厂家也不愿冒险去做烧刃。
可以看得出,这个刃口和刀身的钢色变化更小,但还是能看得出来。刀匠为了避免出现夹钢部分在烧刃的时候被破坏,选择了硬度差别(含碳量)不是很大的两种钢材进行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