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博士生”和“博士熟”们大谈“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要驱逐西洋文明的“异端”。不知十位“同端博士”眼里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本无所谓“本体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更决定于人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工具的主体性不能超越于人类的选择智商。所以,在博士们大谈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首先要明白的是,无论是过什么节,在哪天过节,那都是公民自己的私事。
……
所谓本土情感或爱国主义,既取决于本土文化与国家有着怎样的价值与美的,同样取决于民众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本土情感不应是一种“逆来顺受”、“嫁鸡随鸡”的情怀。
……
我们的一切文明当归属于人类文明。然而有些人非要将人类文明像切西瓜一样分成几瓣,然后将它们对立起来。……一方面他们尽享人类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举起西瓜刀与光彩照人的人类文明作战。
……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论“洋节”还是“土节”对于后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究竟以怎样一种心态来对待节日,完全是后人的自由。……圣诞节并不具有排他性,它之多是多给民众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且,并非多数人选择过圣诞节,其他人就不可以过圣诞以外的节日。
-----------------
作者认为:
1、中西方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对文化冲突论
2、如何对待节日是民众的自由
3、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都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圣诞节给民众多一次选择而已。被民众摒弃的传统节日是市场规律的结果,被淘汰意味着没有现实价值。
【B不受重视的原因不是A受重视,作者批判了大众的错误逻辑。但大众偏好能否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准?许多名人故居、文物保护单位鲜有人踏足,昆曲、满语等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些都说明很多精神财富是不被大众了解或者不适合广泛普及的。过度地强调自由,缺少必要的宏观调控,可能会让我们错失很多值得流传下来的东西。】
“博士生”和“博士熟”们大谈“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要驱逐西洋文明的“异端”。不知十位“同端博士”眼里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本无所谓“本体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更决定于人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工具的主体性不能超越于人类的选择智商。所以,在博士们大谈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首先要明白的是,无论是过什么节,在哪天过节,那都是公民自己的私事。
……
所谓本土情感或爱国主义,既取决于本土文化与国家有着怎样的价值与美的,同样取决于民众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本土情感不应是一种“逆来顺受”、“嫁鸡随鸡”的情怀。
……
我们的一切文明当归属于人类文明。然而有些人非要将人类文明像切西瓜一样分成几瓣,然后将它们对立起来。……一方面他们尽享人类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举起西瓜刀与光彩照人的人类文明作战。
……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论“洋节”还是“土节”对于后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究竟以怎样一种心态来对待节日,完全是后人的自由。……圣诞节并不具有排他性,它之多是多给民众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且,并非多数人选择过圣诞节,其他人就不可以过圣诞以外的节日。
-----------------
作者认为:
1、中西方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对文化冲突论
2、如何对待节日是民众的自由
3、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都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圣诞节给民众多一次选择而已。被民众摒弃的传统节日是市场规律的结果,被淘汰意味着没有现实价值。
【B不受重视的原因不是A受重视,作者批判了大众的错误逻辑。但大众偏好能否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准?许多名人故居、文物保护单位鲜有人踏足,昆曲、满语等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些都说明很多精神财富是不被大众了解或者不适合广泛普及的。过度地强调自由,缺少必要的宏观调控,可能会让我们错失很多值得流传下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