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吧 关注:14,136贴子:339,137

张学良说:郭松龄是宁折不弯,我是宁弯不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初来贵吧,请多关照。其实从小就爱看少帅的影视剧,这一阵子又开始看有关他的各种书籍。对这句话仔细品咋,感觉正是这种差别造成了郭松龄反奉的最终失败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知众位吧友以为如何?冒昧发帖,望诸位不吝赐教,知无不言。谢谢!


IP属地:山东1楼2014-02-20 15:22回复
    再多说两句,宁折不弯,听起来是很有英雄气概的话,有点宁死不屈的味道。但是仔细想想,不策略。张学良曾经劝郭松龄说,不就是想上山吗,直着上,绕着上,都是上,只要上去了到顶就可以,直着上容易伤亡,弯着上可以保存实力。大体是这个意思。
    可惜郭松龄没听进去,张学良认为他太性急了。张学良说起来真是特别能忍耐的人,心胸够宽,不到关键时刻他不发力,真做了,就必求成功。他讲究策略,以最小的牺牲来换取最大的利益,当然这个利益是指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英雄还是看重成败的,本来可以成功的事,为什么不能注重策略让它成功呢,在这一点上,张学良是比他老师更高一筹。


    IP属地:山东2楼2014-02-20 15:46
    收起回复
      了解历史的人会说,九年后的西安事变有当年郭松龄反奉的影子,但从两次兵变的结果却能看出张与郭两个人性格的差别。郭松龄失去的不止是自己,还给东北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分裂,一部分军队和幕僚由此倒向校长,给后来的副司令张学良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同时,张学良的嫡系也有不少损伤,可以说,这次战争使张学良刚刚建立起的东北军新生力量元气大伤。反观西安兵谏,张学良是牺牲了自己和杨虎城两个家庭,却留下了东北军和西北军作为抗日的有生力量,虽然后来的二二事变使东北军分裂,不再作为政治力量出现,却没有造成九年前的那种希望停止内战,却引发新内战的局面


      IP属地:北京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3楼2014-02-20 17:47
      收起回复
        宁*弯#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2-20 22:41
        收起回复

          宁弯不折。


          IP属地:广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02-21 16:27
          回复
            曾经有人把东北军解体的原因归纳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禁,几派人马因为营救方式的不同而起内讧,最终被分化瓦解。但这只是表面原因,如果深究,东北军或是奉系军阀间的矛盾一直存在,而二二事变也只是这种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体现而已。
            我个人把东北军因的分化归纳为三次,这其中,两次都和郭松龄有关:
            第一次就是郭松龄反奉,分裂出去的将领,比较著名的就是后来的新疆王盛世才,他因为和郭松龄关系比较密切,因而只能远走新疆,后来在新疆脱颖而出,但在当时,盛世才其实并未与东北派系完全决裂,1928年,张学良决定东北易帜时,与国民政府所签的易帜协定中,除了规定我们普遍认同的东北三省即奉天(后被张学良改为辽宁,省主席为王永江)、吉林(督军张作相)和黑龙江(督军万福麟)之外,还有两个地方也包含在内,就是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和新疆(省主席盛世才),由此可见,当时盛世才仍然算是听命于张学良,所以说,张学良岂止是确保东北在版图,现今的小半个中国,都是张学良奠定了领土基础;郭松龄的一部分军队后来出关投奔了冯玉祥,这就是后来的国民革命第九军,而这次战争也是东北讲武堂内部的首次战争,因而,我认为,东北军的正式分裂,其实早在二二事变十二年前的1925年就已经开始!


            IP属地:北京7楼2014-02-21 16:33
            收起回复
              当然,现在看,第一次分裂除了郭松龄横死,盛世才出走之外,东北军在将领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损失,但郭松龄被处决的直接后果就是东北派系之内的士官派独大。
              私以为,在张学良走出讲武堂之后到郭松龄反奉之前,奉系内部其实是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为后两次分裂埋下了伏笔,本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原则,我先来分析下当时东北军中的几派人马: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这一派后来也分裂成两派,即二二事变时期的少壮派和忠于张学良的嫡系,这一派系中的将领,多数出身东北讲武堂,收到郭松龄思想上的教育和张学良的帮助,后来起义的东北军旧将多出自讲武堂,和张学良本人思想转变以及郭松龄带来的民主革命思想教育有很大关系;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这一派多数都是日本归来的海归,被张作霖委以重任,郭松龄死后,陆大派式微,更是一派独大,更有甚者,郭松龄之后,张学良的副手一直是士官派出身的韩麟春,可见士官派鼎盛时期是何等壮观,但达到鼎盛也就意味着要走下坡路,郭松龄兵变时,处死姜登选,其实也是出于和杨宇霆的矛盾深化,士官派已损大将一枚,1927年韩麟春因病去世,1929年,杨宇霆、常荫槐被杀之后,士官派基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之所以这里没有说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是因为还有一位显赫的士官派没有登场,这便是后来的伪满洲国高官,也是张学良的老师熙恰,这位爷出身皇族,祖上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属于铁帽子王济尓哈朗一支,九一八之后,日本本想扶持张学良做傀儡,但张学良没有答应,于是,这位爷抬出了被冯玉祥赶出故宫的溥仪,熙恰之前在东北派系中,之所以不被重用,大抵是因为,他留学的目的本身就是复兴满清王朝,因而,张作霖只给了他讲武堂督办的闲职,后来,张学良亲自抓起军校,熙恰也没有机会带兵,好处捞不到,军职做不了,因而连带兵投降的机会都没有,最终和金壁辉一样,把复兴自己贵族梦的希望寄托在了关东军身上,但是到了伪满洲国,他混的甚至还不如在东北派系当中,但也因此保全了性命,最终病死在抚顺战俘营中,至此,士官派彻底落幕;最后一派就是元老派,其实元老派在奉系中一直处于平衡的作用,但张作霖很有原则的把东北四省的省主席都交给元老派来做,可见元老派的分量,而元老派中又分为张作霖本人的嫡系,如张作相,和若即若离的一些元老,如吴俊升、汤玉麟,在张学良崛起的过程中,张作相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这位辅帅对张家的态度是献完青春献子孙,关于辅帅二公子的优秀事迹,后续我会说,这里不再赘述,元老派的特点就是,好处给够了,做壁上观,但不能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也是郭松龄反奉时,元老派站在张作霖一边的原因,也是巨流河之战中,元老派可以拿出家底来对付郭松龄带领的张学良嫡系的原因之一,他们的底线是不能动了自己的地盘,也就是东三省,当然,元老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松散,各种方面也是参差不齐,九一八大敌当前,做汉奸的做汉奸(张景惠),逃跑的逃跑(汤玉麟),让兵权的让兵权(张作相、万福麟),西安事变之后,他们也是同样态度,因而坐视东北军直接被瓦解,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当年让吉林成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鸦片种植的省的张作相和用骑兵打败郭松龄的万福麟。


              IP属地:北京8楼2014-02-21 17:23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02-22 14:03
                回复
                  书接上文,来说东北军的第二次分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分裂并不是分裂,只是东北军的指挥体系的变化。本次分裂出去的是忠于张学良的马占山和黄显声两位将军,在东北军在关内忙着帮校长守住华北得时候,这二位在关东抗日。当然,这次分裂出去的人也有和马占山、黄显声对立的,比如皇族熙恰,张景惠。


                  IP属地:北京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1楼2014-03-01 14:50
                  回复
                    这次分裂的起因是众所周知的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九一八事变的是非对错吧里已经有很多很不错的贴子,这里不必赘述,但私以为,九一八不要单独看9月18日那一天各派的反应,要看的是从郭松龄失败后整个东北和整个中国的政治形势。


                    IP属地:北京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2楼2014-03-01 15:07
                    回复
                      郭松龄反奉失败后,首先发生变化的是奉军内部的派系关系,之前一直势头强劲的张学良嫡系收到重创,士官派空前壮大,而元老派也在慢慢扩大势力范围。围剿郭松龄的功臣都得到了嘉奖,比如元老派的后起之秀万福麟,刚从日本归国的张廷枢,而士官派的杨宇霆地位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学良的地位可以说是一度受到威胁,甚至可以说,若不是张作相等老臣力保,加上三四集团军的誓死效忠,张学良位子换人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历史的巧合就在于,张学铭并不在老帅考虑的继承人范围之内,不然老帅也不会把他送到日本做人质,而老帅宠爱的张学曽不过十二岁,张学思只有九岁,就更不可能,所以,张学良侥幸之中保住可自己和自己的部下。


                      IP属地:北京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3楼2014-03-01 15:18
                      收起回复
                        书接上文,原谅我蜗牛一样的更新,因为最近凑出能写帖子的时间实在有限。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郭松龄反奉之后的奉系对外关系,我们先来说奉系和日本的关系。郭松龄反奉初期带领部队一路势如破竹的时候,日本人就曾经找过他,希望通过帮助郭松龄取得东北长官,作为交换条件,自然是希望更多利益,日本当时的报章甚至已经把郭松龄封为新的东北王了,但郭松龄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反对张作霖的初衷就是反对日本人在东北的特权,而自己不能也不会做张作霖第二。后来的齐世英与钱公来都曾认为郭松龄不该拒绝日本人,否则他就能成功,进而,东北会是一番新天地,这二位后来的回忆录都刻意回避了这个观点,包括后来齐邦媛的巨流河也不敢说出这个观点,但钱公来纪念郭松龄的诗中一句白川拂袖非吉兆,却被小郭鬼子翻出来写在书里(郭冠英你是来黑他们的么?)


                        IP属地:北京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6楼2014-03-08 14:31
                        收起回复
                          书接上文,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国内的形势,我不得不说,郭松龄或者他的幕僚,实在太不合时宜!1925年的中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孙中山的去世,孙中山逝世后,南北双方的谈判一度中断。当时的炮党内斗丝毫不逊色于后来的二二事变或是文革,初创黄埔的校长还只是个中央候补委员,党内的胡汉民、汪精卫以及其他元老之间都有不小的分歧,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已过,虽然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极力维持国共间的合作,但党内左派本就式微,再加上有汪精卫这样的投机分子,可以说左派在炮党内已经算是孤立无援。而原本投奔孙中山的一些老军阀,比如陆荣廷,陈济棠也与炮党心生芥蒂。我们再看北方,经过冯玉祥的倒戈,直系已经没落,奉系可谓是一家独大,加上冯玉祥与直系众将不和,导致华北守将比如于学忠,张宗昌,李经济纷纷倒向奉系。


                          IP属地:北京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20楼2014-03-19 19:44
                          收起回复
                            中国革命的重心向来在南方,但统一的趋势却是从北向南,炮党其实从没放弃过北方,辛亥时,山西的阎锡山,东北的蓝天蔚都是代表,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郭松龄这位同盟会员。炮党内斗,加上奉系不断扩大引发的内部矛盾,使北方的炮党或者革命者看到了机会,如果此时能在北方爆发一场革命,一来可以打破国内奉系一家独大的局面,二来可以在炮党内斗中取得斗争的资本,因而才会有齐世英,钱公来包括李大钊的代表利用奉系内部的矛盾和郭松龄的革命理想规劝郭松龄与奉系决裂。而后续投奔奉系的一批军阀也想借此机会分一杯羹,所以李景林等人才会答应出兵,而这些人又对郭的反叛没有把握,因此才在战争一开始就持观望态度,只希望坐收渔利。


                            IP属地:北京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21楼2014-03-19 20: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