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染色体突变(OncoSENS)
前面提过基因突变和失控可能造成癌症,而且由于癌症发生需要多个基因失控,这些突变需要时间积累,所以癌症多发于中老年。对于这个衰老因素,de Grey的对策是“治疗癌症”……这句话足以让时下每个医生和生物学家心中都燃起熊熊怒火……现在是后基因组时代不假,但是我们了解的也就是基因组的全序列而已,对其功能研究还远未到达完善的地步,怎么可以轻巧地说“治疗染色体突变引起的癌症”——如果你面对埃及纸草文书连看都看不懂,何谈对其勘误?退一步说,由某些基因突变造成的特定癌症,现在的了解也不少了,但治疗手段也极其有限,De Grey这个策略会让肿瘤学家们觉得他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天真。不过细看他的策略,也还有几分道理:de Grey并没有纠缠于结肠癌与肺癌的分子机制区别,或者前列腺癌与乳腺癌对化疗的反应异同;有点巧妙地,他将目光集中在“端粒”上。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复序列,它常被比喻成鞋带末端的塑料套,细胞每次复制,染色体这鞋带都要解开再系上,由于合成DNA的酶的方向性问题,每次解系,染色体末端都会损失一点,端粒就是磨损自己,保护染色体鞋带完整的结构。当端粒被磨损到一定程度时,染色体的稳定也无法维持,细胞就有可能衰老死亡。因为一个物种内端粒长度基本上是一定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凭生物体细胞内剩余的端粒长短,可以推测他的细胞还可以分裂多少次,从而推测出他尚余几许天年。西班牙某公司凭这个概念,在今年五月开展了“看端粒,测余生”的业务:将样品和几百美元送到马德里,该公司进行检测后就可以给你一个估算的剩余寿命。他们煞有介事地将这项检测命名为“死期测试”。值得提到的是,发现端粒功能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Elizabeth Blackburn教授对此并不很热衷,她认为虽然端粒跟细胞分裂限制有关,但是和生命长度并没有直接的对应表可以查,其包含的信息要结合具体情况解读,而且端粒还可以通过疾病影响寿命,让情况更加扑朔。这是诺贝尔获得者对端粒算命法很委婉的否定背书。而且,任何只考虑基因因素而不考虑被测者当地治安情况和交通事故几率的寿命测试都是耍流氓……回到de Grey上来,端粒可以被端粒酶修补。在大多数不需要经常分裂的体细胞中,端粒酶并不活跃;但在永远不死的癌细胞中,端粒酶常常高度活跃,端粒磨损一点,端粒酶给添上一点,再磨损一点,再添上一点。这样让单个细胞具有了无限增殖能力,对机体来说,体内有一个失控的胖子细胞团不是个好消息。de Grey想要从细胞中去除端粒酶基因,那样癌细胞就不能够永远吃啊喝啊快高长大,而是分裂到一定次数就会停止,肿瘤便会被扼杀于萌芽状态。他提议的方法,是每隔十年左右给人换一批通过基因工程制造的不含端粒酶的干细胞,这样能保证肌体对干细胞的需要,却也不用担心它们失控到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