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下的世界吧 关注:7贴子:94
  • 0回复贴,共1

什么是思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黎鸣 选自《学会真思维》
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当然也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毕竟实践是在思维引领之下进行的。
但“思”是什么?“思维”是什么?“三思”又是什么?
思维包括三个内容:记忆、理解、创新。这三大块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也可表述为三种思维能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记忆力和创造力,具有或要求具有某种绝对的属性,记忆力具有或要求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创造力具有或要求具有绝对的开放性或自由性,而理解力则具有或要求具有相对性。所谓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对时间而言的可变化性,绝对性是指不变或难变性,相对性是指可变或易变性。
思维过程的“时空”应更多地倚重“理解”,而不是更多地倚重记忆和创新。不会理解的人,记忆力再好也顶不过电脑;不会理解的人,创新就只能是做梦。会理解的人,记忆力会获得奇迹般的提高;会理解的人,创新将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只有理解力才是人类相对容易通过主观努力而获得的力量。记忆力是你的天赋,理解力是你后天的经验和实践,创造力则是你的天赋结合后天努力的结晶。
从而可知,一个人学习、研究、思考的工夫,应更多地花在理解上,而不是在记忆或创新上。人们的学习经验也充分证明,越是着意记忆、创新,越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善于理解的人,才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也可能是真正善于创造的人。
要造就天才,最大最厚的基础主要还在提高人们,包括提高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民族的平均理解力的水平上。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最关键的还在看其思维理解力及其发挥的水平。有高的理解力也相应地会有高的记忆力和创造力,也即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的文明创造力。没有高的理解力,记忆力会萎缩,创造力也会死去。
回看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国人最缺乏、最没有获得开发的恰恰正是理解力,甚至直到今天,很多会写文章、会作讲演的文人,连什么是理解力都说不清楚。所以他们才会“食古不化”,到了今天,还又在主张复古的“读经运动”;所以他们才会“食洋不化”,只会玩弄时髦的洋概念,闹到整个中国学术界今天几乎全患上了“失语症”;更有“食今不化”,青少年几乎全都跟着“感觉”走,索性不要“思维”。什么叫“不化”?“不化”就是不会思维,不会理解。
什么是理解和理解力?为什么西方人的理解力会强于我们中国人?
翻开任何一本近代西方的哲学史,可以看到西方有许多杰出的哲学思想家一直都在关心人类理解力的问题。从笛卡尔开始,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狄德罗、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牛顿、康德等,他们的著作的书名也多用“理解”、“理性”、“工具”、“方法”等字样。例如,洛克的《人类理解论》,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休谟的《人类理解新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康德的理性批判,实即理解力的批判。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大家的著作,凡是他们涉及理解、理性、理智、工具、方法、逻辑、知识等名称的,主要都是在探索人类思维的理解力的问题。
再翻开中国的历史,中国连一本像样的思想史都拿不出来,更不要说有关心思维理解力问题的著作。直到今天,也没有一部以自创的形式讨论思维理解力问题的专著。
思维主要在理解,因此理解的类型主导着思维的类型。不会理解,其实就是不会思维。什么是理解?理解即是对对象(问题)进行多层次、多阶段、多方面关系的分解,不仅求知其然,而且求知其所以然。“关系”又分为必然的因果关系、可能的分类关系、应然的包含或系统关系。因此,理解也可分三大类型:思辨的(或抽象的、分析的、肯定的)理解、怀疑的(或具象的、类比的、功利的、否定的)理解、独断的(或想象的、感性的、直观的、情绪的)理解。这三种理解类型即思辨型、怀疑型、独断型。
思辨的理解要求思维者遵循逻辑规律。
怀疑的理解要求思维者具有实践主体的意志,要求思维者拥有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和行为能力。
独断的理解又分主动的独断理解和被动的独断理解两种。主动的独断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直观。这种能力的强大,往往表现出有价值的综合创造能力,通常又称灵感或悟性。但灵感、悟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不能没有思辨理解、怀疑理解的基础而单独使用。因此,主动的独断理解其实是思维的塔尖,没有塔基是不可能有用的。被动的独断理解,严格地说不能叫做思维,而只是遵循权威指令的鹦鹉学舌或奴性的机器人的行为。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只会用这种被动的独断理解方式去考虑问题的人。今天,那些“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食今不化”的人,大体上也都是这种只会进行被动独断理解的人。一个民族,如果大多数都是这种只会运用被动的独断理解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生活的人,这个民族会有什么希望呢?更又如何崛起呢?而我们中国人,直到今天,思辨型、怀疑型,这两种理解能力全都匮乏。
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缺乏理解力的历史。缺乏正确思维,所以封闭保守的政治长期存在,经济上习惯于封闭保守的小农手工,文化上缺乏新发现、缺乏新发明、新创造。
作者简介:黎鸣,哲学家,号称“思想狂徒”、“哲学乌鸦”。南昌人,1961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物理系,后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控制论与系统工程专业。长期进行逻辑学、控制论、文化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把哲学的基础从二元论转化为三元论。创立了以“三”为基础的运算规则,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逻辑学,从而完成了逻辑学的三元论和多元论转向,以及哲学的第四次转型——人学的转型。他被称为 “思想狂徒”和“哲学乌鸦”,被许多媒体誉为“新世纪中国最受关注的哲学家”。


1楼2014-04-14 16: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