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正“正能量”
2012年8《正能量》一书出版,于是2013年“正能量”一词风靡一时。
“正”字有“根红苗正”的意味,而“能量”一词又学术感、可信度十足,于是
两者合在一起变得“又红又专”,几乎黑白通吃。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热捧,各种
非主流偶尔也要应和几声。百度之后发现,现在什么都往“正能量”上面靠,不
仅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勤奋励志等好人好事,连饮料、车展甚至产后恢复都在
搭顺风车“传播正能量”......显然,我们国家在这个“道德xx”“价值xx”的
特定社会历史时期,“正能量”一词不止顺时应势,而且是久旱逢甘霖,苦战来
援军......
好人好事当然也算正能量,马云拿钱成立基金专门倡导和传播正能量当然功德无
量,值得肯定。而“搭顺风车”早已不足为奇,“利使之然”而已......但要警
惕思维、观念认识本身出现偏差。网上看了一些“正能量读后感”,发现有思维
惯性作用下出现的明显的泛道德化倾向,把西方理性、心理科学的观念和认识成
果与中式、传统的道德思维混为一谈——“正能量”并非“道德”的代用语、“
好人好事”的时髦升级版。
是的,科学认识与道德思维有相通之处,“正能量”与传统的“励志”、“好人
好事”有交集、重合。《正能量》的作者理查德·怀斯曼说:“热爱做正确之事
,热爱自己的工作,让奋斗成为一种乐趣,斩平前面的荆棘,幸福之情自会油然
而生......”很难想象一个冷漠的人、一个缺乏责任心、正义感的人是快乐的,
并且会以乐观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人,传播正能量。
......然而道德、“好人好事”并非“正能量”的全部,更不是正能量的思维方
式。如果两者是完全同值等价的,何必既要“弘扬道德”,又要“倡导正能量”
呢?只留一个就够了。
同时必须意识到,人类文明能够走到今天,靠的可不只是情绪心理调节作用或道
德的力量。知识、意志、游戏规则、实践本身等等都要发挥巨大甚至更大的作用
。什么都不能夸大,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如果一个奴隶喜欢抱怨,他就“缺乏正能量”吗?一个善于情绪调节、笑脸常在
的骗子、政客就“充满正能量”?如果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他可能是老板,也
可能是乞丐,反正你一看就相信他至少可以活90岁——却不想要任何改变,只是
安于现状,乐天知命,你也认为他“充满正能量”?...用不着什么都往正能量上
面靠,它管不了那么宽。正能量无非就是从情绪、心理角度入手,让人更好地认
识和改变自己,改善人际交往,促进个人进步,如此而已。
人的思维认识中不仅有是非好坏,有真假,还有情绪情感的好恶褒贬。我们在认
识到真实与正确的同时往往还感到满足或愉悦,而伴随虚假与错误的往往是厌恶
、沮丧或悲伤等等......所以,三十多年前,我们的播音员在说到某些字眼的时
候语气、调子也是不同于现在的。
所以《正能量》指出:不仅微笑能使人更快乐,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包括走路和
说话的方式都能够影响人们的感觉。所以,如果你想要变得快乐,那就先得感觉
美好,先得表现得欢乐......
然而,科学与道德、心理情绪调节与“好人好事”毕竟不是一回事。关键是两者
的视角、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科学是把人的心理情绪当做客体、研究对象;而在道德思维中,人本身就是价值
主体和归宿。
科学的“正能量”是追问原因、“什么”的产物,通过科学方法把它挖掘、激发
出来,从而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改变;而“道德”、“好人好事”(或曰“道德的
正能量”)的出发点是“怎么办”,思维指向结果,如果这样做更好,那就这么办
。
从思维认识角度说,此时科学首先考虑的是个体、内在关系,而道德考虑的是整
体、相互关系;前者的思维方式偏于分析,而后者是综合;从价值取向说,前者
偏向“真假”,后者直接关心“是非”、“好坏”......其实,正宗西方的正能
量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而传统中式的道德观是“集体主义”的......
总之,道德不是科学,道理与真理有别,“相通”毕竟不是“相等”。不能在传
统中式的道德思维与西方的科学思维之间划“等号”。
当然,科学比道德更为基础,因为它更接近真实......
但人脑不同于电脑,有时喜欢的就是模糊。于是,“正能量”尽管刚刚诞生、引
进不久,就被我们自然而然、轻描淡写地“道德”加工了。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的恰恰就是反正“意思差不多”、“道理是相通的”,甚至信
奉“难得糊涂”......同时人也是感性的,当“真相”与“感动”同时放在面前
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的不是真相,因为真相通常让人感动不起来。纪录片中看
见狗给虎崽喂奶,于是人们宁愿感叹“母爱的伟大”,联想“和谐”一类的字眼
,却无视一个关键的事实:其实饲养员(通过尿液)在气味上面动了手脚......
所以,观念认识经常如同地方菜,出了原产地就不再原汁原味了......
其实,现在“正能量”被当作一个时髦的褒义词,就跟当初“个人主义”、“资
本主义”被我们视为贬义,“理想主义”、“空想家柏拉图”等等被视为幼稚一
样——“道理是相通的”......
实际上好些“变味”、“不正宗”的东西已经成为我们的“常识”的一部分。
谁都需要正能量,但究竟谁“最”需要正能量呢?当然是那些处于困境、逆境的
人,那些急需改变的人,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如果从科学的“正能量
”角度说,你需要“调节心态、情绪”——掌握一种技巧即可;而从传统的“道
德”角度说就麻烦了:你需要“端正态度(认识)”,你“修为不够”,不是高
人,甚至算不上“好人”,好人好事做得不够,所以难怪你不愉快、不幸
福......你说,哪个让人简便易行,哪个更令人沮丧?
......实际上眼下我们前面两个“正能量”。实际上,这个曾经火爆一时的“正
能量”其实已经走下坡路,日渐势微了——与这种模糊混淆多少有些关系
吧......
真正的“正能量”应该是“经典”,为了让它摆脱“心灵鸡汤”式的、“流行”
的命运,当然有必要正一正这个“正能量”。
2012年8《正能量》一书出版,于是2013年“正能量”一词风靡一时。
“正”字有“根红苗正”的意味,而“能量”一词又学术感、可信度十足,于是
两者合在一起变得“又红又专”,几乎黑白通吃。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热捧,各种
非主流偶尔也要应和几声。百度之后发现,现在什么都往“正能量”上面靠,不
仅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勤奋励志等好人好事,连饮料、车展甚至产后恢复都在
搭顺风车“传播正能量”......显然,我们国家在这个“道德xx”“价值xx”的
特定社会历史时期,“正能量”一词不止顺时应势,而且是久旱逢甘霖,苦战来
援军......
好人好事当然也算正能量,马云拿钱成立基金专门倡导和传播正能量当然功德无
量,值得肯定。而“搭顺风车”早已不足为奇,“利使之然”而已......但要警
惕思维、观念认识本身出现偏差。网上看了一些“正能量读后感”,发现有思维
惯性作用下出现的明显的泛道德化倾向,把西方理性、心理科学的观念和认识成
果与中式、传统的道德思维混为一谈——“正能量”并非“道德”的代用语、“
好人好事”的时髦升级版。
是的,科学认识与道德思维有相通之处,“正能量”与传统的“励志”、“好人
好事”有交集、重合。《正能量》的作者理查德·怀斯曼说:“热爱做正确之事
,热爱自己的工作,让奋斗成为一种乐趣,斩平前面的荆棘,幸福之情自会油然
而生......”很难想象一个冷漠的人、一个缺乏责任心、正义感的人是快乐的,
并且会以乐观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人,传播正能量。
......然而道德、“好人好事”并非“正能量”的全部,更不是正能量的思维方
式。如果两者是完全同值等价的,何必既要“弘扬道德”,又要“倡导正能量”
呢?只留一个就够了。
同时必须意识到,人类文明能够走到今天,靠的可不只是情绪心理调节作用或道
德的力量。知识、意志、游戏规则、实践本身等等都要发挥巨大甚至更大的作用
。什么都不能夸大,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如果一个奴隶喜欢抱怨,他就“缺乏正能量”吗?一个善于情绪调节、笑脸常在
的骗子、政客就“充满正能量”?如果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他可能是老板,也
可能是乞丐,反正你一看就相信他至少可以活90岁——却不想要任何改变,只是
安于现状,乐天知命,你也认为他“充满正能量”?...用不着什么都往正能量上
面靠,它管不了那么宽。正能量无非就是从情绪、心理角度入手,让人更好地认
识和改变自己,改善人际交往,促进个人进步,如此而已。
人的思维认识中不仅有是非好坏,有真假,还有情绪情感的好恶褒贬。我们在认
识到真实与正确的同时往往还感到满足或愉悦,而伴随虚假与错误的往往是厌恶
、沮丧或悲伤等等......所以,三十多年前,我们的播音员在说到某些字眼的时
候语气、调子也是不同于现在的。
所以《正能量》指出:不仅微笑能使人更快乐,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包括走路和
说话的方式都能够影响人们的感觉。所以,如果你想要变得快乐,那就先得感觉
美好,先得表现得欢乐......
然而,科学与道德、心理情绪调节与“好人好事”毕竟不是一回事。关键是两者
的视角、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科学是把人的心理情绪当做客体、研究对象;而在道德思维中,人本身就是价值
主体和归宿。
科学的“正能量”是追问原因、“什么”的产物,通过科学方法把它挖掘、激发
出来,从而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改变;而“道德”、“好人好事”(或曰“道德的
正能量”)的出发点是“怎么办”,思维指向结果,如果这样做更好,那就这么办
。
从思维认识角度说,此时科学首先考虑的是个体、内在关系,而道德考虑的是整
体、相互关系;前者的思维方式偏于分析,而后者是综合;从价值取向说,前者
偏向“真假”,后者直接关心“是非”、“好坏”......其实,正宗西方的正能
量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的,而传统中式的道德观是“集体主义”的......
总之,道德不是科学,道理与真理有别,“相通”毕竟不是“相等”。不能在传
统中式的道德思维与西方的科学思维之间划“等号”。
当然,科学比道德更为基础,因为它更接近真实......
但人脑不同于电脑,有时喜欢的就是模糊。于是,“正能量”尽管刚刚诞生、引
进不久,就被我们自然而然、轻描淡写地“道德”加工了。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的恰恰就是反正“意思差不多”、“道理是相通的”,甚至信
奉“难得糊涂”......同时人也是感性的,当“真相”与“感动”同时放在面前
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的不是真相,因为真相通常让人感动不起来。纪录片中看
见狗给虎崽喂奶,于是人们宁愿感叹“母爱的伟大”,联想“和谐”一类的字眼
,却无视一个关键的事实:其实饲养员(通过尿液)在气味上面动了手脚......
所以,观念认识经常如同地方菜,出了原产地就不再原汁原味了......
其实,现在“正能量”被当作一个时髦的褒义词,就跟当初“个人主义”、“资
本主义”被我们视为贬义,“理想主义”、“空想家柏拉图”等等被视为幼稚一
样——“道理是相通的”......
实际上好些“变味”、“不正宗”的东西已经成为我们的“常识”的一部分。
谁都需要正能量,但究竟谁“最”需要正能量呢?当然是那些处于困境、逆境的
人,那些急需改变的人,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如果从科学的“正能量
”角度说,你需要“调节心态、情绪”——掌握一种技巧即可;而从传统的“道
德”角度说就麻烦了:你需要“端正态度(认识)”,你“修为不够”,不是高
人,甚至算不上“好人”,好人好事做得不够,所以难怪你不愉快、不幸
福......你说,哪个让人简便易行,哪个更令人沮丧?
......实际上眼下我们前面两个“正能量”。实际上,这个曾经火爆一时的“正
能量”其实已经走下坡路,日渐势微了——与这种模糊混淆多少有些关系
吧......
真正的“正能量”应该是“经典”,为了让它摆脱“心灵鸡汤”式的、“流行”
的命运,当然有必要正一正这个“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