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三国志》(含裴注),《三国志集解》对照部分
=====魏志部分=====
【1】
《三国志》武帝纪
☆正文: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集解》注:
①【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
◎《郡国志》:荆州南郡襄阳。
◎荆州刺史刘表治此。《水经·沔水注》“魏荆州刺史治襄阳”,盖据魏初言之。
◎沈约云: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立襄阳郡。
◎《荆州图》云: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故名。
◎《一统志》:襄阳故城,今湖北襄阳府治。
◎又互见《刘表传》注。樊城在襄阳县北,与襄阳隔水对峙。
②【九月,公到新野】
◎《郡国志》:荆州南阳郡新野。
◎王先谦曰:三国魏改属义阳郡。荆州都督治新野,见《元和志》。正始中,王昶督荆州,以为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有急不能相赴,乃表徙治新野。见《昶传》。
◎《一统志》:新野故城,今河南南阳府新野县治南。
③【琮遂降】
◎范《书·刘表传》:蒯越、韩嵩、傅巽等说琮归降。操军到襄阳,琮举州请降。〖本志《刘表传》同。◎此云公到新野,琮遂降,盖操之前军抵襄阳,琮即降矣。
④【备走夏口】
◎《左传·昭公四年》:吴伐楚,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
◎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即今夏口也。
◎《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
◎《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吴乃徙此。山左即沔水口,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庾仲雍曰:夏口一曰沔口,或曰鲁口。
◎胡三省曰:夏口以夏水得名,沔口以沔水得名,鲁口以鲁山得名,实一处也。其地在江北。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故何尚之云“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贤注亦谓“夏口戍在今鄂州”,于是相承以鄂州为夏口,而江北之夏口晦矣。
◎《一统志》:汉口在湖北汉阳府汉阳县东,汉水入江之口也。亦曰夏口、沔口、鲁口。
◎梁履绳《左通补释》引吴省钦《白华前稿·十八》云:○江夏,故汉郡。江,大江。夏,汉也。○《汉志》:武都东汉水,一名沔,至江夏入江,谓之夏水。○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今夏口也。汉水始出嶓冢为漾,南流为沔,襄阳以下为夏。○《左传·昭十三年》:沿夏欲入鄢。○鄢即今宜城。顺流曰沿,是宜城以上之汉亦曰夏。举尾以该首曰夏,犹举首以该尾曰沔也。夏口即沔口,以其经鲁山,故亦曰鲁口,今曰汉口。又江夏、南郡二郡间别有一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其受江处为夏首。《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是已夏水为荆之一沱,今江陵中夏口是其入汉处,曰堵口,今沔阳州长夏河是。其合汉又东入江处,即为夏口,今汉口是。
◎弼按:○《魏志·文聘传》:聘为江夏太守,屯沔口。○《吴志·鲁肃传》:肃子淑,为夏口督。○胡三省谓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而江北之夏口晦。诸葛亮曰:“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此数语,于当日情势最为了然,故沔北之安陆、新市、云杜、竟陵,黄武中皆入魏,与魏以汉水为界。文聘在江夏数十年,名震敌国,贼不敢侵,见《聘传》,可证。
⑤【公进军江陵】
◎《郡国志》:荆州南郡治江陵。◎《一统志》:江陵故城,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治。
⑥【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是时曹操兵威已及荆州,故刘璋始受征役。璋先后遣阴溥、张松致敬于曹公,并送叟兵三百人,即所谓“遣兵给军”也。
◎何焯曰:时曹骎骎有取蜀之势
=====魏志部分=====
【1】
《三国志》武帝纪
☆正文: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集解》注:
①【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
◎《郡国志》:荆州南郡襄阳。
◎荆州刺史刘表治此。《水经·沔水注》“魏荆州刺史治襄阳”,盖据魏初言之。
◎沈约云: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立襄阳郡。
◎《荆州图》云: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故名。
◎《一统志》:襄阳故城,今湖北襄阳府治。
◎又互见《刘表传》注。樊城在襄阳县北,与襄阳隔水对峙。
②【九月,公到新野】
◎《郡国志》:荆州南阳郡新野。
◎王先谦曰:三国魏改属义阳郡。荆州都督治新野,见《元和志》。正始中,王昶督荆州,以为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有急不能相赴,乃表徙治新野。见《昶传》。
◎《一统志》:新野故城,今河南南阳府新野县治南。
③【琮遂降】
◎范《书·刘表传》:蒯越、韩嵩、傅巽等说琮归降。操军到襄阳,琮举州请降。〖本志《刘表传》同。◎此云公到新野,琮遂降,盖操之前军抵襄阳,琮即降矣。
④【备走夏口】
◎《左传·昭公四年》:吴伐楚,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
◎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即今夏口也。
◎《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
◎《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吴乃徙此。山左即沔水口,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庾仲雍曰:夏口一曰沔口,或曰鲁口。
◎胡三省曰:夏口以夏水得名,沔口以沔水得名,鲁口以鲁山得名,实一处也。其地在江北。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故何尚之云“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贤注亦谓“夏口戍在今鄂州”,于是相承以鄂州为夏口,而江北之夏口晦矣。
◎《一统志》:汉口在湖北汉阳府汉阳县东,汉水入江之口也。亦曰夏口、沔口、鲁口。
◎梁履绳《左通补释》引吴省钦《白华前稿·十八》云:○江夏,故汉郡。江,大江。夏,汉也。○《汉志》:武都东汉水,一名沔,至江夏入江,谓之夏水。○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今夏口也。汉水始出嶓冢为漾,南流为沔,襄阳以下为夏。○《左传·昭十三年》:沿夏欲入鄢。○鄢即今宜城。顺流曰沿,是宜城以上之汉亦曰夏。举尾以该首曰夏,犹举首以该尾曰沔也。夏口即沔口,以其经鲁山,故亦曰鲁口,今曰汉口。又江夏、南郡二郡间别有一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其受江处为夏首。《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是已夏水为荆之一沱,今江陵中夏口是其入汉处,曰堵口,今沔阳州长夏河是。其合汉又东入江处,即为夏口,今汉口是。
◎弼按:○《魏志·文聘传》:聘为江夏太守,屯沔口。○《吴志·鲁肃传》:肃子淑,为夏口督。○胡三省谓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而江北之夏口晦。诸葛亮曰:“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此数语,于当日情势最为了然,故沔北之安陆、新市、云杜、竟陵,黄武中皆入魏,与魏以汉水为界。文聘在江夏数十年,名震敌国,贼不敢侵,见《聘传》,可证。
⑤【公进军江陵】
◎《郡国志》:荆州南郡治江陵。◎《一统志》:江陵故城,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治。
⑥【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是时曹操兵威已及荆州,故刘璋始受征役。璋先后遣阴溥、张松致敬于曹公,并送叟兵三百人,即所谓“遣兵给军”也。
◎何焯曰:时曹骎骎有取蜀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