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扬帆吧 关注:1,019贴子:33,361
  • 15回复贴,共1

【转】赤壁之战相关史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三国吧。。新人发帖


IP属地:山东1楼2014-10-20 19:29回复
    ★第一部分★:《三国志》(含裴注),《三国志集解》对照部分
    =====魏志部分=====
    【1】
    《三国志》武帝纪
    ☆正文:
    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三国志集解》注:
    ①【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
    ◎《郡国志》:荆州南郡襄阳。
    ◎荆州刺史刘表治此。《水经·沔水注》“魏荆州刺史治襄阳”,盖据魏初言之。
    ◎沈约云: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立襄阳郡。
    ◎《荆州图》云: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故名。
    ◎《一统志》:襄阳故城,今湖北襄阳府治。
    ◎又互见《刘表传》注。樊城在襄阳县北,与襄阳隔水对峙。
    ②【九月,公到新野】
    ◎《郡国志》:荆州南阳郡新野。
    ◎王先谦曰:三国魏改属义阳郡。荆州都督治新野,见《元和志》。正始中,王昶督荆州,以为今屯宛,去襄阳三百余里,诸军散屯,有急不能相赴,乃表徙治新野。见《昶传》。
    ◎《一统志》:新野故城,今河南南阳府新野县治南。
    ③【琮遂降】
    ◎范《书·刘表传》:蒯越、韩嵩、傅巽等说琮归降。操军到襄阳,琮举州请降。〖本志《刘表传》同。◎此云公到新野,琮遂降,盖操之前军抵襄阳,琮即降矣。
    ④【备走夏口】
    ◎《左传·昭公四年》:吴伐楚,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
    ◎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即今夏口也。
    ◎《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
    ◎《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吴乃徙此。山左即沔水口,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庾仲雍曰:夏口一曰沔口,或曰鲁口。
    ◎胡三省曰:夏口以夏水得名,沔口以沔水得名,鲁口以鲁山得名,实一处也。其地在江北。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故何尚之云“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对沔口”。贤注亦谓“夏口戍在今鄂州”,于是相承以鄂州为夏口,而江北之夏口晦矣。
    ◎《一统志》:汉口在湖北汉阳府汉阳县东,汉水入江之口也。亦曰夏口、沔口、鲁口。
    ◎梁履绳《左通补释》引吴省钦《白华前稿·十八》云:○江夏,故汉郡。江,大江。夏,汉也。○《汉志》:武都东汉水,一名沔,至江夏入江,谓之夏水。○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今夏口也。汉水始出嶓冢为漾,南流为沔,襄阳以下为夏。○《左传·昭十三年》:沿夏欲入鄢。○鄢即今宜城。顺流曰沿,是宜城以上之汉亦曰夏。举尾以该首曰夏,犹举首以该尾曰沔也。夏口即沔口,以其经鲁山,故亦曰鲁口,今曰汉口。又江夏、南郡二郡间别有一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其受江处为夏首。《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是已夏水为荆之一沱,今江陵中夏口是其入汉处,曰堵口,今沔阳州长夏河是。其合汉又东入江处,即为夏口,今汉口是。
    ◎弼按:○《魏志·文聘传》:聘为江夏太守,屯沔口。○《吴志·鲁肃传》:肃子淑,为夏口督。○胡三省谓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而江北之夏口晦。诸葛亮曰:“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此数语,于当日情势最为了然,故沔北之安陆、新市、云杜、竟陵,黄武中皆入魏,与魏以汉水为界。文聘在江夏数十年,名震敌国,贼不敢侵,见《聘传》,可证。
    ⑤【公进军江陵】
    ◎《郡国志》:荆州南郡治江陵。◎《一统志》:江陵故城,今湖北荆州府江陵县治。
    ⑥【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是时曹操兵威已及荆州,故刘璋始受征役。璋先后遣阴溥、张松致敬于曹公,并送叟兵三百人,即所谓“遣兵给军”也。
    ◎何焯曰:时曹骎骎有取蜀之势


    IP属地:山东2楼2014-10-20 19:31
    回复
      ⑦【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
      ◎《郡国志》:扬州九江郡合肥。
      ◎曹魏以合肥为重镇,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必有所争也。”
      ◎《水经·施水注》:○施水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迳合肥县。○应劭曰: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骃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
      ◎胡三省曰:肥水北注淮,而施水东南入漅湖,已自分流;惟夏月暴水涨溢,则二水合于合肥县界,故合肥以此得名。郦元之说,庶乎有征。◎《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
      ◎《一统志》:合肥故城,今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东北金斗城。
      ◎弼按:《吴志·孙权传》权围合肥在赤壁战后,当日大敌在前,顺流而下,非降则战,决无不迎敌而攻合肥之理。合肥之役,当在赤壁战胜之后,可无疑也。孙盛之说为允。
      ⑧【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
      ◎《郡国志》:荆州南郡华容,云梦泽在南。
      ◎刘昭注引:○杜预曰:枝江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有云梦城。○或曰:华容县东南亦有云梦。巴丘湖,江南之云梦也。《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水八十二经·湘水篇》云:湘水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郦注:巴丘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城跨冈岭,滨阻三江。
      ◎杜佑曰:巴陵,汉下隽县地,古巴丘也。有君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
      ◎《括地志》云:巴丘湖中有曹公州,即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舡处,在巴陵县南四十里。
      ◎谢钟英曰:○洪亮吉据《元和志》谓“吴分下隽立巴陵县”。○钟英案:《郭嘉传》“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周瑜传》“瑜卒于巴丘”,《孙权传》“建安十九年,鲁肃以万人屯巴丘”,裴注“巴丘,今巴陵”,《宗预传》“东益巴丘之戍”,《朱绩传》“自巴丘上迄西陵”,《孙晧传》“右丞相彧上镇巴丘”,据《国志》及裴注,吴未尝改巴丘为巴陵县也。《舆地广记》“太康元年,以吴巴丘邸阁置巴陵县”,是巴陵晋县。洪氏从《元和志》谓“吴所置”,非也。
      ◎《一统志》:巴丘故城,今湖南岳州府巴陵县治。
      ⑨【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喜)至,乃走】
      ◎见《蒋济传》。此事《通鉴》编于建安十四年。
      ◎《考异》曰:《刘馥传》云“攻围百余日”,《孙权传》云“逾月不能下”,由此言之,权退必在十四年,明矣
      (10) 【公至赤壁】
      ◎赤壁所在,聚讼纷如。今据《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志》、李贤注、胡三省注、《方舆纪要》所载,以辨俗说之惑。
      ◎《水经·江水注》云: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处所也。〖◎郑苏年云:左迳者,江北也。右迳者,南岸也。〗
      ◎《通典》云:○《括地志》:今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曹公自江陵征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迎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十艘,因风纵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瑜等复败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而《汉阳郡图经》云:赤壁一名乌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川县西八十里,跨南北。○此大误也。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军败方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川西殊为乖角。今据《括地志》为是。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汉阳图经》及流俗悉皆讹谬,所以备录《国志》,以为证。○据《元和志》云: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又云:赤壁草市在川县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今据《三国志》,则赤壁不在川也,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与川殊为乖谬。盖川居人见崖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
      ◎李贤注云: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
      ◎胡三省注云:〖◎弼按:胡注所引,与上文同者不录。〗○《武昌志》:赤壁山在今嘉鱼县,对江北之乌林。黄州赤壁非是。○《方舆纪要》云:赤壁山在嘉鱼县西七十里。○《元和志》谓“山在蒲圻县西”者,时未置嘉鱼也。〖◎弼按:五代南唐始置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今江、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
      ◎又按胡珪云:○子瞻谪齐安时所游,乃黄州城外赤鼻矶,当时误以为周郎赤壁耳。○东坡自书《赤壁赋》后云: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今复州;一在齐安郡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按《三国志》,备与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非竟陵之东与齐八十三安步下矣。○宋李壁诗:赤壁危矶几度过,沙洲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可知东坡当日作赋时之误矣。
      ◎又按尹民昭云:○周瑜言于孙权曰: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为将军破之。○夏口居黄州上流二百里,若赤壁在黄州,岂得言“进夏口”耶?操既败走华容,北归之路,黄州直通汝、颍,最为径捷,安得复经华容也?则赤壁非黄州明矣。〖上二说见《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杨惺吾师云:○有谓赤壁即乌林者。○《御览》〖一百六十九〗引《荆州记》:临漳山南峰谓之乌林,亦谓之赤壁。○此以赤壁在江北。又有谓赤壁在汉川县西八十里者,李吉甫已驳之。《御览》〖七百七十一〗引《英雄记》,谓曹操北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簰,使部曲乘之,从汉水下,出大江浦口。此亦以赤壁在江北。然《周瑜传》言“遇曹公于赤壁,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则赤壁在江南审矣。且张昭明言“操得刘表水军,蒙冲斗舰以千数”,何谓无船。然今嘉鱼下有簰洲,当亦因此得名。○《文选》注〖三十〗引盛宏之《荆州记》:蒲圻县治沿江百里南岸有赤壁。○此《元和志》“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所本,在江南岸,与操败引次江北似合。然此山自名蒲矶山,故《一统志》驳之。惟《水经注》“在百人山南,谓即黄盖诈魏武处”,而其上又云“黄盖败魏武于乌林”,相去几二百里,遂疑其自相矛盾。余以为此不必疑也。盖操以水陆军沿江而下,声言八十万。据《周瑜传》注,实有二十三、四万。以二十三、四万之众,夫岂一、二山林所能容。且《水经注》言赤壁之下有大军山、小军山,又其下有黄军浦,《水经注》亦言是黄盖屯军所。夫吴以三万人拒操,其屯兵已及百里,盖赤壁为操前锋所及,乌林为操后军所止。吴军以蒙冲鬭舰数十艘,从南岸引次俱前,同时发火。〖观此,则知自赤壁至乌林,同时发火。〗是《水经注》所据,于当时军势至合,其他方志附会之辞,正不必一一辨论也。〖杨说见《晦明轩稿》。〗
      ◎《一统志》:赤壁山在嘉鱼县东北江滨,与江夏县接界,上去乌林且二百里。自《元和志》以赤壁与乌林相对,遂以为在嘉鱼县西南,盖误以古蒲矶山为赤壁矣。


      IP属地:山东3楼2014-10-20 19:31
      回复
        (11)【与备战,不利】
        ◎姚范曰:此不言吴人,使周瑜何也?
        ◎姜宸英曰:赤壁大败,《魏书》讳之。◎弼按:赤壁之役,详见刘先主、诸葛亮、孙权、周瑜诸传,所谓互文见义,陈《志》所以称简要也。若云“为魏讳”,似失之。
        (12)【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御览》卷十五引《英雄记》云: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江表传》云:周瑜破魏军,曹公复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13)【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先主传》:先主南征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皆降。
        ◎胡三省曰:荆江之南岸,则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地也。
        ◎《晋书·地理志》: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及败于赤壁,南郡以南属吴,吴后遂与蜀分荆州,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为吴。南阳、襄阳、南乡三郡为魏。而荆州之名,南北双立。蜀分南郡立宜都郡,刘备没后,宜都、武陵、零陵、南郡四郡之地悉复属吴。
        ◎弼按:赤壁战后,南郡以南,刘备据有四郡。《晋志》谓“南郡以南属吴”,其误一。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使吕蒙袭取荆州,是时刘备尚存,荆南已失,《晋志》言“备没后,四郡属吴”,其误二。盖备之有荆州江南四郡,乃征讨所得,非尽由孙权所假。建安二十年,吴、蜀连和,分疆画界。逮吕蒙生衅,盟好不终,事实昭然。《晋志》为官书,故错违如此。
        ☆裴注:
        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
        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
        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三国志集解》对照:
        ①【《山阳公载记》】
        ◎章宗源曰:○《史通·杂述篇》:若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此之谓偏记者也。《魏志·袁绍传》注引审配事,《蜀志·马超传》注超呼备字事。裴松之谓袁暐、乐资等记载,秽杂虚谬。○愚按:《后汉书·灵纪》注载西园八校尉,《献纪》注郭汜攻李傕事,可与刘艾《灵献纪》互证。又“侍中台崇”作“壶崇”,《冯异传》注“闟顿王”作“碓王”,《董卓传》注“段珪”作“殷珪”,可考范《史》之异。◎姚振宗曰:载记之目,班氏始以系平林、新市、公孙述、隗嚣之流,即后世霸史、伪史之类。山阳公乃亦被以此名,所未喻也。
        ◎袁宏《后汉纪·序》称《山阳公记》
        ②【公船舰为备所烧】
        此关羽所谓“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魏”者是也。吴人专有其功可乎?
        ③【引军从华容道步归】
        ◎胡三省曰:华容县属南郡,从此道可至华容县也。
        ◎杜佑曰:古华容在竟陵郡监利县。
        ◎《一统志》:华容故城,今湖北荆州府监利县西北。


        IP属地:山东4楼2014-10-20 19:32
        回复
          【2】
          《三国志》曹仁传
          ☆正文: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三国志集解》注解:
          ◎《吴志·孙权传》:建安十三年,曹公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十四年,周瑜、曹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
          ◎《周瑜传》: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周瑜、程普与仁相对,渡屯北岸。仁由是遂退。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
          ◎合此二传观之,为仁失江陵之证,本传讳言之
          ◎姜宸英曰:此有饰词,仁岂公瑾之敌?
          【3】
          《三国志》贾诩传:
          ☆正文: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
          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裴注》:
          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世咸谓刘计为是,即愈见贾言之非也。
          【4】
          《三国志》程昱传
          ☆正文: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5】
          《三国志》徐晃传
          ☆正文:
          (晃)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
          【6】
          《三国志》李通传:
          ☆正文: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7】
          《三国志》满宠传
          ☆正文:
          建安十三年,(满宠)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孙权数扰东陲,复召宠还为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
          ☆《三国志集解》对照:
          ◎《宋书·百官志》:奋威将军,前汉世任千秋为之
          ◎《郡国志》:荆州南郡当阳。
          ◎《一统志》:当阳故城,今湖北荆门州当阳县东一百四十里
          【8】
          《三国志》乐进传
          ☆正文:
          太祖征管承,军淳于,遣进与李典击之。承破走,逃入海岛,海滨平,荆州未服,遣屯阳翟。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后从征孙权,假进节。
          ☆《三国志集解》注解:
          《蜀志·先主传》: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
          【9】
          《三国志》文聘传:
          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10】
          《三国志》张辽传
          (辽)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封都亭侯。……时荆州未定,复遣辽屯长社。
          【11】
          《三国志》赵俨传
          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


          IP属地:山东5楼2014-10-20 19:32
          回复
            ☆裴注:
            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 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臣)〔吴巨〕,(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三国志集解》:
            ①【苍梧太守吴臣】
            ◎《郡国志》:交州苍梧郡治广信。
            ◎《一统志》:今广西梧州府苍梧县治。
            ◎官本《考证》曰:吴臣,疑作“吴巨”,下同。
            ◎弼按:《吴志·士燮传》、《步骘传》、《薛综传》均作“吴巨”,《通鉴》同。
            ②【备大喜,进住鄂县】
            ◎《郡国志》:荆州江夏郡鄂。
            ◎《水经·江水注》:○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元年,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县。鄂县徙治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为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至黄龙元年,权迁都建业,以陆逊辅太子镇武昌。孙晧亦都之,晧还东,令滕牧守之。晋惠帝永平中,始置江州,傅综为刺史,治此城。后太尉庾亮之所镇也。
            ◎《一统志》:今湖北武昌府武昌县治
            ☆裴注: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讬於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 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三国志集解》:
            ①【进住鄂县之樊口】
            ◎胡三省曰:○住,止军也。○《水经注》:江水过鄂县北而东流,右得樊口,樊山下樊溪水所注也。○陆游曰:黄州与樊口正相对。○《郡国志》:鄂县属江夏郡。○孙策破黄祖于此,改曰武昌,今寿昌军是也。《通鉴》以为孙权所改。
            ◎苏轼诗“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即此。
            ◎《方舆纪要》:樊山在武昌县西三里,下有樊口。
            ◎《一统志》:樊口在武昌县西北五里
            ②【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
            ◎《方舆纪要》卷七十六:阳逻镇在黄州府西一百二十里,与江夏分界,相传三国时先主约孙权拒操,旦夕使人于此逻吴兵之至,因名
            ③【深愧异瑜】
            ◎《通鉴》作“备深愧喜”。
            ◎胡注:愧者,自愧。呼肃之非喜者,喜瑜之整也
            ☆网友补充:由孙盛所说可知,他对处于必亡之地的刘备仍怀后计一事表示怀疑,因而认为此部分,当是吴人专美之词。并无彻底否定江表传之意。此外,由武帝纪中孙盛所评,与山阳公记对比,当以吴志为是。


            IP属地:山东7楼2014-10-20 19:34
            回复
              【3】
              《三国志》周瑜传
              ☆正文:
              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三国志集解》
              ①【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
              ◎《孙权传》注引《江表传》云:曹公与权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
              ②【蒙冲斗舰】
              ◎胡三省曰:○《释名》云,船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地船。○杜佑云: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于速疾乘人之所不及,非战船也。斗舰,船上设女墙,可高三尺,墙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帜幡、金鼓,此战船也
              ③【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鲁肃传》:权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肃请无用众人之议。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
              ④【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和谐>贼也。】
              ◎李安溪曰:二语卓然,所谓“名其为贼,敌乃可服”。
              ◎或曰:破的之语,使顾名义者亦可释然无疑
              ⑤【保为将军破之】
              ◎李安溪曰:可谓算无遗策,与诸葛公见孙将军语大同小异。所谓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弼按: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横江、当利而后战无不胜,而又洞悉敌情,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
              ⑥【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通鉴》作“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
              ⑦【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洪迈《容斋随笔》卷五云: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周瑜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
              ⑧【与仁相对,各隔大jiāng】
              ◎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七十八:大jiāng在荆州府西南七里,自四川夔州府巫山县liú入府界,经巴东、归州、夷陵、宜都、枝jiāng县境,东南经府城城南七里,又东经公《和谐》安、石首而入岳州府界
              ⑨【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杭世骏曰:○《荆州先贤传》云:周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弼按:此事互见《庞统传》注。〗○《古今刀剑录》云: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荡寇将军”字,八分书。
              ◎弼按:周瑜未为荡寇将军,《刀剑录》误


              IP属地:山东12楼2014-10-20 19:37
              回复
                【3】《读通鉴论》
                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故韩信以能多将自诧,而谓汉高之不己若也,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无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重以戴先主之德,怀刘琦之恩,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也。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知此,而兵之所己,与敌之足畏与否也,皆可预料而定也。
                最后补充:原来的脚本作者似乎为了维护整体的完整性,故而将南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动向部分涉猎,红缨亦沿袭原作者的思路,本着尽量全面的原则做整理。
                【完】


                IP属地:山东17楼2014-10-20 19:39
                回复
                  话说本楼主果然在单机。。


                  IP属地:山东18楼2014-10-20 19:39
                  回复
                    棒棒哒新人这里阿小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10-20 19: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