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宿松说宿松周瑜墓的最早文献记载,出自北宋徐铉在
太平兴国(976——984)年间所作的《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其中写道:公瑾葬于舒之宿松,今裔孙奉祀者百余家。
此后,北宋马令于
崇宁四年(1105)撰写的《南唐书▪周本传》有如是记载:周本,舒州宿松人,汉南郡太守瑜之后。祠庙陇亩皆在,子孙守故土者,犹数十户。
南宋陆游
(1125——1210)所撰《南唐书▪周本传》记载类似: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
【分析】“宿松说”的
优势在于相关文献记载明确说到周瑜葬于宿松,且在最早文献产生时尚有被认为是周瑜后裔的人在世作为旁证。
劣势有四:其一,“苏州说”先于其200年已经出现。其二,周瑜到周本相距约650年,两者之间的世系无史可稽、无从查证,因而无法完全确定周本就是周瑜的后裔,进而判断其所守墓葬之真实性。其三,在宿松当地被认为是周瑜墓的遗迹今已因没入水库而被毁,同样无法进行考古证实。其四,此说与《三国志》相关记载不仅不符,甚至存在矛盾。据《三国志》“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周瑜灵柩从巴丘一路沿江而下,在芜湖遇到孙权迎接(宿松位于芜湖上游,此时早已经过),之后继续向东到达吴县。按《三国志》记载的情况,周瑜的灵柩怎会在已经送抵吴县之后又逆流而上被葬在既非周瑜故土又非当时孙氏治所所在的宿松呢?
关于第四点劣势,有
两种反对观点。其一是说周瑜有葬在宿松的可能性,因为周瑜曾在此(指当地桑落洲)驻扎练兵。笔者认为这一理由与其他因曾是周瑜驻地而演化成葬地的说法并无二致。其二是根据唐代徐坚(659——729)所撰类书《初学记》中注引北魏郦道元(约470—527)所著《水经注》之逸文“江水对雷水之北侧,有周瑜庙”(雷水在宿松),进而与陆游《南唐书》中记载的“即墓为祠”相联系,认为周本家族所供奉的祠庙即《水经注》中所说的周瑜庙,又因为是“即墓为祠”,所以认为《水经注》中的那座周瑜庙是与周瑜墓在一起的,即断定其为墓庙。如此一来,“宿松说”便因为《初学记》中这条《水经注》逸文的关系,成了最早有文献记载的说法。对此,笔者有
两点质疑:第一,《水经注》逸文中的周瑜庙是否就是周本家族供奉的墓旁的祠庙,缺乏明证,不能作为周瑜墓最早的文献记载;第二,《水经注》逸文对于周瑜庙是否与周瑜墓在一处没有交代,不能说明其为墓庙。虽然古代有“墓庙一体”的说法,但查阅文献,会发现江西峡江县、安徽肥西县、湖北赤壁市、江苏南京市、江苏苏州市等地的方志里都有关于周瑜祠或庙的记载,难道这都与墓葬一体吗?显然,在没有墓葬明确记载的情况下,凭借“墓庙一体”而认定一座庙为墓庙是不足信的。
然而,对于周瑜葬于宿松、即墓为祠、周本家族是周瑜后裔并为之供奉守墓等等这些与《三国志》存在矛盾但又言之凿凿的后世记载,该作何解释呢?笔者没有较好的观点,这里只说说
个人猜想:周瑜初葬于宿松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宿松周瑜墓为真,也应该是被其后世子孙在家族迁移时从原葬地迁到宿松的。至于周瑜两子是否有后、后代为谁、可曾迁移,则又是无史可稽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