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拜年吧 关注:4贴子:78
  • 13回复贴,共1

拜年的变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11-17 07:27回复
    传说,远古时期,怪物“年”每逢腊月三十的晚上,便张着血盆大口挨家挨户地吃人,“年”最怕红色和火,人们为了对付这个怪兽,便贴红纸、燃爆竹,并且把门关上,躲在家里。
    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没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世代相传了。


    2楼2014-11-17 07:28
    回复
      明代:“飞帖”表情意
      明代,过年互赠拜年帖已经蔚然成风,成为重要的拜年方式,这个时期各家会在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用来盛放飞帖。
      明朝,朝官之间不管是不是认识,见门就投,每到春节,一些人家的红纸袋里被祝贺谒刺塞得满满的。因为别人投递,所以一些人随波逐流,其中难免有虚情假意的。
      一些大户人家还专门设下“门簿”,用来登记客人的往来和帖子。“门簿”的首页还有四个虚拟的“亲到者”:一个是寿百龄老太爷,住在百岁坊巷;一个是富有余老爷,住在元宝街;一个是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个是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通过虚拟的人物,以图吉利,来年交好运。


      4楼2014-11-17 07:29
      回复
        清末:守岁接神后 晚辈再拜年
        据记载,清末民初,晚辈在正月初一给家里的长辈叩头拜年的习俗,已经比较成熟。这是体现家族人伦纲常的最重要时刻,拜年以前,先要守岁和接神。
        年轻人守岁是为年事已高的父母长辈增福延寿,守岁一环断不可少。守岁到子时,即可接神。这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点燃香烛,宣告接神仪式开始。
        接完神后,长辈们端端正正坐在堂上,接受晚辈们的拜年,都必须要磕头三次。然后,由长辈们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饺子里放一个小铜钱,吃到铜钱者在新的一年里会“诸事顺利”。吃罢,整个拜年程序才算结束。


        5楼2014-11-17 07:29
        回复
          上世纪八十年代:排队打电话拜年
          公用电话已出现在各地的街头巷尾,但由于数量有限,加上人们拜年就集中在那一两天时间。于是,我们能看见公用电话亭前或是电话营业厅里排队等候打电话的人们。到上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和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都装上了电话,但那时的初装费为5000元。家中没装电话的人,只能到单位或装了电话的邻居家中打电话给亲友拜年。 


          6楼2014-11-17 07:30
          回复
            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寻呼机拜年
            随着电话初装费的逐步降低与一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电话真正进入了普通百姓人家。因此,电话承载起远隔千里、万里的亲朋好友间的新年问候与祝福。
            1992年到1993年时,BP机的蜂鸣声曾此起彼伏地响彻街头。那时一台MOTO的中文大屏幕寻呼机市值2000多元。126寻呼台在那几年过年时的火爆劲儿,把那些接线员累得抓了狂。
            此外,邮政的有奖明信片开始盛行,不少人选择寄明信片、贺年卡给亲朋好友拜年,年后的开奖兑奖成为年味的一种延续。


            7楼2014-11-17 07:30
            回复
              二十一世纪:短信拜年发到手软
              手机短信开始流行,发短信拜年成了一种时尚。从大年三十到年初一,短信收件箱几度发爆,难怪手机收件箱越做越大。面对没完没了的现成的祝福短信,伴随着群发、转发功能,虽然发到手软,却全无了拜年的诚意和温暖。


              8楼2014-11-17 07:31
              回复
                一〇年代:网络拜年最IN
                目前,春节发电子贺卡拜年已渐渐取代邮寄贺年卡,而网络视频拜年也弥补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遗憾,成为“e时代”最IN的拜年方式!据统计,中国的网民已达1.3亿,即约10%的中国人上网,基于网络的拜年形式也层出不穷,不断翻新。


                9楼2014-11-17 07:31
                回复
                  最新潮:微博微信 免费快捷图文音并存
                  作为社交工具,微博和微信让人与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手段更加多元。更多年轻人拜年愿意宅在家中,发一条微博或是微信朋友圈,除了文字,还可以附上图片增加即视感,亦或是亲自录上一段语音祝福。通过网络这个虚拟平台,轻松表达自己、联络感情。
                  年轻人青睐社交工具拜年的主因是“微时代”的互动性。朋友聚会时,几人合照发上网,即时将生活共享。浏览别人的微博或朋友圈,点个赞,留个言,回一 个应景的表情,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融进他人的新年情景中,同时这些亲密的互动不会增加经济支出。对比电话短信,价格越来越低廉的流量套餐是微博微信拜年方式 兴起的强大支撑。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原文网址: 中国人拜年方式变迁:“微时代”亮眼 传统历久弥新 - 国内资讯 - 爱满鹏城信息港-深圳人的公益门户网站-爱满鹏城红十字会 http://www.ampc.org.cn/2014/guonei_0201/45131_2.html#ixzz3JHGibNPb


                  10楼2014-11-17 07:34
                  回复


                    11楼2014-11-17 07:34
                    回复
                      最文艺:写信拜年 回归传统创意十足
                      相较新潮的“微”拜年,一些人则选择回归到以前的写信拜年方式,将满满的祝福和对来年的期许写在信纸上,墨香与纸质的文艺感让收信人惊喜万分,也倍加珍惜这份情谊。
                      远在英国的留学生菲林说:“以前不回国过年,朋友们都是网络祝福或是视频拜年,今年收到一封传统的信件,虽然字句不多,但拆信看信的过程很过瘾!真的很惊喜,会好好保存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原文网址: 中国人拜年方式变迁:“微时代”亮眼 传统历久弥新 - 国内资讯 - 爱满鹏城信息港-深圳人的公益门户网站-爱满鹏城红十字会 http://www.ampc.org.cn/2014/guonei_0201/45131_2.html#ixzz3JHHC75q9


                      12楼2014-11-17 07:36
                      回复
                        拜年作为曾经非常庄重的一项传统春节活动,到现在的形式随意多元,多了些新时代的印记。从脚步丈量到指尖飞舞,从笔墨纸香到现代通讯,留不住的是外形的承载,留住的是那份饱满的人情味。


                        13楼2014-11-17 07:36
                        回复


                          14楼2014-11-17 07:39
                          回复


                            15楼2014-11-17 0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