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0,794贴子:351,529

心之游记——唐三藏的取经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修改了一下,又见有同心提起,所以发出来给大家参详


IP属地:广东1楼2014-12-19 14:27回复

    吴承恩(1501年—1582年)生活在明代中叶,他的名著《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也不能不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例如,“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长年不理朝政,痴迷服食丹药,所以在《西游记》中许多妖魔鬼怪都以道士的形像出现。当时,心学大行于世,明史有这样的记载:“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因此,《西游记》也深受心学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其核心思想也是心学。在《西游记》中,主角孙悟空就是一只“心猿”,他活跃而蔑视一切权威,人们修心,不能让心活跃过度,这在《西游记》中以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加以暗喻。
    现在,我要讲一个追求内心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名法号玄奘的僧人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要到天竺(今印度)取经。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
    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在玄奘的理想中,他应该受到皇帝的接见并为自己送行,甚至被封为“御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的内心深处激荡,只是他自己没有注意到。
    玄奘只是带着简单的行李一个人上路,对他来说,漫漫长路、攀山越岭、风餐露宿、未知的险阻等外在的困难都不是问题,他只希望保持坚定的意志以战胜畏缩、懈怠、贪恋的心魔。魔由心生,亦由心灭,他的心中不知不觉间产生了一个斗战心魔之神,它不等于心,所以其形像不是人而只是最接近人的动物形像——猴子,即“心猿”。在心猿之后,玄装的心又出现了白龙马(意马)、猪八戒(人欲)、沙僧(践行)三个形象,以后都会说到。
    心猿从哪里来呢?这样从世界的起源说起,呵呵,够遥远的。话说盘古开天辟地,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这是北宋理学家邵雍(康节)在其代表作《皇极经世书》讲的“宇宙历法”,吴承恩把这个历法设定为《西游记》的世界观。继而,因为乾坤、阴阳的作用,产生了万物。当然,玄奘是佛门中人,幻想的的世界不能只用中土的世界观,因而又把世界分为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这是佛教传说的世界四大部州。在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叫花果山,山上有一块大石,三丈六尺五寸高,周长二丈四尺。三丈六尺五寸高是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周长二丈四尺是按二十四节气,可见,作为一个中国人,即使入了佛门,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印在玄装心中。其实,佛教传入中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后来中国的佛教已经与印度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注意!心猿出生的国家名为“傲来”,这正是说:作为人的骄傲是来自本心。换言之,失去本心,人就是去作为人的骄傲了!

    玄奘心中的心猿就是从这块大石中爆出来。爆出心猿之前,这块石头吸收了日月精华。“日月”为“易”,是生化万物的力量。北宋大儒程颢(明道)强调理是“生生”之理,“生生”即天地化生万物的力量。他说:“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生生之理就是石头能爆出心猿的原因。
    心猿初出,双目中两道金光就惊动了玉皇大帝。这是个暗喻,是说追求本心、倡导人的价值、蔑视外在权威的心学的出现,必然对封建权威作出挑战。心猿作为猿,他始终“生野”,它本质中的“圣”并未萌发,还有待名师的启发。心猿外表是猴子,当然也是与猴子为伍。心猿因为天生敢于挑战权威,所以在众猴中,只有他在敢于去探索山水的源头,象征人类中出类拔萃、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家。寻得水帘洞后,心猿就成了猴子大王。水帘洞里有这样一副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自己的心,人类才可以寻得福地与洞天。
    心猿当上王之后没有被享乐所迷惑,他热爱思考,不追逐外物。“死亡”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心猿也被这个问题所困惑,于是,他毅然离开王位去寻找能帮他解决问题的智者(神仙)。心猿远涉重洋,才找到了一个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名字很说明问题,“灵台方寸”、“ 斜月三星”指的都是“心”,这就是说,“良知不假外求”,生命、宇宙的奥秘就在于心。“心学”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
    后来,天庭也查不出心猿的师承,这是因为心猿以自己的心为师。
    心猿找到的神仙叫菩提祖师,菩提即觉悟的意识,菩提祖师与其所在的地方暗指觉悟自己的心。菩提祖师通过提问,帮心猿起名为孙悟空,同时也是帮助心猿先认识自己。菩提祖师是个糅合儒、释、道三家的人物,“孙悟空”这个名字也集合三家的精髓。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为了让佛教快速融入中国,翻译经文的高僧就以道家的概念解释佛经,又提倡佛道一家。在明代,更有“三教合一”的说法,当然,三教的地位不是等同的,佛、道两家都是在儒家之下,即是说在儒家正统下才能有合一可言。菩提祖师又解释说,“孙”这个姓“正合婴儿之本论”,佛家求领悟“空”,道家求领悟“无”,两家相通,所以叫“悟空”。
    心猿以自己的心为师也是菩提祖师事先知道心猿会闯祸,还要教心猿法术的原因。当然,菩提祖师也知道心猿经过事上磨练会修成正果。


    IP属地:广东2楼2014-12-19 14:28
    回复

      心猿得了名字之后,高兴得手舞足蹈,不过他有灵性,因而不忘对菩提祖师作礼启谢。菩提祖师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礼节。所谓洒扫应对、进退周旋,即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出入招呼的礼仪,这是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宋代大儒朱熹(紫阳)说过:“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在儒家看来,洒扫应对并不是小事,因为“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
      在玄奘的内心世界中,让心猿首先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礼节是很合理的。因为心猿虽然吸收了日月精华,集天地之灵秀,但他的身体始终是猴子,其本心还未显发,容易让身体之欲、外界坏境蒙蔽。这正如三岁以前的小朋友,虽然说赤子之心是善的、纯的,但是这个心、自我还未能显发,小朋友的行动大都还是受身体需求、外界环境控制,所以需要引导、教育,不然,到三岁以后,性格就定型了,所谓三岁定八十。八岁以前的小朋友,性格已经初步定型,不过还是比较生野,容易学坏,因而需要教他以礼数。
      之后每一日,孙悟空还会与师兄们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这也是儒家少年儿童教育的内容。如是者过了七年,孙悟空希望学习一些更高级的课程。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列出包涵三教九流的多种课程,只是孙悟空记挂着长生之法,一概不想学。见孙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菩提祖师“怒”了,他打了孙悟空的头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并把中门关上。孙悟空的师兄们见师父不讲学走了,也埋怨孙悟空,这里包食宿、免费教学,怎么还诸多要求。只有孙悟空暗喜,知道祖师打他三下是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并把中门关上,是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这样学习了三年后,未卜先知的菩提祖师又对孙悟空作了一些警告,他告诉孙悟空:徒弟五百年之后会被天雷打,那时候需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再五百年后,会被阴火烧;再五百年,会被贔风吹。雷劫、火劫、风劫,是佛、道两家所谓的“三劫”,在这里暗示各种磨难对人心的历练。菩提祖师认为要通过见性明心去通过这些历练,不能通过的话,所谓多年修行都只是虚幻。所谓见性明心,即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发现自己的真心。
      之后,孙悟空又学了“七十二变”。这暗示了君子不器的道理,就是说明白了基本的道理,作用不会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通于各种变化。后来,菩提祖师又教孙悟空“筋斗云”,还为我们解释了“爬云”与真正的腾云驾雾的区别,让人想到宇宙速度的级数区别。孙悟空认为筋斗云很难,菩提祖师说了一句传诵千古的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出自《西游记》,更不知道这句话是通俗的心学宗旨。
      见孙悟空本事学得差不多了,菩提祖师就让他从那里来就到那里去,并警告孙悟空以后不要向别人提起菩提祖师。如果有人问起孙悟空其本事在哪里学来,他大概可以如程颢所说,“自家体贴出来”。
      在玄奘的潜意识中,心猿既然学成归来,应该试试本事,这样才能对他日后对付取经路上的心魔更有信心。于是,孙悟空遇到了他第一个对手:混世魔王。混世魔王比喻人性中吃喝玩乐之心,这无疑是修心养性的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解决了混世魔王后,孙悟空需要更一步成长,强大起来。某个晚上,取经人在山中打坐,潜意识中的世界又热闹起来。
      作为大王,孙悟空很称职,他想到一个势力强大了必然会和其它势力发生冲突,甚至还更进一步想到会引起战争。现在花果山猴子集团像一个国家了,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于是使神通从傲来国弄来兵器让猴子们操练。
      人类值得骄傲是人心,因为人心包含着天理,它使人类有别于其它生灵。兵器象征人类的各种本能,它们都是由心操控。
      孙悟空应该用什么武器呢?有猴子建议他去东海龙宫向龙王要。孙悟空在东海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在心学看来,人的天性是善的、人天生就有成为圣人的潜能,所以说“满大街都是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孙悟空这句话用的是心学弟子的口吻。
      龙王让他拿大禹治水时,定江海深浅的一个定子,它寓意人对大自然的改造,孙悟空用它作为武器合乎全书对人的能动性的赞扬。孙悟空把定海神铁变细几圈,见上面写着一行字:如意金箍棒 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意由心而来,是心的声音,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阳明)认为“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么,如意即是希望意是善意。作为大禹治水的定子,金箍棒代表了人类的劳动对大自然的改造。
      如意金箍棒为什么是一万三千五百斤而不是其它重量呢?这是因为:一,上一章提到孙悟空三个五百年即一千五百年要经过三次劫难,通过些劫难才能如意;二,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之极,它与居正中的“五”合起来象征帝王的权威,在心学看来,自己的本心才是最高的权威。因此,如意金箍棒的重量是九乘以一千五百,即一万三千五百。补充一下,孙悟空两大神通,七十二变、筋斗云(能行十万八千里)的关系数字七十二、十万八千都是九的倍数。棒,也被称作“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是人类最早的兵器及生产工具。一般兵器象征人类的各种本能,如意金箍棒即象征能够一以贯之的根本道理。
      大闹海界之后,孙悟空在醉酒状态下被拉到冥界,喝醉酒容易出事啊。孙悟空在冥界判官的一本生死簿中的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可见“一三五”这个数字已经是玄装心中的一个重要数字。孙悟空看到生死簿上讲自己寿终了,于是把自己的名字一笔勾销。
      东海龙王、冥界的秦广王(十殿阎罗之一)向玉皇大帝告状,希望擒拿孙悟空治罪。对于孙悟空的来历即本事来源,玉帝不解,太白金星出来解释,他讲到:“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所谓九窍,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人及高级点的动物都有九窍。有九窍的动物,从进化角度来说,它们是进化的高级阶段了,因而有更进一步的可能。九窍在玄奘的幻想中,代表着人欲,所以象征人欲的形象猪八戒用的武器就是“九齿钉耙”。
      修仙,其实是不沉沦于动物性,向神性靠拢,用理学的话说,是存天理。修仙在西方哲学中有这样的解释:人走在绳索上,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超人,不是走过去成为超人,就是倒回去成为动物。
      玉帝听了太白金星的话,决定招安孙悟空。


      IP属地:广东3楼2014-12-19 14:29
      回复
        十四
        禅院院长学习他的前辈夜郎国国王,向冻土来的客人展示了自己的收藏,其中包括羊脂玉的盘、法蓝镶金的茶钟、穿纱刺绣、库房里的几百家袈裟等。出于礼貌,玄奘嘴上都说好,说自己孤身一人在外,难得见这么多好东西。实际上,他心理不屑,不屑于这些物品,更不屑于院长的夜郎自大。不过,人的潜意识与显意识往往是对立的。在梦中,玄奘潜意识的虚荣便活跃了。
        这个梦在孙悟空撞钟那个梦之后。玄奘梦见孙悟空让自己拿出观音所赐的金光闪烁的袈裟,顿时让院长眼中垂泪,还动了奸心。为什么要孙悟空让自己拿,而不是玄奘自己拿呢?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虚荣心在梦中是有伪装的,是玄奘的虚荣心要拿那讲想象中的袈裟出来,不过又不好意思,所以让孙悟空代劳了。院长向玄奘借袈裟回去看一晚,说第二天奉还。玄奘的虚荣心满足了,不过还是装模作样地怪孙悟空卖弄。
        这个梦还没有完,这是因为,魔由心生,玄奘这个虚荣心产生了西行的第一个心魔。回到房间,院长哭了。他心爱的两个徒孙问缘故。院长说自己禅院里的几百件袈裟都不及这个东土和尚的这一件,希望每天都可以穿着它。有个叫广智的徒孙听了,就让院长一不做二不休,杀了玄奘。第一眼看见玄奘的袈裟,院长已有这个想法,不过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已。另一个心腹徒孙广谋献计院长用火烧死玄奘。不得不说,“广智”、“广谋”这个名字实在讽刺。
        在存神炼气(这是道家的修炼)的孙悟空听见门外有动静,就变做一只蜜蜂出去打听。得知院长的计划后,孙悟空飞到天上向广目天王借“辟火罩”,想用辟火罩保护着师傅所休息的禅堂。广目天王问孙悟空为什么不向龙王借水救火,孙悟空笑笑说:“那样火就烧不起来了。”孙悟空是想让生恶心的人自作自受。
        正当禅院的大火正旺时,玄奘西行的第一个心魔——黑风洞妖精出现了,话说他本来是来救火的,不过看到金光闪闪的袈裟就改变主意为趁火打劫。这说明,好坏真的是在一念之间,所以心学告诫我们,不要忘了“正念头”。
        梦中的第二天早上,玄奘让孙悟空去拿袈裟,发现袈裟不见踪影,而且院长也自杀死了。《西游记》上有一首评价院长的诗最后一句是:“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这句诗的意思也很直白,就是说人如果不安好心、损人利己,即使工于心计、智谋很高,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孙悟空见袈裟失踪得离奇,想到应该是妖精偷的。一问,禅院附近果然有妖精,他让禅院的和尚照顾好玄奘后,急忙前往黑风山。偷袈裟的妖精是一只黑熊精,他不是孙悟空的对手,借口说饿了要吃饭然后回洞内闭门不出。孙悟空没法,于是去找观音菩萨帮忙。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常去请各路神仙帮忙收服妖精,这是喻意虽然人心包含天理,但是它会受蒙蔽,必须下“学、问、思、辨、行”的功夫让心冲破蒙蔽,各路神仙正是比喻“学、问、思、辨、行”的功夫。
        黑熊精快要过生日,他请妖精朋友来欣赏东土大师的袈裟,并美名曰“佛衣会”。孙悟空把黑熊怪其中一个妖精朋友打死,让菩萨变做那个妖精,而自己变做一颗仙丹,到时让黑熊精吃下。菩萨对当着他的面孙悟空打死妖精不满,不过也没办法,就便做那个被打死的妖精的模样。孙悟空说:“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说:“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孙悟空听了菩萨的话,心下顿悟。对于孙悟空来说,他很明白一念之差的内涵。
        黑熊精吃下孙悟空变的仙丹后,孙悟空在其肚子内动作,妖精唯有求饶、交出袈裟。观音菩萨怕妖精无礼,也给了妖精一个紧箍儿,尝过紧箍咒的威力滋味后,妖精终于老实了。因为是第一个心魔,玄奘优待他,让菩萨带其回南海守山。
        做了这样一个长梦,玄奘第二天醒来时感觉挺累的。他早饭也不吃就向院长告别了,院长说这么赶啊,不如多留一两天吧,还有东西给你看呢。玄奘说:“多谢好意,不好意思打搅。什么东西,只是一念啊!”
        十五
        离开观音禅院后几天,取经人来到了乌斯藏(今西藏)的高老庄。在高老庄,玄奘听到这样一件事:高太公招了个上门女婿,身高体壮的,很有力气,开始时高太公还满意。很快,他发现这个女婿特能吃,很色色的。这些都算了,有一次,女婿喝了酒后还变成一个猪样。高太公害怕,亲朋戚友们得知这件事也不敢来往,后来总算找了个高人把女婿打发走了。
        玄奘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欲望泛滥,人将不人啊,高太公的上门女婿会变猪或者是这个原因吧。当天晚上,玄奘的睡梦中,心中产生了代表人欲(过度的欲望)的猪八戒。人总有各种需求,可以说欲不能无,但是欲望过度的话,就会蒙蔽内心,使人失去作为人的特质了。之所以玄奘产生了猪八戒的形象,一来是他还没有成佛,世俗的根还未尽除(特别是与母亲相认后);二来是因为西行路上,实在太苦闷了,需要调剂一下。作为人性欲求的象征,可以说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最接近芸芸众生,是我们最感熟悉甚至亲切的形象。
        在取西经路上,孙悟空经常“欺负”猪八戒,猪八戒亦经常向师傅说孙悟空坏话,然而,孙悟空却多次耐心对猪八戒讲道理,说得猪八戒点头称是,这是喻意本心与人欲的矛盾、本心对人欲的克服。
        一个月后,取经人走过了乌斯藏界,来到了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他传受了《多心经》给玄奘,后者听了一遍《多心经》即能记住。乌巢禅师又告诉玄奘,遇到魔瘴时念此经,自无伤害。《多心经》传至今日,是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多心经》前面几句连不是佛门中人也可能耳熟能详: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过了浮屠山,取经人来到了黄风岭。黄风岭正如其名,常年刮着夹杂着泥土的大风。玄奘找了一个山洞过夜,他心生了一个心魔——黄风怪。在梦中,黄风怪的手下利用刮大风再来一个金蝉脱壳骗过了孙悟空与猪八戒,从而把玄奘捉住。玄奘的软弱之心表现来了,他说:“徒弟啊!不知你那山擒怪,何处降妖,我却被魔头拿来,遭此毒害,几时再得相见!好苦啊!你们若早些儿来,还救得我命;若十分迟了,断然不能保矣!”
        孙悟空前来救师父,与黄风怪大战。黄风怪打斗不是孙悟空的对手,他于是放出狂暴的“三昧神风”,不仅吹得孙悟空的分身乱转,还使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莫能睁开而败阵下来。三昧神风使孙悟空的双眼酸痛流泪,幸得某菩萨用“三花九子膏”治好了他的眼疾。
        前边说过,火眼金睛喻意人的良知,三昧神风使孙悟空的双眼莫能睁开、酸痛流泪,即是喻意良知被蒙蔽、不能显明。“三昧神风”中的“昧”是隐藏、不明的意思,“三昧”即是指再三蒙蔽。
        帮孙悟空治眼的神仙介绍三昧神风的威力说:“那风,能吹天地暗,善刮鬼神愁。”这句话是喻意天地、鬼神没有人的灵明去观照,也只能是暗或愁,其喻意源自王守仁的一段话:“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有一次,王守仁与人同游,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王守仁答:“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之心外。”王守仁不是说没有人心,花就不存在了,而是告诉我们,花甚至这个世界的存在意义在于被人确认、和人心结合,成为“人”的一部分。”三花九子膏“中的”三花“就是源自这个故事,所谓”三花“,是指自然存在的花、与心同寂的花、在人心中的花。所谓“九子”,是指对“三花”的含意举一反三,“三”生意之所在的万物。这样,良知自然能致了。
        言规正传,孙悟空受到神仙的指引,去找灵吉菩萨帮忙收服黄风怪。灵吉菩萨有“定风丹”和“飞龙宝杖”两件宝物,前者能够克制三昧神风,后者能够抓住妖怪。所谓“定风”,是指使心在外界诱惑中保持安定,那么外界的诱惑之风对自己自然刮不起来;所谓“飞龙”,是指使意(前边说过龙是意的象征)保持诚敬。
        第二天醒来,玄奘发现风停了,他微笑着说:“看来不是风动,是心动。”


        IP属地:广东8楼2014-12-19 14:54
        回复
          马克,有时间在慢慢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2-19 15:50
          收起回复
            我自知自己愚钝,所知所明有限。便借他人所悟,与己所用。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5-01-20 22:50
            回复
              楼主真是大手笔。支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1-20 22:54
              回复
                这个实在牵强了,还是最喜欢《解码西游》。建议楼主也去看看。


                IP属地:上海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6楼2015-01-21 00:54
                收起回复
                  别有风韵哦!


                  IP属地:山西18楼2015-01-21 13:55
                  回复
                    心学研究精深!佩服。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5-01-22 00:23
                    回复
                      如此好贴,却无人问津,虽然我不认为吴承恩是这样想的,但楼主这样赋予这样的解读很高明!赞!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1-22 17:36
                      回复


                        22楼2015-05-18 16:30
                        回复
                          看完了,受益匪浅!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5-23 04:47
                          回复
                            佩服。终于看完了。楼主的解释让我不敢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5-05-23 1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