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吧 关注:594,987贴子:8,148,800
  • 11回复贴,共1

江南壶语------陆续增加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发部分报纸专栏中的内容......
篇一
紫砂壶的“技”与“艺”
翻阅专业的紫砂壶文献,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前的专业文献在描述“[url]http://曼生壶[/url]”的时候一般是这样的:作者 杨彭年;壶铭 [url]http://陈曼生[/url]。而现在的紫砂壶专业文献改成这样描述:作者 陈曼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是不是以前的描述不准确呢?以笔者的理解,这种改变是基于大家对紫砂壶理解的深入所造成的。
大家知道,作为文人壶代表的“[url]http://曼生壶[/url]”,其显著特点是紫砂壶的壶铭,也就是它的文化性。欣赏“曼生壶”的壶铭,不仅仅是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更是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喜欢紫砂壶的朋友都知道,葫芦壶历代都有人制作,但为何大家都只记得[url]http://陈曼生[/url]的“葫芦壶”呢(图1)?是别人的葫芦壶做工差?泥料差?还是器型不美?其实都不是,区别在于文化性。陈曼生的“葫芦壶”,取葫芦造型制壶。壶铭为:“为[url]http://惠施[/url],为[url]http://张苍[/url];取满腹,无江湖。”惠施、张苍都喜欢葫芦,且都是长寿之人。结合“葫芦壶”来表达喝茶长寿的道理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时,还借[url]http://庄子《逍遥游》[/url]句:“[url]http://鹪鹩[/url]巢于深林,不过一枝;[url]http://偃鼠饮河[/url],不过满腹”的典故,来告诉大家做人“不可贪”的道理。像这样的紫砂壶,我们在欣赏的时候,除了关注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更多的会在意它所体现的文化性。
因此,对于紫砂壶的品定,我们可以从“技”与“艺”两个方面去考量。“技”是紫砂壶的基础,“艺”是紫砂壶的灵魂。没有“技”,“艺”无从体现;没有“艺”,“技”只能是一种技能。而“[url]http://曼生壶[/url]”之所以让人着迷的原因,也正是有了这个“艺”。虽然[url]http://顾景舟[/url]先生认为“杨彭年壶艺功平凡”,但丝毫没有影响“曼生壶”的艺术魅力。
当然,在这儿我们不是否定“技”,必要的“技”是一把好壶的基础,“技”与“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掌握熟练制壶技能的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才能制成一把“技”“艺”俱佳的紫砂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大家也越来越注重紫砂壶的文化性,而对传统紫砂壶的描述也就顺理成章的有所改变了。


IP属地:江苏1楼2014-12-25 16:09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25 16:11
    回复

      篇二
      “文人壶”之我见
      现在许多紫砂壶都打着“文人壶”的旗子。但只要一问起这壶为什么是“文人壶”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顾左右而言他”。为何?个中原因主要是对于“文人壶”的解释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不可说!那何谓“文人壶”呢?一般认为是指具有文人气的壶!所以很多人认为兼有文人书画的壶就是“文人壶”。但笔者认为,这样定义“文人壶”不够准确!笔者对“文人壶”的理解是:用传统紫砂工艺来传承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紫砂壶。
      王大濠先生曾经写过一本《文人壶》的书,书中录有王大濠先生对“文人壶”的理解和自己创作的所谓“文人壶”。王先生认为,只要有文人参与的紫砂壶就是“文人壶”。文人能参与什么呢?从王大濠先生的紫砂壶来看,主要就是指刻绘了。据王先生自己介绍,王先生研究了二十多年的“文人画”,大概王先生是以“文人画”的观点来看待“文人壶”了吧。但是“文人画”与“文人壶”真是一样的吗?举个例子来看看吧!王先生是画画吧,试想:找一张大师制的宣纸,用大师制的墨,加上大师制的笔,由王先生来画了幅画。而大家又认为这是一幅“文人画”。那大家觉得这幅“文人画”的主要成因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这是由于王先生画的原因吧。那如果把同样的内容画到紫砂壶上,那这把壶算是“文人画”还是“文人壶”呢?如果王先生认为壶和宣纸一样是一种载体的话,那应该还叫“文人画”。如果王先生认为由于壶是一种特殊载体而能叫“文人壶”的话,那把这幅画画在砖上岂不是可以叫“文人砖”?画在石头上岂不是可以叫“文人石”?画在墙上岂不是可以叫“文人墙”?由此可见,王先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同样,“文人字”与“文人壶”的关系也是如此。
      那什么样的紫砂壶才算得上是“文人壶”呢?还是举个例子来说说吧。大家知道,中国画讲究的是诗、书、画、印的结合。结合的好,就成了“文人画”;结合的不好,也就成了一般的水墨画了。例如,我们画的是梅花,就应该配上有关梅花的诗文词句,才能表达画家的创作思想;假如画的是梅花,配上是却是有关竹子的诗文词句,那又怎么能表达画家的创作思想呢?紫砂壶也是如此,壶与文化配合好了,就成了“文人壶”;配合不好,也就成了一把经过装饰的普通紫砂壶罢了。那么怎样才能配合好呢?简单来说,壶上所体现的文化必须由壶而生,能表达制作者的传统文化思想。例如陈鸣远的“梅桩壶”,壶铭是“居三友中,占百花上”。三友者,松竹梅;占百花上者,是指梅花傲雪、坚韧、不屈不饶的精神。再如陈曼生的“却月壶”, 壶铭是“月满则亏,置之座隅,以为我规”;梅调鼎的“博浪锥壶”,壶铭是:“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这类壶的壶铭,都是由壶而生,也就是唐云先生所说的“切茶”、“切壶”,同时又表达了制作者的传统文化思想,再用传统书法的形式镌刻在紫砂壶上,使壶、铭融为一体。这类壶,笔者认为才是正真意义上的“文人壶”。由此看来,王大濠先生所认为的,作为“文人壶”的子冶在文化性上比陈曼生强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原因很简单,“子冶石瓢”还不能算“文人壶”。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现在的紫砂壶大多刻字,认为刻字的壶就是“文人壶”,价格理所当然的就应该高了。殊不知这“字”必须由壶而生,同时又必须“切茶”、“切壶”,并能表达制作者的传统文化思想才行。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没有丰富的紫砂知识,要做到这点是不可能的。而更有一些打着“字画依壶传,壶以字画贵”为幌子的假“文人壶”,当然就显得更可笑了。


      IP属地:江苏3楼2014-12-25 16:39
      回复

        篇三
        文人壶与文化壶
        现在的紫砂壶,品种繁多,价格也有高有低。而那些价高者,大多以文人壶自居。而这一类所谓的文人壶都有一显著的特点:壶上都刻有字画。但是,就笔者对紫砂壶的理解,文人壶和文化壶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文人壶的概念,应该源自陈曼生。具体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紫砂壶来传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传统文化;文化壶应该是指在紫砂壶上附加其他门类的传统艺术。简单来说,文人壶的文化是本身具有的,是唯一的;文化壶的文化是后加的,具有广泛性。现今宜兴所见紫砂壶,大多应属于后者。而文化壶的代表人物应该是海上瞿应绍。瞿应绍,上海松江人,书画家,师宗恽南田。他曾与紫砂艺人杨彭年合作,在杨彭年制作的紫砂壶上画竹题诗,被后人称为“子冶石瓢”(图1)。可见,瞿应绍是把紫砂壶当成了一种载体,对于壶的造型及创意是没有要求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也是没有要求的。而文人壶与之有很大的区别。如梅调鼎的“博浪锥壶”(图2)。此壶以锥的形状作为紫砂壶的创作原型,以壶铭表达创作思想:“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简单理解一下,“古时候锥是以铁为之,用来杀敌报国;现如今的锥是用泥制成的,只能用来泡茶解渴了。真是彼一时,此一时啊。”寥寥十二字,把紫砂壶的创作思想表达得清清楚楚。虽然现在我们不能完全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但不难从壶铭中看到传统文人儒雅风趣的影子,想到“张良刺秦”的历史故事。同时,细细品味之下,更能读懂作者空有满腔热情,却又报国无门的无奈。这样的壶铭,具有唯一性,壶和铭是不可分割的,是融为一体的。
        由上可知,文人壶必定是文化壶,而文化壶未必是文人壶。文人壶创作必定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和紫砂壶制作了解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通过紫砂壶来表达传统文化的特殊语言。而文化壶只是一种文化与文化的叠加,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这样的文化只能属于装饰文化而已。


        IP属地:江苏4楼2014-12-25 16:41
        回复

          篇五
          “曼生壶”的定义
          “曼生壶”一说,起源不详,但时间应该不是太长。其实“曼生壶”一说是什么时间产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曼生壶”的概念。也只有理清了“曼生壶”的定义,才有助于对“曼生壶”的了解。
          怎么样的紫砂壶才能称得上是“曼生壶”呢?笔者认为,“曼生壶”是指陈曼生在溧阳为官时,以“阿曼陀室”名义制作的紫砂壶。它必须包含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必须在“阿曼陀室”制作,底款为“阿曼陀室”;二是必须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曼生铭”。.
          大家知道,“曼生壶”的产生,是以陈曼生为主,集众多幕僚及朋友的参与,由杨彭年等紫砂艺人在“阿曼陀室”制作而成。它是一种以团体形式出现,集众人智慧的结晶。因此,“曼生壶”既有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体现,又承载着浓厚的传统艺术和文化思想。当陈曼生离开溧阳之后,这个团体也就不复存在,虽然此时杨彭年等人仍以“阿曼陀室”的名义制作紫砂壶,但没有了陈曼生及众多幕僚的参与,文化性也就无法保证,壶铭所承载的传统艺术及文化思想也就无法与正真意义上的“曼生壶”相媲美了,所以,这类紫砂壶应排除在“曼生壶”之外。
          同时,考虑到“曼生壶”中有些壶型是借鉴前人所制器型,但陈曼生通过壶铭,赋予它新的思想,笔者认为,此类紫砂壶也应归于“曼生壶”。例如“箬笠壶”。“箬笠壶”的原型,最早见于明代时大彬(图1)。而陈曼生在器型上几乎没有改变(图2),只是加了壶铭:“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虽然是寥寥十四字,但使众多爱壶者记住了陈曼生的“箬笠壶”,而忘记了时大彬。同样的还有那把“扁壶”。清末民初庞元济所著《虚斋名陶录》所载,有“扁壶”一把,壶底刻有“桑连理馆仿大彬制”。由此可知,此壶的器型来源是仿时大彬。而后所见陈曼生“扁壶”(图3),刻有壶铭:“有扁斯石,砭我之渴。”自然而然,此壶也就被众多爱壶这所熟记了。
          因此,对于“曼生壶”的定义来说,谁设计的并不重要,只要符合前面所说的两个元素,都可以归为“曼生壶”。


          IP属地:江苏6楼2014-12-26 10:3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26 10:34
            回复


              8楼2014-12-26 10:43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27 11:08
                回复
                  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一把顾景舟的光货,一把曼生铭刻壶,放我面前让我选,我果断选顾大师的。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4-12-27 11:18
                  回复
                    无之为大。我的传炉壶一面刻竹,一面刻清心加年号共五字,境界也不小。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4-12-27 11:23
                    回复
                      学习欣赏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2-28 09:51
                      回复

                        篇八
                        唐云先生“八壶精舍”壶考之一
                        按海上名记者郑重先生的所述,唐云先生收藏的第一把“曼生壶”是“合欢”。
                        “合欢”壶的器型来源不详,虽前人有相似器型,但一般认为是原创,壶型设计应暗合传统道家思想,在器型的创意上有“合拢”之意,在思想层面应取意“悲欢离合”,有“合则欢”之意。此壶型在汪小迂所绘《茗壶二十品》中有记载,壶铭为“蠲忿去渴,眉寿无害”。据郭麐在《灵芬馆杂著续编》中记载,此壶铭应是郭麐所撰。可见,此壶型应是“曼生壶”中一款。
                        唐云先生所藏第一把合欢壶,底款为“阿曼陀室”,壶铭为“试阳羡茶,试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虽然壶铭与《茗壶二十品》不同,但以铭壶的内容及风格来看,此壶应是“曼生壶”。我们可以简单来了解一下此壶铭的含义:“试阳羡茶,试合江水”是指茶是宜兴茶,水为溧阳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是指像坡公一样喜欢喝茶的人,大家都很喜欢。高振宇先生认为,“合江”是指长江最上游与赤水之汇合处(四川境内)、意为最洁净之水。此说不可信。“合江”当指溧阳西南之胥溪、西北之濑水、北之别桥河所汇成之水。此壶铭切茶、切情,具有很浓的文化底蕴。高振宇先生认为:句内一个“合”点到壶形,何等切题。此说感觉太牵强,不足信。笔者认为此壶型的创意更多的应是在精神层面,而非器型。
                        唐云先生认为好的壶铭应是“切茶、切壶,或茶、壶双切”。其实,好的壶铭更重要的是在“切茶”、“切壶”的基础上“言情”,就像“诗言志”一般,以壶来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以达到“壶言志”的效果。这种由壶而生,而又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壶铭才是正真意义上的好壶铭。
                        据郑重先生所述,此壶乃唐云先生花四两黄金所购得,应是物有所值。


                        IP属地:江苏16楼2014-12-29 14: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