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大胶皮”
济南刚解放时,官扎营西街有条支线,后来改名宝华街。官扎营西街115号就座落在支线上,是这条街上为数不多的居民大院,住着16户人家,其中13家与“大胶皮”相依为命。115号院解放前是家油料作坊,东屋一排2层楼,西面一溜平房,沿街是红砖红瓦的账房楼,院落其实就是一条宽2米多的走道。每家每户都在门前支起一个“大锅头”,用来烧火做饭摊煎饼。官扎营西街西头路南有个铁路局北货场,当地人叫“炭场子”,货运列车运来的煤大都卸在这里,然后从这里转运到市区用煤单位。运煤工具是大地排车,俗称“大胶皮”,拉车的人也叫拉大胶皮的。大地排车车轮与现在的公交车车轮差不多大,车盘又宽又长,能装一吨多煤。车把式驾辕,一边一个拉套子的。115号院那13家的主人就是拉大胶皮的,他们解放初从莱芜迁来济南谋生。那时,拉地排车也有组织,叫运输生产合作社,下面设中队和小队。115号院沿街门楼是其中一个中队的办公地点,每天一大早,拉大胶皮的都会在这里“等活”,凭领工单到货场装货、送货,有时当天、有时几天结一次账领一次钱。拉大胶皮有两样东西随身带,一是“披布”,二是钩针。披布是块4尺见方的黑布,主要披在肩上,驾把时垫在车绊下,也可用来擦汗。钩针是缝麻袋用的。一辆大胶皮一般装一吨煤,一个麻袋装200斤,装完煤,用钩针穿上麻绳把包口缝好。拉‘’大胶皮‘’车,是纯粹的力气活。装煤的大铣是特制的,像簸箕,锄满一铣煤10多斤沉。装满200斤煤的麻袋要驾到或扛到地排车上。最累人的是"大胶皮"j驾辕的车把式,虽说有拉套子的,可车把式既要用力拉车,还要掌握方向和速度。遇到上沿,一辆车很难上去,同行的几辆车便相互接应,几个人推一辆,一辆一辆往上盘。遇到下坡,驾车人则要用两臂紧紧夹住车把,使出浑身力量撑住车,让车尾触地,摩擦减速。拉套子的也要一边一个抱住车把,让满载货物的车慢慢滑行。等卸完货,拉着空车回家,这才能喘口匀和气拉大胶皮虽说又苦又累,回到家,小日子过得还是挺滋润的。贤惠的莱芜媳妇,端上一壶小酒、两盘小菜,煎饼大葱蘸甜酱,喝的舒服吃得美。1958年前后,运输生产合作社组建成运输公司,成了大集体企业。公司添置了一批解放牌半挂汽车,当年拉大胶皮的成了汽车驾驶员或汽车修理工。此时官扎营西街115号也改成宝华街31号,原先住在这里的莱芜兄弟及家人也陆续搬进运输新村宽敞明亮的新房。现在,“棚改”后的宝华街高楼林立,留给人们的是曾经的美好与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