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听到铁总要搞8轴200km/h的货机,最近吧里边放出了点谍报,大致情况是11200kW的8轴200级别客机(我不知道是不是真200,所以暂且猜想一下)
铁总现在不断搞动卧,让我怀疑再搞200级别客机的想法是不是有失偏颇,既然是200级别的车,首先限制运用坏境,平原or小限坡客专,这是单机运用的前提,假如要搞双机,那当我没说,其次,这是11200kW的8轴车,也就是说平均轴功率是1400kW,这是个比较尴尬的数字,就我来说,我没看见过这个功率的异步电机,但是对于株厂来说应该不难搞,亦或者,是采用前端轴(1,4,5,8)1200kW与后端轴(2,3,6,7)1600kW的组合,当然后者可能性不大,开关器件依旧会是4.5kV的IGBT,主变设置为现在流行的主辅分离,也就是说我觉得这车依然会采用简统型设计,转向架,我明说一下,会参照欧洲短跑手平台,既然是Bo车,按照株所的习惯,采用ES64的转向架or在早年采集国外先进机车转向架的基础上设计的以ES64为主的转向架,不过反正效果是大差不差的,受电弓呢,沿用DSA200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他的一些布线布置我不细说,机供方面辅变引一套机供设备到电力连接器上,车间多设置两路拉通前后或者使用双辅变。
最后是牵引工况,因为牵规比较老,这里采用DF11+25T的基本阻力模型,进行百分比放大并设上行放大误差(机车为15%,车辆为10%),常温干燥工况(不涉及黏着所以湿滑工况不讨论),以8轴车22T轴重,176T车重来设计,牵引1100T(20辆)标准编组,全编组实重1276T理想工况下参数如下表
那么这张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来,12‰工况保持160以及6‰工况保持200是客机的实际极限,当中包含的误差主要是客机基本阻力设计差值,实际200车辆轮踏面不一样造成的基本阻力差值,牵引系统造成的实际工况误差等等,不过不会超出这个数值太多,大概情况如此
所以我们基本能明白运用环境是多少了:兰新部分区段可以代替双机D1D(限坡20‰的兰新我不知道困难区段能有多少);如果既有线能扩容的情况下最好还是执行平原200;这个功率,不重联那肯定和高铁动卧两码子事,效果不好
我对这东西的看法不多,因为我觉得运用环境有点狭窄,事实上和谐开始后中国好久没出过这种受众面局限性大的车了,哪个不是大江南北哪都能凑合用的万金油,但是事实如何,到时候还要看路试的情况,现在我只能YY下了
铁总现在不断搞动卧,让我怀疑再搞200级别客机的想法是不是有失偏颇,既然是200级别的车,首先限制运用坏境,平原or小限坡客专,这是单机运用的前提,假如要搞双机,那当我没说,其次,这是11200kW的8轴车,也就是说平均轴功率是1400kW,这是个比较尴尬的数字,就我来说,我没看见过这个功率的异步电机,但是对于株厂来说应该不难搞,亦或者,是采用前端轴(1,4,5,8)1200kW与后端轴(2,3,6,7)1600kW的组合,当然后者可能性不大,开关器件依旧会是4.5kV的IGBT,主变设置为现在流行的主辅分离,也就是说我觉得这车依然会采用简统型设计,转向架,我明说一下,会参照欧洲短跑手平台,既然是Bo车,按照株所的习惯,采用ES64的转向架or在早年采集国外先进机车转向架的基础上设计的以ES64为主的转向架,不过反正效果是大差不差的,受电弓呢,沿用DSA200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他的一些布线布置我不细说,机供方面辅变引一套机供设备到电力连接器上,车间多设置两路拉通前后或者使用双辅变。
最后是牵引工况,因为牵规比较老,这里采用DF11+25T的基本阻力模型,进行百分比放大并设上行放大误差(机车为15%,车辆为10%),常温干燥工况(不涉及黏着所以湿滑工况不讨论),以8轴车22T轴重,176T车重来设计,牵引1100T(20辆)标准编组,全编组实重1276T理想工况下参数如下表
那么这张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来,12‰工况保持160以及6‰工况保持200是客机的实际极限,当中包含的误差主要是客机基本阻力设计差值,实际200车辆轮踏面不一样造成的基本阻力差值,牵引系统造成的实际工况误差等等,不过不会超出这个数值太多,大概情况如此
所以我们基本能明白运用环境是多少了:兰新部分区段可以代替双机D1D(限坡20‰的兰新我不知道困难区段能有多少);如果既有线能扩容的情况下最好还是执行平原200;这个功率,不重联那肯定和高铁动卧两码子事,效果不好
我对这东西的看法不多,因为我觉得运用环境有点狭窄,事实上和谐开始后中国好久没出过这种受众面局限性大的车了,哪个不是大江南北哪都能凑合用的万金油,但是事实如何,到时候还要看路试的情况,现在我只能YY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