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练得筋骨柔活并不难,因为柔活筋骨不用出力,只要忍住酸麻胀痛就行,而且也不用什么秘法,;练肉是以根带梢,练筋是以梢带根,就好比提哑铃与捏皮圈的区别。只要抻住了筋儿柔和用力,外抻内卷反复刺激,筋腱肌肉都就得到了锻炼,随时随地都能练上。
但是把肌肉练粗了也容易,能把筋骨练得柔活强韧却难了,许多人拳架漂亮,起高腿起旋子都不费劲,但就是感觉他是花拳绣腿,轻浮无力,其中道理就是这个,他只是筋长,却不是筋强。像练瑜伽的,那筋骨比跳舞的都柔,但说到发力,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而今许多搞武术的,也把自己搞成了一瘫软骨。
筋骨拉开也不难,贾运康就是被师父、师叔强压着,两脚给他把大胯跺开的。完了提腿养伤,调整俩月就速成了。而且又经过一个月的硬气功训练,肌肉也会迅速隆起。但硬扯开的筋骨,硬练壮的肌肉,跟拳劲一毛关系都没有。
而且这中间有个大问题,一旦把筋骨弄松了,再想紧回去可就难了。很多打太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憋着劲反复苦练,幻想着跟书上写的那样,功到自然成,结果两个肩关节给打废了还不知道,推不过人还以为是自己松得不够,俩胳膊都掉下来还嫌不松。到了这个地步,就是祖师爷亲传,都打不出强劲了。
练传统拳肩膀废的多,练现代搏击,腿上废的也多,在散打中,有几种压腿法是禁止使用的,这种方法压开的腿,踢起来磕楞磕楞响,该使劲的细节便使不上劲了。
只是很可惜,只有嫌弃松得不够的,没有嫌弃松大了的。
武术现今的状态,在哪都差不多,拉一段外篇,像孙大喇叭,他不会拳法,但京剧那一套基础耍得好,比如他最拿手的角色,是《恶虎村》里那几个短打武生,每个都能客串一下。《挑滑车》里唱高宠的时候,起霸时连踢三腿,脚尖点着太阳穴,身子笔直一条线,丝毫不带动摇的,一点不用借助腰力。要说这筋骨,比专门练武术的柔活多了,但这种腿,外行也看的出,就是花架子。
可是孙喇叭玩起靠旗来,脚底踩着两寸的靴子,旋得靠旗车轮一般地飞转,脚下能一丝不乱,这就不是简单的筋骨软就能做到的了。特别是提马挣扎那一段,戏中高宠连挑十一辆铁滑车,直把战马的后腰都压塌了,这中间是用大劈叉的仆步造型,反复地挺身起伏来表现的,孙大喇叭练功时,一个跌岔仆下去,腿肚子贴着地,脑袋趴在脚背上,合胯力将身子撑起落下、撑起落下,这中间单凭柔韧绝对不够。
内家拳法讲究中正,孙大喇叭玩鹞子翻身,是踩着自家的平房沿旋的,但凡周身有一丝差错,也会失足跌落下去,这份自信便来自于功力。到了这个地步,踢腿就能伤人。
“跌岔”这个动作在太极拳里也有,还是显示功力的一个重要动作,查拳的滑步抄、红拳的撑补,内涵大致相同,就是在戚继光兵书里,这也是战场打法的一个重要技巧,特别是用盾牌直刀的,这是基础功法之一。用意是撑住盾牌走下势,掀着对手的重心,自下而上出刀。那是的苗刀制式又长又直,要点也是贴着盾牌出入便利。演化在拳里,就是很阴险的一个打法了。
如果只是筋骨柔和,却不能撑住对手,别说能打出杀招,遇着高手,轻易就让人把腰椎搞脱了。因而就是多年的武术好手,都出不来孙大喇叭那个精气神。京剧大武生也就是靠着这些过硬的功夫,打出了“好把式不如赖戏子”的说法。
压腿这块是针对开关节说的。压筋没事。大意就是开胯程度要与筋骨的强度同步长进,不要单纯为了活动幅度去硬掰。所以一些弓、仆步的振压比较好。在锻炼中同步开筋骨。相比较就是一些固定姿态的掰腿不好。
腿上倒是不太要紧,一般用不着这块,关键是肩关节,松肩更多是松背,也就是松肩胛骨这部分,通臂拳所谓的“伸肩夺背”,肩关节天生都能错开位置,所以是个窍门,是个动作要领,不用专门去松着练功。
打拳的时间是要利用肩胛骨这块的移动贯通上下,辅助发力,所以是膀扇越活越好,如果是把肩关节弄的越来越松,非但对发力没多大用,就是本身的力气也会减弱。
一些人练了一辈子以松为荣,还以无力为荣,这就是笑话了。如果用膀扇发力,力量直接通上来,单纯这一点就可以平添三成力,而且因为根基厚,透劲之外带着撑劲,也就是散打中所谓的震撼力,一拳上去有压迫感,可以直接破坏对方的节奏,甚至思维。科学点说,就是一拳中有了快速的打击力,也有了强劲的撑顶力,这样一拳,就不是说借力就能借到的。
如果是松着肩关节,两腿的力量在肩膀打了折扣,就会额外少三成力。而且还撑不住。靠着所谓的“接骨斗榫”撑着,就把骨骼陷入了死角,轻易就会被懂行的挫伤关节,这种事情实际挺多的。无论太极八卦还是形意,里边许多出手的动作就是针对这个去用功的。这其中的道理我会随着情节的推进慢慢分解。
知道了这个,就不会对推不动拉不动感觉多神气了。不过是个建立在特定基础上的小玩意。三分钟学会。当然,很多人对于接骨斗榫的技巧都没体会到,这个就无所谓探讨了。
别把身子练坏了。
人的悟性不同,不在身边跟着也不敢多说,你说了“东”,他理解成“西”,说话的人就负责不起了。
腿上的也是,有人把腿抡起来,也没多少筋骨变化,有人就是跨了一步,但中间隐含的变化却要多出许多。这也是人人都能说形意拳、通臂拳,但表现出来差强人意的关键。特别是那些搞结合的,只能说原本的就没练好。
反之,就是一家拳被别人模仿了,也不过是模仿个外形。不光武术,任何门类的知识都是这样。所以拳练到了,自然就细腻深入,练不好,看再多的资料也迷茫。一个阶段关心一个阶段的就好。有个大方向就行了,任何事情都不能拔苗助长。
但是把肌肉练粗了也容易,能把筋骨练得柔活强韧却难了,许多人拳架漂亮,起高腿起旋子都不费劲,但就是感觉他是花拳绣腿,轻浮无力,其中道理就是这个,他只是筋长,却不是筋强。像练瑜伽的,那筋骨比跳舞的都柔,但说到发力,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而今许多搞武术的,也把自己搞成了一瘫软骨。
筋骨拉开也不难,贾运康就是被师父、师叔强压着,两脚给他把大胯跺开的。完了提腿养伤,调整俩月就速成了。而且又经过一个月的硬气功训练,肌肉也会迅速隆起。但硬扯开的筋骨,硬练壮的肌肉,跟拳劲一毛关系都没有。
而且这中间有个大问题,一旦把筋骨弄松了,再想紧回去可就难了。很多打太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憋着劲反复苦练,幻想着跟书上写的那样,功到自然成,结果两个肩关节给打废了还不知道,推不过人还以为是自己松得不够,俩胳膊都掉下来还嫌不松。到了这个地步,就是祖师爷亲传,都打不出强劲了。
练传统拳肩膀废的多,练现代搏击,腿上废的也多,在散打中,有几种压腿法是禁止使用的,这种方法压开的腿,踢起来磕楞磕楞响,该使劲的细节便使不上劲了。
只是很可惜,只有嫌弃松得不够的,没有嫌弃松大了的。
武术现今的状态,在哪都差不多,拉一段外篇,像孙大喇叭,他不会拳法,但京剧那一套基础耍得好,比如他最拿手的角色,是《恶虎村》里那几个短打武生,每个都能客串一下。《挑滑车》里唱高宠的时候,起霸时连踢三腿,脚尖点着太阳穴,身子笔直一条线,丝毫不带动摇的,一点不用借助腰力。要说这筋骨,比专门练武术的柔活多了,但这种腿,外行也看的出,就是花架子。
可是孙喇叭玩起靠旗来,脚底踩着两寸的靴子,旋得靠旗车轮一般地飞转,脚下能一丝不乱,这就不是简单的筋骨软就能做到的了。特别是提马挣扎那一段,戏中高宠连挑十一辆铁滑车,直把战马的后腰都压塌了,这中间是用大劈叉的仆步造型,反复地挺身起伏来表现的,孙大喇叭练功时,一个跌岔仆下去,腿肚子贴着地,脑袋趴在脚背上,合胯力将身子撑起落下、撑起落下,这中间单凭柔韧绝对不够。
内家拳法讲究中正,孙大喇叭玩鹞子翻身,是踩着自家的平房沿旋的,但凡周身有一丝差错,也会失足跌落下去,这份自信便来自于功力。到了这个地步,踢腿就能伤人。
“跌岔”这个动作在太极拳里也有,还是显示功力的一个重要动作,查拳的滑步抄、红拳的撑补,内涵大致相同,就是在戚继光兵书里,这也是战场打法的一个重要技巧,特别是用盾牌直刀的,这是基础功法之一。用意是撑住盾牌走下势,掀着对手的重心,自下而上出刀。那是的苗刀制式又长又直,要点也是贴着盾牌出入便利。演化在拳里,就是很阴险的一个打法了。
如果只是筋骨柔和,却不能撑住对手,别说能打出杀招,遇着高手,轻易就让人把腰椎搞脱了。因而就是多年的武术好手,都出不来孙大喇叭那个精气神。京剧大武生也就是靠着这些过硬的功夫,打出了“好把式不如赖戏子”的说法。
压腿这块是针对开关节说的。压筋没事。大意就是开胯程度要与筋骨的强度同步长进,不要单纯为了活动幅度去硬掰。所以一些弓、仆步的振压比较好。在锻炼中同步开筋骨。相比较就是一些固定姿态的掰腿不好。
腿上倒是不太要紧,一般用不着这块,关键是肩关节,松肩更多是松背,也就是松肩胛骨这部分,通臂拳所谓的“伸肩夺背”,肩关节天生都能错开位置,所以是个窍门,是个动作要领,不用专门去松着练功。
打拳的时间是要利用肩胛骨这块的移动贯通上下,辅助发力,所以是膀扇越活越好,如果是把肩关节弄的越来越松,非但对发力没多大用,就是本身的力气也会减弱。
一些人练了一辈子以松为荣,还以无力为荣,这就是笑话了。如果用膀扇发力,力量直接通上来,单纯这一点就可以平添三成力,而且因为根基厚,透劲之外带着撑劲,也就是散打中所谓的震撼力,一拳上去有压迫感,可以直接破坏对方的节奏,甚至思维。科学点说,就是一拳中有了快速的打击力,也有了强劲的撑顶力,这样一拳,就不是说借力就能借到的。
如果是松着肩关节,两腿的力量在肩膀打了折扣,就会额外少三成力。而且还撑不住。靠着所谓的“接骨斗榫”撑着,就把骨骼陷入了死角,轻易就会被懂行的挫伤关节,这种事情实际挺多的。无论太极八卦还是形意,里边许多出手的动作就是针对这个去用功的。这其中的道理我会随着情节的推进慢慢分解。
知道了这个,就不会对推不动拉不动感觉多神气了。不过是个建立在特定基础上的小玩意。三分钟学会。当然,很多人对于接骨斗榫的技巧都没体会到,这个就无所谓探讨了。
别把身子练坏了。
人的悟性不同,不在身边跟着也不敢多说,你说了“东”,他理解成“西”,说话的人就负责不起了。
腿上的也是,有人把腿抡起来,也没多少筋骨变化,有人就是跨了一步,但中间隐含的变化却要多出许多。这也是人人都能说形意拳、通臂拳,但表现出来差强人意的关键。特别是那些搞结合的,只能说原本的就没练好。
反之,就是一家拳被别人模仿了,也不过是模仿个外形。不光武术,任何门类的知识都是这样。所以拳练到了,自然就细腻深入,练不好,看再多的资料也迷茫。一个阶段关心一个阶段的就好。有个大方向就行了,任何事情都不能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