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veeliah吧 关注:52贴子:6,433
  • 4回复贴,共1

知友答题选摘【作者曾加,清华大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我向朋友推荐知乎,但他们都不接受建议呢?
答:我深知,人类是一种容易忽视,甚至反感别人 “主动建议” 的生物。
什么是 “主动建议” 呢?
依我看,按照程度,它大概分成三个级别:
第 1 级: 插入闲聊
小东和小云是朋友。有一次,他们一起出去吃饭。在闲聊中,小云不经意间提到: “哎小东,我最近上网,发现 ‘知乎’ 是一个很不错的网站,上面有好多有意思的问题的回答,无论是专业问题,还是时政话题,甚至在情感方面,都有一些不错的见解”。
于是小东好奇了起来:“是吗?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我有空去看看。”
请问,小东最后有多大可能用上知乎?
以我个人的经验看,顶多 30%。
为什么这么低呢?大概有三个原因:
小东正在和小云闲聊,闲聊的话题是很随便、转变很快的,提过的建议,常常是左耳进右耳出的,大部分内容聊天过后很快就忘;
在聊天的时候,小东身边不一定有电脑,也不一定方便掏出手机下载知乎看个究竟(“下载app” 这个行为需要付出一定的执行力),如果他当时没有把知乎打开看个究竟,事后再看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如果做一件事情要付出额外的执行力,做的可能就会下降很多;
小云的建议太笼统,没有考虑到小东的实际需求,小东并不急切需要通过知乎来解决问题.
综合来讲,对于小东来说,小云的建议:
无视指数:★★★
反感指数:☆
第 2 级:正面推荐
小宏是大学里的班长,他发现班级的同学在课余时间都沉迷于打游戏、看电视剧,心想这样下去对班级同学的成长不太好。但是直接劝说也不太好。他灵机一动,不如将计就计。
于是他在班级群里组织了一次投票,主题是 “我喜爱的网站大评选”。在评选中,他推荐了知乎,理由是 “知乎对我的受益很大,当我想买一个东西时,知乎给了我很多购物推荐;在我要学习一项技能时,它给我提供了学习建议;当我遇到了人生困惑时,知乎上相关的问题带给我解决方案。”
同学们听后,纷纷表示 “哇,竟然有这样的网站,很厉害啊”
群里的讨论很热烈。
然而,投票结束后,用上知乎的同学却很少,不到二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小宏过度地宣传了知乎的正面作用,不禁让同学们联想到了类似于 Stack Overflow 这样的专业网站。好像上知乎就是认真学习的。然而,平时学习任务已经那么重了,为什么在课余放松的时候还去认真地学习呢?实在是令人费解。
对于同学们来说,小宏的建议:
无视指数:★★
反感指数:★★
第 3 级:行为纠正
小军和小浩是室友。小浩是学渣,课余时间整天打游戏,看某些视频。小军觉得小浩这样下去很不好。于是,在小浩某天打游戏打得正欢的时候,对他正色道:“打那么长时间游戏并不好。哪怕是休闲时间,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对人成长也没什么帮助。不如去上上知乎,在休闲的同时也能学到点有用的东西。”
然而小军的提议并没有任何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
小浩心想:“我业余时间做什么是我的自由,要你管。我打我的游戏,你上你的知乎,我们井水不犯河水。”
自此,不要说上知乎了,小浩说不定还会对知乎产生抵触情绪。
对于小浩来说,小军的建议:
无视指数:★★★
反感指数:★★★★
**********
以上就是所谓的 “主动建议”。
正如例子所说,向人主动建议上知乎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
它往往是在宣传知乎的正面作用,容易让人产生一种 “上知乎一定要认真,它是很严肃的网站” 的感觉,这个大部分人在业余时间想好好放松的想法相悖;
推荐太生硬了,没有考虑到对方的真实需求。别人只知道知乎是个好网站。然后呢?我上知乎能解决什么问题?我并不清楚。今后他们遇到问题时,可能还是会百度或者谷歌。
它可能贬低了其他种类的休闲方式。很多人在推荐知乎时,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打游戏、看电视剧是不好的、无法让人成长的。这种扎在心底的优越感往往会被别人捕捉到,从而对知乎产生抵触情绪。
**********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向周围的人推荐知乎呢?
什么都不要说,抓住对方需求和兴趣,潜移默化之。
在知乎上见到一个关于时事新闻的好的回答,默默把知乎的回答链接分享到朋友圈,也可以评论几句,但不必说它来自于知乎(别人看得到)。
别人向你讨教学习一个技能的经验,你可以甩给他一个知乎链接。比如,朋友问你,我想学围棋,该怎么学呢?你就和他说,看一下这个: 零基础应该怎么学围棋? - 围棋 。
别人和你聊天时,你可以引用你在知乎上看到的观点,当别人觉得这个观点不错时,你再看似随意地补充一句:“其实这个观点不是我的,而是知乎上某某大牛的,我觉得他的见解都很有意思”。
……
如果你这样做了,该来知乎的人,最后都会来的。
如果他们最后还是对知乎不感兴趣,也就不必强求了。
自然地,以上建议不仅仅适用于推荐知乎,推荐其他东西也一样。
顺便提一句,我来到知乎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它和上面的第三条相吻合,来自于一个姑娘。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872154/answer/70601422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1-03 21:18回复
    这个问题我很早都发现它的难处了。推荐东西,无论什么东西,平台?应用?书?电影?好用的某个牌子的保湿霜?no no,早在读书的时候我基本就已经放弃了,记得几年前狂热喜欢指环王,买了书,电影光盘,周边饰品和装备等等,沉迷于指环王贴吧刷帖,版聊,也耗费心血做了电子书宣传,也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见到同学朋友,同龄的亲戚都会推荐,但最终只带动为数不多的同学看过电影,更多的,都是被各种漠视了,也就在那之后,我基本不再向人推荐东西了,或者偶尔犯犯毛病,但在别人那里没有下文得不到响应之后我也会缄口。
    一是每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关注不同,二是兴趣爱好相同的要沉下心也比较难,三是人们喜欢主动探索,在万千歌曲中试听出钟爱的,在万千电影中寻觅到喜欢的,这比被动塞来的更有成就感,哪怕某天他兴冲冲地告诉你,某歌某电影很不错,说来一听你发现原来这是你曾经推荐过而被忽视了的,可能你感受到的是无语,对方正兴冲冲地高兴着终于找到了共鸣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本来对塞进来的东西就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如果感兴趣,哪怕是轻描淡写的随口一说,对方自然会去看,如果真的是合上胃口了,可能会主动去找相关的周边,如果不感兴趣即便是接受了也是碍于情面或在某些方面不想扫兴,但终究只能忍一时而不是长久。
    像图片这种,当然人家是情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多作评论,但常人的交情,到了这地步,就是【作】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1-03 22:09
    回复
      人是群体社交动物,所以都有分享的渴望,这是交流的本初,可问题在于人人都这样有这想法,所以问题就来了,我们经常可以感受这样的对话:
      ——彤彤,我最近看的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武功好厉害哦
      ——是啊是啊,我看的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也是,以一敌三
      ——我跟你说,那个打狗棒法……
      ——我觉得降龙十八掌应该完爆你说的那个打狗棒法
      ……
      ……
      他们的对话津津有味,最后是无比欢畅地结束了,彼此甚至觉得感觉良好最后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其实,他们本身是在各说各话,自言自语。但,因为彼此满足了分享与交流,他们心情愉快。
      相较于上面那种无意义的交谈,推荐有意义的东西不被接受,这是普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上面说的三点,所以你的分享在别人那里被有效阻击,然后就是沮丧。我相信,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沮丧。所以,网络发达了起来,贴吧,天涯,豆瓣,知乎,都是为这种沮丧找出路的,那里有的是共同话题的人。
      但找到了突破口的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事情的本质,网络和现实依旧一样,可能你和谁在某个贴吧里有着共同话题,畅谈甚欢,熟络了起来,然后你试着给人推荐东西,但又是重复着新一轮地别人不感兴趣,原因,还是上面的三点。当年我的小贴吧聚集着共同喜欢指环王的吧友,但大家也就这唯一的共同兴趣而已,指环王之外,谁都对谁的关注点不感兴趣,自然就散了。其实,网络与现实,变的是平台是工具,不变的是人的性情,于万千人之中找到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关键在于【人】的因素,但这本身就是偶然的,也正因为偶然,所以一切看得开,聚与散,顺其自然最好。
      再往下说,人与人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彼此探索出那么几个甚至一个共同爱好点,有话可说就足矣。再这之外,做自己的事享受自己的时光,做最好的自己,也给别人留下更多的空间。越是亲密关系(除同事,熟人之外的亲人友人爱人)越是如此。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1-03 22:28
      回复
        这是心理学问题吧?
        我也发现了,很多人都忽视“主动建议”。不过我可能是个奇葩,我对别人的主动建议从来都是很放在心上的,常常留心记下(当然前提是在自己对这方面感兴趣,或者说是能稍微知道一些的情况下)。


        IP属地:北京6楼2016-01-07 20: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