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城吧 关注:4贴子:107
  • 1回复贴,共1
盐官盐井的历史极其悠久。然而,由于地方史志记述较少,正史记载过略,加之对盐井历史缺乏研究和宣传,以致对盐井的历史看法不一,甚至还存在着一些偏颇和错讹。盐官盐井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 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 ? 正史,地方史志、民间口碑观点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种:
一、周秦发祥说
认为盐井发祥于周代秦人占据之时。朱绣梓《西和县志》记载: “按汉初已设盐官,盐并之发现想在周秦时代”。这与哪道元《水经注》中说: “古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是一致的。一些正史及注释记述: 秦置陇西郡。而西县之名先于陇西郡。商代的西戎地,秦的西犬丘、西垂,王莽改制时的西治均指西县这个地方。朱绣梓《西和县志》的说法虽是推断,但也是有道理的。历史记载汉代在此设盐官,想必设官以前盐业生产一定有一个相当发展的时期,这是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至今盐官地区还有一些盐井发祥于周秦的神话和传说,相传胶扁为周秦时的第一任盐官,还认为盐井是胶鬲发现的,‘民间占卜中的卜辞还有胶鬲贩盐之说。
二、汉代置官说
认为汉代开始在此地设置盐官。主要依据是正史和一些史料记载。《汉书》、《后汉书》、《陈济集览》记载: 陇西郡设西县,有盐官。郦道元《水经注》记载: “古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这些记载说明古代西县有盐官,今天的盐官属古代西县的辖地。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 汉武帝四年置盐铁官,元狩中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时产盐之区盐官,此地有盐井故置盐官。这些记载本来是说汉代设官管理井盐,但是,不少人误以为汉代设官管盐,本地的盐井就是汉代发现的。这实在是一个大误解。
三、玉兔现井迹说
认为盐井发祥于北周与唐初。主要依据是明代嘉靖《重修盐井碑记》和民间口碑资料中的神话故事。说北周有一异僧恭龚水于地为池,唐初敬德田猎于此.玉兔中矢,遂入池中后寻踪掘而成井。民间流传玉兔现井迹和煮水为盐是盐圣母显妙秘的结果。民间的一副对联说的很好: 玉兔现井迹盐水成惠圣母显妙秘化零结趸盐井发祥的三种观点和看法各有道理。第一种周秦发祥说,有史料线索,有合乎逻辑的推理,应该说是正确的,能令人信服。第二种汉代置官说,本是事实,但正史记载过略,以致于误以为盐井发祥于汉代的人较多。第三种玉兔现并迹说,虽带神话色彩,但并非无事实踪迹。很可能在北周以前的西魏或北齐,在盐官这地方发生过特大洪水,盐井被泥沙掩埋。北周有了踪迹,唐初重新开发。要说盐井发祥或开始开发的时间,周秦发祥说是正确的。有三条理由可以充实周秦发祥说。
一口盐井,井水四溢,水草肥茂,自古就是天然优良牧场,因此被人称作卤城;由于那里自古生产井盐,且有专人管制,故此地又被冠名“盐官”。
  盐井实为冒水泉,水满自流。因而早被古代劳动人民发现。
  早在先秦时期,地处西垂(西犬丘,今礼县及周边地区)的秦祖先与周的交流中,吸收了先进的生产经验,陶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有了发展,具备了熬制加工井盐的能力。
  春秋初年,先秦崛起,先进的制作工艺及铁器传入西垂,使井盐加工技术日趋成熟。
  战国时期至秦建国初年,秦国生产力不断壮大,国力强盛,一统天下。为当时先进手工业工艺的传播及秦与巴蜀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现实条件。战国后期至秦,国家对井盐的开发十分重视,在西县(今礼县及周边地区)设立盐官,从此,井盐生产工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1997年《考古与文物》第一期记载了“西盐”的竹简封泥,经考证为秦代或战国时期在秦国西县设立盐官的实证。
  秦、汉以后,井盐工艺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历经唐、宋,直至解放初,当地居民乃至周边诸县一直在食用盐官的井盐,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反映了盐官地区的生产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盐民达250户,产销量达2341540斤,征银2246两。至今老人们还能回忆起街头小巷叫卖盐水的情景。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力提倡盐业专卖,再加之井盐熬制成本高,逐渐被物美价廉的加碘有机盐取代,井盐加工进入衰退阶段,目前,井盐加工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天工开物》里,宋应星把盐分为六类: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沙石盐。盐官镇所产的盐即为井盐。1960年对井盐成分化验得知,主要成分有:水石溶物0.48%;痕迹0.01%;硫酸根2.95;氯化钠93.8%。
  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礼县井盐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该制作工艺在盐官地区被保存和流传,口传授受,具有独特性。与《天工开物》里面所记制作工艺十分相似。
  首先,用水桶直接从盐井中将盐水提取出井,倾倒在滤盐土中,利用阳光暴晒,蒸发水分,提高盐土含盐量;再用盐水对盛入竹篓中的盐土进行浸泡,浇灌,滴漏,收集更高浓度的盐水;将淋滤出来的盐水添满一锅,用木柴煅烧,先用大火,使其锅开水沸,再改成小火,慢慢蒸发,再添加盐水,又改大火。如此反复,待锅中起泡,加进玉米面约一两,锅中水分蒸发,成泥沙状,继而盐分析出,如堆雪、白糖沉淀在锅中,最后用粗瓷碗捞盛放入桶中储存。
  盐井至今仍旧保存在礼县盐官镇,千百年来,已深深地融入到了盐官的历史中,成为盐官的代表和象征。该井井口直径4米,与《天工开物》里记载盐井井口很小实为不同。井深约15米,井壁光滑,水满自流,井口为石砌沿阶。井水含盐很高,略呈灰色,味甚咸。井口有一“井”字形木框,用于方便从井中汲水,长年被井绳摩擦,木架被磨出了深深的沟渠。用于汲水的木桶和井绳与日常生活中的木桶、井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没有杂质的沙土,是制作井盐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井中的盐水直接熬制,出盐率不高,严重浪费资源。因此将盐水汲取出来后,洒在寸许厚的滤盐土上,盐分滞留在土中,水分自然风干或晒干后,继续泼洒井盐水,如此反复,可使盐的浓度提高。滤盐土一直反复使用,既能保证盐的浓度,又节省了工量。由于反复使用,已成“老土”,呈灰黑色。据72岁的制盐老人陈安太说:“我们延用的盐土从哪儿来,用了多少年代,我的爷爷也不知道,我就更不知道了。”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礼县盐井曾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百姓日常生活的维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正处于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异常困难,各地百姓均处在缺衣少食的水深火热之中。那时间,有人饿死不足为其。但是生活在盐井周围的人们,依靠一口小小的盐井,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当时,全村从事土盐加工的就有200多户。”提起这段历史,陈安太老人显得异常兴奋。那时,人们继承了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熬制工艺,家家户户做起了土盐加工。他们熬制的土盐,有些就地转卖给小贩,再经小贩转卖到天水、宝鸡、汉中、定西等地区,有些由自家人担挑背驮至方圆百里乡下,以换取钱物或生活所需。虽然卖不了大钱,但在那个特殊的年月,救活了一方人的性命,活跃了一方经济。
  陈安太技承祖父、父亲,自幼就一直从事井盐熬制工作,对于井盐熬制的每一个细节和要领都烂熟于心,是现今仅存的几个还可以完整熟练的熬制井盐的人之一。
  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物资交流的便利,物美价廉的有机碘盐逐渐取代了井盐,导致现已无人从事井盐生产,致使这项千年传统手工业技艺后继无人,频危失传。
如何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是陈安太老人最大的心愿
坐落在礼县盐官镇的盐井祠
2.踩土
72岁的制盐传承人陈安太
1.盐井
3.淋水
9.熬盐
6.滤土
7.刷锅
8.烧火
10.出锅
4.晒土 井盐的制作流程
5.装土













1楼2016-01-22 01:42回复
    秦先祖伯益的后裔中橘一支在西戎保西垂时,就有开发盐井的能力。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用的史料记载: 秦祖伯益在虞舜时,担任“山泽之官”。长于驯育草木鸟兽、“能平治水土”、“凿井”、“艺稻”,伯益还佐禹治水、“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取仪百物,区划九州”,任土作贡,有虞衡之才。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第二部分“《早秦西垂农业的转换类型》根据对史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秦大骆非子一族在西垂与羌戎杂居后,既继承了先辈的善好和经验,又吸收了当地羌戎发展生产的长处;既开始了油菜籽,黍、糜等旱作农业的种植,又开始了畜牧业与农业的结合。近年来礼县大堡子山等处的早秦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证明,秦人已有技艺较高的小手工业和绘画、音乐等。当时秦仅是西周的“附庸”。势力也较弱小,但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赶上或接近中原的许多诸候国。已初步形成了有别于中原的秦文化。这些事实还说明秦人开发盐井不但具备了各种有利的条件,而且从人类发展离不开盐的观点说,秦人开发盐井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


    2楼2016-01-22 0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