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221,867贴子:27,784,945
  • 19回复贴,共1

【知识普及】脑力动荡——著名的思想实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偏执且较真的向量来说,思想实验这个词汇的定义本身就非常纠结。因为实验这个词的定义是用于检验某种假设或验证某种存在理论而进行的操作行为,所以实验的核心定义就是在现实中可以实现的操作行为。然而,思想实验是只能利用想象力进行的实验,因为这些实验要么在现实中无法做到,要么目前无法做到。因而,思想实验与实验本身就是矛盾的。
思想实验这个词汇看似极其抽象,但对于经历过中学理化生洗礼的理科生来说,一点不陌生,其实我们在推导实验结论时,假定零摩擦的物体运动、无杂质的化学反应、无关变量影响均衡的对照试验,其实是在进行理想实验,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形式的思想实验。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理想实验是通过现实实验经过一套严密的逻辑推导出可以广泛接受的有解答案;然而真正的思想实验本身就是矛盾的,并且很难得出广泛认可的答案,甚至无解。所以,思想实验的命题设立以及求解过程的价值是远远高于答案的。
下面,向量所要介绍的思想实验,对于人类认知领域的影响,与现实实验相比,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绝对是大幅提升逼格的滋补良药。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3-08 11:12回复
    缸中之脑Brain in a vat
    其实,向量对于思想实验的了解,正是从缸中之脑这一非常著名的思想实验开始的。这是上世纪美国哲学家Hilary Whitehall Putnam的在1981年出版的Reason, Truth, and History《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第一章便提出的一个反思问题。关于这本书,向量想多说两句的是,这本书对于突破人们已经惯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如主观客观、唯心唯物等)提出了独创的观点,是值得一读的现代哲学文献。
    “缸中之脑”说的是,假设把一个大脑从人体去除,放入一个能够维持大脑存活的缸中,并将脑神经连接到一台能够向大脑传递模拟现实信号的计算机上,那么问题来了:缸中之脑能否辨别出感知的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信号吗?
    说道这里,虽然你也许没听过这一思想实验,但是实验内容好像有些印象。没错,这一思想实验其实渗透到很多科幻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包括很多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源代码》、《超验骇客》,以及很多电影的某一情节桥段都是对这一思想实验的具象化表达,而且都在不同侧面对这一思想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延伸,向量以后会逐一阐释。
    这一思想实验看似复杂,但其核心问题原型不难理解,即对于真实与感知的怀疑。在这一问题上,很多古哲人如庄子的庄周梦蝶、柏拉图的地穴预言以及哲学家笛卡尔的恶魔论证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论述,然而随着对高级大脑活动的深化研究,这一问题又出现了理性科学的全新探讨。
    什么是真实?真实判断的根本依据是什么?感官体验能够判断真实吗?甚至经验和经历就一定真实吗?这个思想实验的启发性便在于质疑我们感知下的物质世界是否客观存在,并思考什么的依据才能实现对真实的绝对判断。
    由此,向量提一个另类的假设,时间能不能向未来和过去双向延伸,例如一个人真正出现于出生后的某一时间点,而在此之前的记忆是时间向过去延伸的产物并非真实经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3-08 11:14
    回复
      黑白玛丽Mary*sroom
      与缸中之脑类似,黑白玛丽是另一个怀疑论的著名思想实验,1982年由哲学家Frank Jackson首先提出。关于这位哲学家,向量了解极少,所以不做介绍了。
      “黑白玛丽”讲的是,玛丽出生后一直生活在只有黑白两色的房间中,她通过书籍电视等媒介可以了解世界上除黑白色外还有其他色彩并掌握了与颜色相关全部知识体系,但她确实从没真正见过其他颜色。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她走出房间,看到外界真实的其他颜色,那么她是否能通过真实感知获得之前学不到的知识呢?比如,在出房间之前,玛丽已经掌握了关于红色的全部知识,然而当她看到真实的西红柿时,是否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受?
      这一思想实验的初衷是质疑物理主义(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种物理事实,且物理事实基础上的物理知识完备),也就是上面用颜色举例说明的,物理知识不能阐释全部的物理事实,即物理知识不完备。
      其实,向量觉得,这个思想实验间接地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知识与感知存在误差吗?比如说,我们先感知到一个事物,然后获得对应知识;或者我们先掌握某一知识,然后感知到对应事物,那么两者完全对应吗?
      想象一下,如果物理知识不能阐释全部的物理事实或者知识与感知存在误差,那么我们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就存在先天缺陷。向量举个有趣的例子,上帝如果是一个存在的事实,会不会在不完备物理知识以外的死角里,或者我们能够感知却不能理解的知识误差里,所以我们才好像感觉得到他,却始终找不到他。是不是很颠覆啊?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3-08 11:15
      回复
        打破认知惯性,重塑思维格局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3-08 16:05
        回复
          把你给看的贴子看完了,我想说智商高学东西快就是好,...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3-08 21:03
          收起回复
            顶一顶,悖论很有趣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3-09 11:00
            收起回复
              你赢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3-10 21:45
              回复
                灭神的思维果然不能用一般人来定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3-11 00:27
                回复
                  怎样才能跟你聊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3-11 22:26
                  回复
                    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
                    囚徒困境是数学家Alberttucker在1950为了能够形象表述博弈论而编的一个经典悖论故事:两名一同作案的嫌犯作案被警察抓住后隔离审讯。两人各自得知招供与否的代价是:若两人都指控对方则都获刑2年;如果一人指控对方,另一人没有,则指控的免罪获释,没有指控对方的获刑10年;但若两人都没有指控对方,则两人因证据不足各获刑半年。
                    这时候,在无法沟通且缺乏相互信任的情况下,两人都既想免罪又担心对方指控自己,很容易选择指控对方,使自己获得最好结果。可结果由于两人都指控对方,反而换来获刑4年最坏的结果。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两人出狱之后,继续伙同作案,又被警察抓住,同样的招供代价下,两人无论出于保全自己还是报复对方,还是有可能选择指控对方,结果还是最坏的结果。如此出狱入狱的往复下去,两人最终会明白,只有选择都不指控对方,才能换来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利益。
                    囚徒困境也提醒我们,在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面前,往往有一种错觉:扩大个人利益,即使损失一部分个人利益在内的整体利益,相较之下也是值得的,但现实的结果却是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同时受损。这种实例,相信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却很少有人真正能从这个怪圈里爬出来。即便是经常用这个悖论说教别人的向量,还是会产生这种错觉。所以,明白一个道理并不能就此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你自己以及周围各种因素还是会不断把你拖回怪圈。由此可见,打破思维局限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4-27 16:42
                    收起回复
                      顶一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4-27 21:49
                      回复
                        心理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6-05 16:54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6-05 17:22
                          回复
                            ,,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6-09-02 08: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