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文|《读者》微信专栏作者反高潮
1.
前一阵读余华老师的最新散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让我忽然想起两个故事。一篇是很多年前看到的非常火的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那个来自农村的作者细数了各种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及不公平待遇的对比,有人说有点阴暗,但的确真实,读起来感受个中滋味,令人心酸又无力。
其中的一个例子让我记忆尤为深刻。作者在上海读书时,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他的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方案:“应该让维达纸业开发高档面巾纸产品推向9亿农民市场。”
这位同学也许正为自己有创意的方案感到沾沾自喜,而作者却惊讶于她提出这个方案的勇气。因为,这位同学根本不会明白,在农民市场这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饭后抽一张纸巾擦掉嘴角的油腻。大多数农民兄弟吃过饭后是像那个作者一样,用手背在两侧嘴角抹了两下而已。留给那位同学的除了一脸鄙夷还有一脸的错愕。如果你有如此经历,你可能会听懂我说的话,反之亦然。
另一篇则是后来清华的研究生写的姊妹篇:《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他把自己和曾经的一位大学同学对比。从各种毕业后的人生不平衡对比渐渐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结论:
“我和你的最大差别,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于,我曾经以为,学位、薪水、公司名气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了。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头脑中。18年的积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财务观念,造就了那样一个你,也造就了这样一个我,造就了你的疏狂佻达与我的保守持重。”
在他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他的同学在呼喊自己要创业时,三姑六姨帮忙筹集启动资金的热闹画面。而画面的另一边则是作者的父母为了节省三五百块钱的机器钱,炎热夏天,扛着腰肌劳损在大日头下收割5亩农田。一边是无论凯旋还是铩羽而归都是盘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棋,而另一边却是作者,穿着借来的西服完成了第一次面试,戴着借来的手表与心爱的女孩进行了第一次约会。
鲜活的景象在脑中一遍遍闪过,我们的确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种差距是长年累月世世代代积累而成,是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时间地点人物背景集合而成。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无力选择。
2.
当北上广深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商场饭店人声鼎沸时,那些西北落后地区可能连一度电都是奢侈品。当你在讨论买香奈儿还是阿玛尼时,那些孩子可能想要的只是一条红裙子一双小白鞋而已。我在思考去美国还是英国读书,你却在纠结下学期的学费。
奋斗十八年只是为了一起喝星巴克,这看起来只是个很表面的比喻。真实的情况是,有的人早已喝腻了JAVA CHIP,而这个国家的另一些人,连咖啡是何物都不曾知晓。
余华说:“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沿海地区城市里的人普遍在喝可口可乐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湖南山区外出打工的人,在回家过年时,给乡亲带去的礼物是可口可乐,因为他们的乡亲还没有见过可口可乐。”
没见过可口可乐?!你也许觉得天方夜谭惊讶咂舌,可世界的另一头却在为你的无知可笑而叹息。去过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人可能会在途中看见那些瘦小枯干满脸懵懂的少男少女们。我总觉得,他们的眼神有些错愕有些惊恐,想起看《变形计》农村和城市孩子互换时,大部分人喜欢看城里孩子去到农村时发生的种种,却忽略了农村孩子见到城里各种神奇事物的难以接受感。同样年龄的大城市孩子可能早就玩腻了玩具或者开始早恋了呢,而农村的孩子可能还在干粗活带弟弟妹妹不知道享乐是何物。
余华在书中还提到一个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狮子大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两个同龄的中国孩子,就是梦想都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这是令人震惊的。对这个西北女孩来说,她想得到一双普通的白球鞋,也许和那个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飞机一样遥远。”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人与人梦想的不平衡。而梦想二字,本该是多么单纯美好的存在。那些被经济和落后环境所束缚的年轻灵魂,渐渐失去了拥有梦想的能力,甚至连幻想都变成一种奢侈。
他们幻想不出波音飞机,因为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世界还有那么高级的东西。
3.
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时代越是发展,我们的差距就越是显著。其实,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等等。但你没办法去埋怨政策。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却越来越空。
我们的个人生活也不平衡,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班级里居然有三分之一是特困生,期末的时候组织全班聚会,总是聚不起来,原因只是因为贫困的学生不舍得交二十元的“份子钱”。很多人因此抱怨说那些人怎么这么不团结这么不合群啊,大学聚会一次容易么。可是后来有个关系不错的农村同学告诉我,真的不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是我们口中只能买本杂志的二十块钱可能是他们将近一周的生活费用。我们眼中的平常是他们眼中的奢侈,评价体系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中。
很难有人在这种生活的不平衡中保持心理平衡。于是,因为自尊因为金钱而起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曾经的马加爵事件,后来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类似的不平衡导致的事件层出不穷。当一个人心里不平衡的时候就会衍生出很多恶意的想法,失常的行为。
我们生活在巨大差距里,我们都是病人,也许你身体健康,但思想上一片腐烂。不是说穷人是病人,富人一样也是病人。我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家境优越而闹事的富二代也并不在少数。
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的社会问题,没有人可以真的忽略。当社会渐渐面目全非,我们还能认识真实的自己么?
4.
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不平衡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差距让人没有力气谈努力没有平台谈奋斗。有的源自上辈的落后,有的是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而产生的悲惨一代。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于自己,但,这些年轻人却需要被迫接受。
上面那两篇文章,我看到很多言论,城市里条件稍好一点的孩子看到这类文会愤愤不平抨击作者的阴暗和负能量。会捍卫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承认爹妈给的东西同时更强调自己的优秀。有的会不理解作者写的那些事例,觉得是夸张渲染刻意哭穷。他们觉得穷孩子们只知道抱怨不公却没有看到富孩子的努力,他们生来如此自然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而那些农村来的孩子或者是条件不太好的孩子,看到这些文章则会爆发强烈的认同感进而疯狂转发。他们也许不是仇富只是一直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那些不平衡感和生活带来的艰苦导致的宣泄。
我们无法去评说对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本来就不可能一样。不要和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去讲人生艰难,也别和一个背负穷困出生的孩子去强调超越和享乐。很多例子听起来很讽刺,实则很真实。那些场景不是电视连续剧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生活里。我们就这样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不管你承不承认,是否经历,都真实存在,用同一件事儿同一件东西做参照物是不科学的。
所以,我们需要在不平衡的生活里寻找自己的那份平衡感。
也许我没有资格忧国忧民,但我有义务做好自己。
挪威易卜生说的那句话特别对:“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所以我想,做好了自己的这一部分,也就做好了世界的一小部分。
我们都是病人,我们都需要配合治疗然后自我痊愈。
文|《读者》微信专栏作者反高潮
1.
前一阵读余华老师的最新散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让我忽然想起两个故事。一篇是很多年前看到的非常火的文章:《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那个来自农村的作者细数了各种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及不公平待遇的对比,有人说有点阴暗,但的确真实,读起来感受个中滋味,令人心酸又无力。
其中的一个例子让我记忆尤为深刻。作者在上海读书时,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他的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方案:“应该让维达纸业开发高档面巾纸产品推向9亿农民市场。”
这位同学也许正为自己有创意的方案感到沾沾自喜,而作者却惊讶于她提出这个方案的勇气。因为,这位同学根本不会明白,在农民市场这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饭后抽一张纸巾擦掉嘴角的油腻。大多数农民兄弟吃过饭后是像那个作者一样,用手背在两侧嘴角抹了两下而已。留给那位同学的除了一脸鄙夷还有一脸的错愕。如果你有如此经历,你可能会听懂我说的话,反之亦然。
另一篇则是后来清华的研究生写的姊妹篇:《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他把自己和曾经的一位大学同学对比。从各种毕业后的人生不平衡对比渐渐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结论:
“我和你的最大差别,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于,我曾经以为,学位、薪水、公司名气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了。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头脑中。18年的积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财务观念,造就了那样一个你,也造就了这样一个我,造就了你的疏狂佻达与我的保守持重。”
在他的文字里,我仿佛看到他的同学在呼喊自己要创业时,三姑六姨帮忙筹集启动资金的热闹画面。而画面的另一边则是作者的父母为了节省三五百块钱的机器钱,炎热夏天,扛着腰肌劳损在大日头下收割5亩农田。一边是无论凯旋还是铩羽而归都是盘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棋,而另一边却是作者,穿着借来的西服完成了第一次面试,戴着借来的手表与心爱的女孩进行了第一次约会。
鲜活的景象在脑中一遍遍闪过,我们的确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种差距是长年累月世世代代积累而成,是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时间地点人物背景集合而成。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无力选择。
2.
当北上广深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商场饭店人声鼎沸时,那些西北落后地区可能连一度电都是奢侈品。当你在讨论买香奈儿还是阿玛尼时,那些孩子可能想要的只是一条红裙子一双小白鞋而已。我在思考去美国还是英国读书,你却在纠结下学期的学费。
奋斗十八年只是为了一起喝星巴克,这看起来只是个很表面的比喻。真实的情况是,有的人早已喝腻了JAVA CHIP,而这个国家的另一些人,连咖啡是何物都不曾知晓。
余华说:“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沿海地区城市里的人普遍在喝可口可乐了;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湖南山区外出打工的人,在回家过年时,给乡亲带去的礼物是可口可乐,因为他们的乡亲还没有见过可口可乐。”
没见过可口可乐?!你也许觉得天方夜谭惊讶咂舌,可世界的另一头却在为你的无知可笑而叹息。去过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人可能会在途中看见那些瘦小枯干满脸懵懂的少男少女们。我总觉得,他们的眼神有些错愕有些惊恐,想起看《变形计》农村和城市孩子互换时,大部分人喜欢看城里孩子去到农村时发生的种种,却忽略了农村孩子见到城里各种神奇事物的难以接受感。同样年龄的大城市孩子可能早就玩腻了玩具或者开始早恋了呢,而农村的孩子可能还在干粗活带弟弟妹妹不知道享乐是何物。
余华在书中还提到一个例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狮子大开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两个同龄的中国孩子,就是梦想都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这是令人震惊的。对这个西北女孩来说,她想得到一双普通的白球鞋,也许和那个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飞机一样遥远。”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人与人梦想的不平衡。而梦想二字,本该是多么单纯美好的存在。那些被经济和落后环境所束缚的年轻灵魂,渐渐失去了拥有梦想的能力,甚至连幻想都变成一种奢侈。
他们幻想不出波音飞机,因为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世界还有那么高级的东西。
3.
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时代越是发展,我们的差距就越是显著。其实,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学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等等。但你没办法去埋怨政策。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却越来越空。
我们的个人生活也不平衡,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班级里居然有三分之一是特困生,期末的时候组织全班聚会,总是聚不起来,原因只是因为贫困的学生不舍得交二十元的“份子钱”。很多人因此抱怨说那些人怎么这么不团结这么不合群啊,大学聚会一次容易么。可是后来有个关系不错的农村同学告诉我,真的不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是我们口中只能买本杂志的二十块钱可能是他们将近一周的生活费用。我们眼中的平常是他们眼中的奢侈,评价体系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中。
很难有人在这种生活的不平衡中保持心理平衡。于是,因为自尊因为金钱而起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曾经的马加爵事件,后来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类似的不平衡导致的事件层出不穷。当一个人心里不平衡的时候就会衍生出很多恶意的想法,失常的行为。
我们生活在巨大差距里,我们都是病人,也许你身体健康,但思想上一片腐烂。不是说穷人是病人,富人一样也是病人。我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家境优越而闹事的富二代也并不在少数。
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的社会问题,没有人可以真的忽略。当社会渐渐面目全非,我们还能认识真实的自己么?
4.
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不平衡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差距让人没有力气谈努力没有平台谈奋斗。有的源自上辈的落后,有的是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而产生的悲惨一代。很多时候,并不来自于自己,但,这些年轻人却需要被迫接受。
上面那两篇文章,我看到很多言论,城市里条件稍好一点的孩子看到这类文会愤愤不平抨击作者的阴暗和负能量。会捍卫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承认爹妈给的东西同时更强调自己的优秀。有的会不理解作者写的那些事例,觉得是夸张渲染刻意哭穷。他们觉得穷孩子们只知道抱怨不公却没有看到富孩子的努力,他们生来如此自然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而那些农村来的孩子或者是条件不太好的孩子,看到这些文章则会爆发强烈的认同感进而疯狂转发。他们也许不是仇富只是一直以来压抑在心里的那些不平衡感和生活带来的艰苦导致的宣泄。
我们无法去评说对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本来就不可能一样。不要和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去讲人生艰难,也别和一个背负穷困出生的孩子去强调超越和享乐。很多例子听起来很讽刺,实则很真实。那些场景不是电视连续剧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生活里。我们就这样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不管你承不承认,是否经历,都真实存在,用同一件事儿同一件东西做参照物是不科学的。
所以,我们需要在不平衡的生活里寻找自己的那份平衡感。
也许我没有资格忧国忧民,但我有义务做好自己。
挪威易卜生说的那句话特别对:“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所以我想,做好了自己的这一部分,也就做好了世界的一小部分。
我们都是病人,我们都需要配合治疗然后自我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