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三观的回忆:我是1989年生人,1996年上小学一年级,就读于哈尔滨师范附属小学。从理论上讲,我是八零后的尾巴,已经接近九零了。但实际上,从1978年改革开放一直到我上小学一年级,改革开放还不到二十年,许许多多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尚在,例如:我小时候家里还用过粮证和粮票、我小的时候见过现在只有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老国营工厂、富有时代感的解放CA10型卡车在那个时候还经常看到等等……不仅仅是物质上与计划经济时代很相似,教育上亦是如此。我那个时候入少先队、听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还是很感动的,觉得革命先烈们特别崇高伟大。或许我们现在都变了,但与现在的孩子们相比,那个阶段的我们思想其实是更接近于我们的长辈的。记得小学一年级入学半个学期以后的一次班会上,当时的班主任刘莹老师在班会上告诉我们即将要有同学加入少先队了,并且在班会上讲了不少革命先烈的故事,还找来了一面少先队队旗,讲了队旗上面的豁口与红领巾之间的关系。那个时候,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深受感动,都觉得自己应该好好表现,努力加入少先队,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除此之外,到现在我也记得加入少先队带上红领巾的那一刻心情是多么的激动,那个时候真的认为红领巾是十分珍贵的,是先进少年的标志。然而,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尾声阶段,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不完善的。那个时候,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们普遍需要上学的时候带饭盒来解决午餐问题。可是早晨上学带来的饭到中午会变凉,所以学校提供热饭的服务。学校热饭的设备跟家里是完全不一样的,学校热饭的设备是由管道连接的若干个铁柜,而管道最终与锅炉相连接,通过烧锅炉用蒸汽对铁柜内部进行整体加热。那时候,每个班都有一个铁饭筐,早晨带饭盒的学生把饭盒放进饭筐里,再将饭筐抬到热饭地点整体放入铁柜内进行加热。而学校里不只我们一个班,为了防止饭筐弄混,所以各班的饭筐都需要做标记。因此,班任刘莹为了给自己班的饭筐做标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一条红领巾由一个大三角剪成了两个小三角,系在了饭筐的两端。就这样,短短半个学期的时间我对红领巾的认识就由先进少年的标志变成了一块破布,而毁我三观的人正是当初对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班任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