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言于心,愉心于言
太原心理咨询师导读:“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考试从来没考过第二…”,“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中午都不睡觉,就在那学习…”,“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成了我小时候的噩梦,一听到这几个字,就感觉自己似乎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我努力的想让自己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却怎么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实在太多了。我好想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
看到标题 品言深有感触,我小时候的“夙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天,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她的学习了。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还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见到电脑就反感。他是队员、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也是双眼皮的。这种生物每天只花十块钱就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这就是感动中国2011,十大人物之——别人家孩子。”
这段话没有讽刺的意思,说的也不过分,只是抱怨一下我们心里的不平,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别人家孩子……”,而我们却不如别人家孩子。我们不和别人家孩子比,我们会自己寻找竞争对手。我们不想听到“别人家孩子”这个字眼,也不想成为别的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无论别人家孩子多么优秀,我们只是茫茫人海一滴水。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要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优秀就可以了么?别人家孩子回回年级第一,我们却只能在中下游徘徊。别人家孩子十几岁就上大学,而我们学不会还要留级。别人家孩子长得如花似玉,而我们却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别人家孩子回家就知道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看书,而我们回家就钻进电脑里,永远玩不够。
我们没有别人家孩子那么优秀,但我们努力做最棒的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追上别人家孩子,那时候,父母还会不满足么?会的,只要有别人家孩子,就有我们,我们不会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家孩子。尽管事实摆在眼前,但我们,已经努力做最好。
“当我还是个孩子就明白一件事,别人家的孩子还不识字,就比我更懂事……但我还记得督促我长大,有个孩子来自别人家。”这是网络歌手吴佳玲的歌曲《别人家的孩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他们有时是具体的一个人,有时是家长虚构出来的。
“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是我生活中的“夙敌”。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父母对我有什么新的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在家长的心中,这是一种“激励”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的斗志。可是爸爸妈妈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期中考试过后,我在家里想要休息一下,放松放松心情。我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自己最喜欢的零食,看着电视节目,边看边吃。妈妈拿起遥控器,将电视关上。板着脸,厉声地说:“作业写完了吗?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不是玩电脑,就是看电视,一点都不知道学习……”“别人家的孩子”他又要出现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一心想着学习,闲的时候会帮父母做家务,你就知道玩,尽给我制造垃圾……”我感到有些委屈,妈妈,为什么他总是比我好?我到底哪里差,也许在别的家长心中,我也是优秀的孩子。妈妈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我站起来不满地说:“为什么你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好?那你找别人家的孩子做你的孩子好了。”
太原心理咨询师说:有时这种所谓的“激励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如人,觉得自己一点优点也没有,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自信。还会破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使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父母应该将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孩子适宜的表扬和肯定,父母也需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父母不一定要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父母可以让孩子和孩子的过去相比,这样既不会打击孩子,又可以鼓舞孩子不断进步。
(文章源于网络,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原心理咨询师导读:“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考试从来没考过第二…”,“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中午都不睡觉,就在那学习…”,“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成了我小时候的噩梦,一听到这几个字,就感觉自己似乎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我努力的想让自己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却怎么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实在太多了。我好想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
看到标题 品言深有感触,我小时候的“夙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天,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她的学习了。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还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见到电脑就反感。他是队员、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也是双眼皮的。这种生物每天只花十块钱就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这就是感动中国2011,十大人物之——别人家孩子。”
这段话没有讽刺的意思,说的也不过分,只是抱怨一下我们心里的不平,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别人家孩子……”,而我们却不如别人家孩子。我们不和别人家孩子比,我们会自己寻找竞争对手。我们不想听到“别人家孩子”这个字眼,也不想成为别的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无论别人家孩子多么优秀,我们只是茫茫人海一滴水。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要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优秀就可以了么?别人家孩子回回年级第一,我们却只能在中下游徘徊。别人家孩子十几岁就上大学,而我们学不会还要留级。别人家孩子长得如花似玉,而我们却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别人家孩子回家就知道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看书,而我们回家就钻进电脑里,永远玩不够。
我们没有别人家孩子那么优秀,但我们努力做最棒的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追上别人家孩子,那时候,父母还会不满足么?会的,只要有别人家孩子,就有我们,我们不会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家孩子。尽管事实摆在眼前,但我们,已经努力做最好。
“当我还是个孩子就明白一件事,别人家的孩子还不识字,就比我更懂事……但我还记得督促我长大,有个孩子来自别人家。”这是网络歌手吴佳玲的歌曲《别人家的孩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他们有时是具体的一个人,有时是家长虚构出来的。
“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是我生活中的“夙敌”。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父母对我有什么新的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在家长的心中,这是一种“激励”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的斗志。可是爸爸妈妈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期中考试过后,我在家里想要休息一下,放松放松心情。我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自己最喜欢的零食,看着电视节目,边看边吃。妈妈拿起遥控器,将电视关上。板着脸,厉声地说:“作业写完了吗?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不是玩电脑,就是看电视,一点都不知道学习……”“别人家的孩子”他又要出现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人家一心想着学习,闲的时候会帮父母做家务,你就知道玩,尽给我制造垃圾……”我感到有些委屈,妈妈,为什么他总是比我好?我到底哪里差,也许在别的家长心中,我也是优秀的孩子。妈妈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我站起来不满地说:“为什么你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好?那你找别人家的孩子做你的孩子好了。”
太原心理咨询师说:有时这种所谓的“激励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如人,觉得自己一点优点也没有,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自信。还会破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使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父母应该将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给予孩子适宜的表扬和肯定,父母也需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父母不一定要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父母可以让孩子和孩子的过去相比,这样既不会打击孩子,又可以鼓舞孩子不断进步。
(文章源于网络,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