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吧 关注:2,558贴子:11,791

回复:梁启超的家务事(1):夫人& 小妾,历史不是别有用心(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18,当家作主新画风
拿到全部财产的王来喜,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现在搜索她,名字都是王桂荃,说是梁启超取的。但没看到任何相关记录,只看到梁启超叫她“来喜”。不过,鉴于她前后画风差异太大,后期就用王桂荃的名字。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梁家众人的生活,仍延续维持了社会上流阶层的水准(就算上流未达,中上肯定有的),生活富足优裕。说王桂荃含辛茹苦带大孩子的可以洗洗睡了,人家梁家照样厨师保姆男仆女佣的,不要把底层劳苦大众的寡妇模式强加到富婆王桂荃头上。
每年夏天,梁家众人都会到北戴河避暑。
梁思成林徽因30年代初结识了费正清夫妇,一见如故,友谊发展很快。因此,有一年夏天,当梁家计划再次去北戴河避暑时,林徽因希望能邀请费正清夫妇一起去。
梁家在北戴河的房子,前面说过了,8间正房,面积都很大。根据平面图,当初的设计,梁启超,王来喜各占一间(梁和王的房间分处楼上楼下,还离得很远),梁家的男孩子们一间,女孩子们一间,客房2间,也分男女,思顺有单独一间,还有间忘了是谁的。
这么宽裕的住所,邀请一对好友夫妇去小住,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王桂荃居然不同意一刚……
那个对着仆人,都一味忍耐委曲求全的王来喜,这时候却非常强势,就是不可以。还说邀请外国人去不方便。

又不是只邀请男人,人家是夫妇,一起去的,会有什么问题?哈佛大学系主任的女儿女婿啊,也算美国知识精英阶层了。再说,梁家跟外国人打交道还少吗?
在日本就住了十多年,当初梁启超流亡海外,家人能顺利出国团聚,英国使馆出力很多;
思顺跟丈夫常年驻外;
1927年国内政局不稳,梁启超考虑再次去海外避开纷扰,于是打算去美国或加拿大住段时间看望孩子,在考虑带上王来喜和最小的孩子,还是全部家眷都带上,那时候也没见王来喜拒绝出国,拒绝跟外国人接触啊;
再后来梁启超生病,德国医院,美国医院,日本医院,进进出出都算常客了,还忌讳外国人?
为林徽因叹息一下,梁家宗妇啊,居然这件事都搞不定,凭什么要听王桂荃的话呢?梁启超又没遗嘱说从此梁家由她当家。梁启超在时,她一味以柔弱示人,等梁去世,立马变脸,这是怎样的隐忍和爆发啊……跟她相比,林徽因才是完全忍气吞声的包子。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1楼2017-03-21 13:35
回复
    2-18,当家作主新画风
    拿到全部财产的王来喜,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现在搜索她,名字都是王桂荃,说是梁启超取的。但没看到任何相关记录,只看到梁启超叫她“来喜”。不过,鉴于她前后画风差异太大,后期就用王桂荃的名字。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梁家众人的生活,仍延续维持了社会上流阶层的水准(就算上流未达,中上肯定有的),生活富足优裕。说王桂荃含辛茹苦带大孩子的可以洗洗睡了,人家梁家照样厨师保姆男仆女佣的,不要把底层劳苦大众的寡妇模式强加到富婆王桂荃头上。
    每年夏天,梁家众人都会到北戴河避暑。
    梁思成林徽因30年代初结识了费正清夫妇,一见如故,友谊发展很快。因此,有一年夏天,当梁家计划再次去北戴河避暑时,林徽因希望能邀请费正清夫妇一起去。
    梁家在北戴河的房子,前面说过了,8间正房,面积都很大。根据平面图,当初的设计,梁启超,王来喜各占一间(梁和王的房间分处楼上楼下,还离得很远),梁家的男孩子们一间,女孩子们一间,客房2间,也分男女,思顺有单独一间,还有间忘了是谁的。
    这么宽裕的住所,邀请一对好友夫妇去小住,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王桂荃居然不同意一刚……
    那个对着仆人,都一味忍耐委曲求全的王来喜,这时候却非常强势,就是不可以。还说邀请外国人去不方便。

    又不是只邀请男人,人家是夫妇,一起去的,会有什么问题?哈佛大学系主任的女儿女婿啊,也算美国知识精英阶层了。再说,梁家跟外国人打交道还少吗?
    在日本就住了十多年,当初梁启超流亡海外,家人能顺利出国团聚,英国使馆出力很多;
    思顺跟丈夫常年驻外;
    1927年国内政局不稳,梁启超考虑再次去海外避开纷扰,于是打算去美国或加拿大住段时间看望孩子,在考虑带上王来喜和最小的孩子,还是全部家眷都带上,那时候也没见王来喜拒绝出国,拒绝跟外国人接触啊;
    再后来梁启超生病,德国医院,美国医院,日本医院,进进出出都算常客了,还忌讳外国人?
    为林徽因叹息一下,梁家宗妇啊,居然这件事都搞不定,凭什么要听王桂荃的话呢?梁启超又没遗嘱说从此梁家由她当家。梁启超在时,她一味以柔弱示人,等梁去世,立马变脸,这是怎样的隐忍和爆发啊……跟她相比,林徽因才是完全忍气吞声的包子。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2楼2017-03-21 13:35
    回复
      2-20,晚年王桂荃
      49年后,梁家的孩子除了思宁在山东,其余都回到北京。王桂荃从此过上了老太君的幸福生活。
      反正新社会了,旧时的规矩统统作废,她生的孩子全部叫她“娘”了。也因为新社会,且男人和正室统统早已作古,她从前总是低人一等的身份彻底翻篇,从此扬眉吐气。一座黄金地段的四合院,养养猫,看看景,王桂荃的生活惬意无比。
      整个上世纪50年代,留给后人的记忆非常纯粹。那些亲历者无论言辞,还是文字,传达给后来者的信息都是:那是一个热火朝天建设祖国的时代,全社会都怀着最饱满的热情,各行各业,都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国家建设得赶英超美。很多解放前从来不工作的富家太太,也纷纷到街道社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那是一个工人阶级无上光荣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桂荃再次令人意外——1957年,她以70多的高龄,不远千里,从北京到杭州,游山玩水去了!后来,还去了黄山……是她自己去的,不是跟子女一起
      王桂荃的故事,给人的直观感觉,是怪异,画风不对,有时是她自己前后期画风不对,有时是个人与整体画风不对。比如之前她期待着新生命的降生,梁家众人在哀泣主母的病苦;后来她再一次大了肚子的期待喜悦,梁启超割了肾很虚弱地为病痛所困;现在她悠哉悠哉旅游闲逛,全国民众在苦干狠干建设国家……
      不是说非得让她也去参加劳动,只是觉得,梁家后人既然主观上非常想突出她的好,想要把王桂荃塑造成——勤劳善良朴素坚强的中国旧时代女性的优秀代表,那么,能不能找一点更有说服力的素材?提供一些更能让人引起共鸣的细节?


      IP属地:上海83楼2017-03-21 13:35
      回复
        57年能那么大老远地去旅游,怎么都无法跟“勤劳善良朴素坚强”这些意义有效结合,也无法反映她的“委曲求全任劳任怨”,反而是很典型的资产阶级享受风啊,请解释一下,在50年代,这个行为如何进行审美意义的提升?
        关于王桂荃解放后的生活,梁家后人没说什么,这么与大环境不协调的画风,应该是实在说不出什么吧。有个细节:梁家有张红木的麻将桌,王桂荃一直很喜欢,把新楼出租时,其他家具都没动,这张麻将桌带去自己的屋子;后来把天津的房子都卖了,到北京买下四合院,这张麻将桌又带去了北京新家。
        很合理的联想:王桂荃把麻将桌带去北京,总不至于是为了闲置,肯定还要继续派用场。有些打麻将的人迷信,觉得某个物件顺手,就会一直用着不换。王桂荃在北京的日子,肯定也是经常打麻将的。
        手中有钱,身边有房,麻将搓搓,各地逛逛……这样的逍遥日子,哪怕半个多世纪后的现在,都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舒适生活。那些还在同情王桂荃生活艰难,日子不易的,真的好省省了,人家比你幸福多了,也比你奶奶外婆幸福多了,你家有北京二环内的四合院吗?你家祖父辈上世纪50年代有闲钱闲心出远门去旅游吗?
        文*革后,王桂荃的好日子结束。做为跟梁启超有直接关系的她,不可避免地被批斗。四合院被没收,据说其他财产也被没收——换个角度说,她手中东西还有不少。
        她搬到一间小屋子,被安排参加劳动:扫街道。客观说,相比那个混乱年代的种种悲剧,王桂荃这样的,不算很糟糕。起码没打她没关押羁留她,也没逼她反映问题写材料。劳动么,全社会都在劳动,她的前半生也是劳动。
        王桂荃1968年去世,终年82岁。她去世时,子女都不在身边,因此她的遗体不知道在哪里。


        IP属地:上海84楼2017-03-21 13:36
        回复
          这个,有点过分了,几乎难以想象。那时候,再是有罪的人,去世了一般也会通知家属的,何况王桂荃情况远远不是那么严重。在北京王自己生的孩子就有3个,还有个据说跟她感情很深的思庄,王又不是住在偏远地区,真的孝顺,几个孩子排个时间表,轮流去看一看总是不难的。每周一次,也才一个月轮到一回,找什么时代的借口呢?……明明自己都没把亲妈放在心上,几十年后却又一副极其缅怀的姿态,人心啊……何必……


          IP属地:上海85楼2017-03-21 13:36
          回复
            三,草木无言,身后纷扰
            王桂荃1968年去世,具体日期她孩子都不知道,遗体也不知道在哪儿,这个有点说不过去。如果之前还能勉强找个时代的借口,那么WG结束后,如果真的有心,总该做点什么了吧?很遗憾,梁家后人没有任何举动。
            WG1976年结束,当时思顺,思成,思永都已经去世,在北京的梁家子女为:思庄,思达,思懿,思礼,另一个女儿思宁在山东济南。除了思庄,其余都是王桂荃所生。
            时代恢复正常10多年了,那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那些王桂荃的孩子们,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妈妈,做过什么。
            1981年春,思庄脑血栓引起偏瘫,从此丧失行动能力,语言能力,智力如幼儿。5年后逝世,终年78岁。思庄的人生比较悲剧,26岁结婚,结婚2年多丈夫就突发病逝了,留下一岁多的女儿。之后,思庄一直靠自己工作养大女儿,没有再嫁。丧偶50年后,1986年,梁思庄去世——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爱,和坚守的故事,比较心酸。(希望所有人最好别遇到……)
            大概国家也体谅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孤独和凄苦,思庄去世后,被允许安葬在父母身边。
            梁启超墓地在内的那片梁家墓区,1978年被梁家子女捐给国家。当时墓地已经非常荒芜,所幸WG期间,那片地块属于军管区,因此避免了遭到破坏,梁启超和夫人的合葬墓大致完好。本来已经是文物保护单位了,但思庄1986年去世,仍被获准安葬在那里,国家还是有人情味的。李蕙仙去世前最不放心这个小女儿,最后,孤苦一生的女儿回到父母身边,和父母永远在一起——还算令人欣慰的结局。
            国家对梁思庄的体谅,引发了后来的一段纷扰。


            IP属地:上海86楼2017-03-21 13:37
            回复
              随着经济腾飞,全国各地开始关注文化因素,充分挖掘本地名人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工作重点。有的地方甚至直接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1993年,广东新会梁启超的老家,隆重纪念梁启超诞辰120周年。凭心而论,梁启超在近代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新闻史上的地位,就算不是第一,也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他一生横跨政治和学术两界,文笔汪洋,著述恢宏;本人私德也不错,起码比老搭档康有为好太多了。这个纪念大会完全值得。大会按惯例邀请了梁家后人参加。
              一般这种活动,对与会的各路人员,接待得都很热情周到。对于几十年平凡生活的梁家后人来说,也许感受到某种心灵冲击。内心不平静之后,就有了点想法——他们想为自己的妈妈王桂荃修座墓,以缅怀先人。
              他们妈妈已经去世25年了,之前他们全部没想起来缅怀她,起码任何行动都没有,突然之间,就想修墓了。本来,想修墓也不困难,选个陵园买块墓地就是,但王桂荃的孩子们,跟她一样很有想法,他们不要普通的一般的墓地,他们想要把王桂荃的墓建在梁启超的墓地旁边。
              这个,有点过分了,文物保护单位,能这么随心所欲吗?何况,王桂荃仅为妾室,按规矩说根本不上台面;梁启超生前也没有任何表示要死后让她在自己身边;王桂荃后来也没为国家做什么贡献……以上种种,是很明显的王桂荃的硬伤,但她的子女,大概遗传了她的敢想敢为,又或者,他们觉得梁启超的招牌应该管用,反正,他们正式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申请。
              大概几年前思庄的安葬让王桂荃的子女们看到希望,觉得既然思庄行,王桂荃应该也行。
              还能再一叶障目点吗?思庄官方是什么身份?王桂荃什么身份?梁思庄是北大图书馆副馆长,在中国图书馆学这个门类上,思庄算是元老,有切实的贡献,也有北京大学的依托,再加上她的确人生凄苦,只有一个女儿。按老法说,女儿结婚之后,今后就不能给她祭拜了。为了不让思庄死后也是孤寂,让她回到父母身边,这是一种体谅照顾安慰,是特例。王桂荃凭什么那么要求呢?


              IP属地:上海87楼2017-03-21 13:37
              回复
                换个角度看,王的子女为自己亲妈争这个梁启超身边的墓地位置,完全就是古代庶出孩子为自己姨娘请诰命的举动啊,动机,行为,都高度一致。
                如果真的只是为了缅怀母亲,墓地建在哪儿都能缅怀,难道非要在梁启超身边,才能更缅怀一些?何况,之前20多年,完全没见他们有什么缅怀的举动,等到别人纪念他们爹了,他们才想起来缅怀自己的妈? 这是缅怀还是虚荣?是真的缅怀,还是想为自己亲妈争一份体面?
                如果王桂荃的墓地建在梁启超墓地边上,去祭拜梁启超的人们,难免都会经过,拜不拜另说,起码会看一眼。从此,人们不会只看到梁启超和夫人的合葬墓,还会知道,梁启超有那么一位对梁家有过极大贡献的第二夫人。
                这个不伦不类的称呼真是说不出的别扭,擦边球也不是这么打的,帖子一开始就说了,梁启超只有一位他承认的夫人,哪来什么第二夫人,既不是续弦,也没有扶正,甚至最初仪式都没有的,算什么“夫人”?不要说以前想当“夫人”得走多少程序,哪怕到现在,法律也不承认睡了生了孩子就是夫妻关系啊
                王桂荃子女递交了申请,国家还是有脑子的,拒绝在梁启超墓地边为王桂荃建墓的申请;
                王的孩子们不甘心,四处活动,国家顶住了各种说项,继续拒绝;
                王的孩子们多番努力,终究无效,最后,梁思礼出马。
                梁思礼当时已经是航空航天界资深工程师,有贡献,以这个身份为凭,梁思礼给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的王Z G写信,再次提出申请;
                这回上层研究了一下,最后给思礼面子,建墓地还是不允许,但提出另一种方案,说,允许你们种一棵树,来纪念你们母亲王桂荃。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8楼2017-03-21 13:39
                回复
                  老实说,第一次看到这番周折,真觉得国家还是蛮有水平的,坚守了底线,又比较灵活。不过,种树这个,真是……还不如没有呢,梁启超和夫人李蕙仙好好的在合葬墓里躺着,旁边一棵树,不正是丫头站在一旁伺候主人立规矩的形象么?王桂荃好不容易等到男人和正室都去世了,她翻身当家作主,居然几十年后又要被立规矩?
                  也许,王的孩子们重点也不是树,而是碑文。国家允许他们种树之后,在树旁立一块碑文,简略介绍王桂荃——这个,应该才是王的孩子们最关注的,要流芳百世的呀……
                  王桂荃的孩子们虽然自己破坏规矩,早早就叫“娘”,但到了对外时刻,倒想起礼法规矩了。这个碑文,他们自己不写,却让梁思成的孩子写。梁思成是梁家嫡系,当年也是梁启超指定的继承人,只是被小白花弄得完全靠边站了。现在,当他们要为王桂荃盖棺定论的时候,倒想起嫡系的份量了。
                  王桂荃的孩子们可以写,但出自他们之手的文字,只代表庶出,只有梁思成孩子写的碑文,才代表梁家嫡系对王桂荃的认可和肯定。他们一开始应该是找的梁从诫,毕竟男性,份量更足。但很奇怪,梁从诫没参与,不是梁从诫不会写,他为自己妈妈林徽因写过很多文字,文笔很好。但最后文字定稿的是梁再冰,大概再冰好说话一些。
                  之后,在梁启超和夫人李蕙仙的合葬墓边上,种了一棵树,称“母亲树”,树前一方卧碑,文字介绍王桂荃人生履历,当然极尽褒扬之辞,当然也绝对不会说,她把梁家嫡子踢到一边,自己拿了男人留下的所有财产。关于梁王二人关系,碑文说:第二夫人……在日本期间与梁启超结为夫妻……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9楼2017-03-21 13:41
                  回复
                    梁启超如此大贡献,墓碑反而清清爽爽,赞善浮辞悉不用,只有姓名籍贯生卒日期;
                    王小妾这样的保姆型繁殖型妾室,全中国不说上万,几千几百总是很好找的,反倒碑文洋洋洒洒……
                    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人生漫长变幻,人性幽暗曲折……
                    有些故事,只觉得倒胃口。


                    IP属地:上海90楼2017-03-21 13:41
                    收起回复
                      四,权威版本,唯有夫人
                      梁启超1929年去世后,亲属师生朋友打算做两件事:
                      1,编辑《饮冰室合集》,梁启超的作品集;
                      2,编辑《梁启超年谱》,为今后写梁启超传记做准备。
                      当时,由思顺,思成署名登报说明情况,并由丁文江和梁思成发函向各处征集梁启超的手稿信件,诗,词,文,电的抄件或复印件等,半年时间就收到大量资料,仅信件就有2000多封。1936年完成初稿《梁启超年谱长编》,约67万字(开始100多万字,后来压缩到67万)。油印50套,分发梁启超的家属好友征求意见。
                      因为时局战乱,很多年之后才完成修订版,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启超年谱长编》,70多万字。是学术界关于梁启超思想,研究,著述,家庭生活信息的最权威版本。
                      对史学界来说,这种《年谱》的编辑,形式和内容都有讲究。注意了一下书中所选照片,关于梁启超本人的当然最多,除了人生各主要时期的形象,还有梁的书法,手稿等。另外,有一张夫人李蕙仙早年与3个孩子生活照,还有梁启超和夫人李蕙仙合葬墓的墓碑。王来喜踪影全无。
                      再看内容,关于梁夫人李蕙仙,《年谱》中有不少信息。
                      梁启超和李蕙仙订婚,结婚,时间,缘由,全部有交待。梁启超的《三十自述》,提到和妻子结婚,是很嗲的一句话:“夫人于23岁归于我”。(梁启超笔下都是虚岁)
                      关于李蕙仙的病情,《年谱》中多番提及。其中全文附录梁启超本人所写的《悼启》,李蕙仙的生平总结,类似简略版本小传。也全文附录梁启超于李蕙仙安葬仪式前所做的《祭梁夫人文》,在记述夫人李蕙仙的生平功绩之外,也偏重文学色彩。
                      在两篇文章之前,编者加注:“梁夫人卒,先生哀痛万分”,并且说,“梁夫人生平美德和先生悲痛情形”,通过文章可见一斑。


                      IP属地:上海91楼2017-03-21 13:42
                      回复
                        另外,《年谱》中也收入了梁启超在妻子逝世后给《晨报》增刊写的文章,记叙自己面对妻子从发病到病重到逝世,悲伤哀痛的心情。文章前加编者按。
                        梁启超每个孩子出生,《年谱》在当年所有内容的最后面,会写上一句:是年某月某日,顺序+子/女+名字生。在孩子出生的信息后面,没有生母信息。李蕙仙所生长子无具体日期,只写1897年秋。
                        庶出的孩子一样记录,但妾室的名字,完全没有出现在《年谱》中。不过,《年谱》中收录了梁启超的很多信,信件原文中有偶尔几次提到王来喜,比如:生下思达后,梁启超在写信说,问问王姑娘要什么,等明年开春通航了赏她。
                        至于如今被到处转载的那句话,“她是我们家极重要的人物”,《年谱》中没有收入。
                        看得眼睛都快花了,又找到一处:1924年8月12日,李蕙仙去世前不久,梁启超给朋友的信。《年谱》收入这封信主要为了说明梁夫人病重去世前夕,梁启超忧愁狼狈的状态。说病情很残酷,左右不能离人,思顺自己还有3个孩子,心挂2头,已经生病了,梁启超打算10天或半个月要实行换班,轮流陪护。
                        这封信中,有关于王来喜的几个字:“思永既行,小妾又临月,现在已狼狈万分,望思成归如望岁,且其母亦已知之,日盼归期。”
                        ——信写于8月12日,王来喜快生了,她于8月24日生产。这里,是唯一一次《年谱》中明确提到梁启超有个妾室。但也只是说“小妾”,具体的名字没有。
                        尽管王来喜生了至少10个孩子,还是没有在关于梁启超最权威的生平史料中出现。妾室,在旧时礼法下,就是这样的地位,完全不上台面的。跟正室夫人,不是一个等级。
                        《梁启超年谱长编》中李蕙仙和王来喜的存在对比,最好地说明了当年李王2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以及,在正统学术界,主流评论界的研究者心中的不同位置。一位是梁启超情深意切的原配夫人,生平经历去世,都要记一笔;另一位小妾,是谁?哪来的?没人关心,也没人当回事。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2楼2017-03-21 13:42
                        收起回复
                          全文结束


                          IP属地:上海93楼2017-03-21 1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