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凤翔习俗,正月初二正是游娃他舅家的日子,苏轼老丈人家在四川,路途遥远无法成行,于是苏轼提早就约了几位祖籍在南方的朋友带着家人一起去东大街游玩。
当走过东街城门洞,看到那里坐满了衣衫褴褛的叫花子,见行人走过时,便伸出瘦骨嶙嶙的手,悲楚地呼唤讨吃,那声音就像无数把钢刀剜割苏轼的心。
苏轼观看良久,便差人叫来了一个卖豆花泡馍的和一个卖擀面皮的,分别给他们了一些银两,吩咐他们给这些叫花子一人一碗豆花泡馍和擀面皮。当他看到叫花子开始吃东西的时候,苏轼心里才好受了点。
当苏轼一行刚离开几步时,发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乞丐,一手端着刚得到施舍的豆花泡馍,一手拖着一个要吃的孩子,径直向毡匠巷走去。
苏轼觉得奇怪,吩咐朋友们先游玩,自己尾随老乞丐想探个究竟。那老小经过周家大院穿过毡匠巷,来到一个硕大的土丘前,把碗庄重地放下趴在地上磕了几个头,夹了几筷子豆花放在土丘上,把碗递给了小孩,小孩便急急地吃起了剩余的豆花泡馍。
苏轼走到土丘前,从那里立着的石碑上才知道这是秦穆公坟墓,就问老人家是不是秦穆公的后代,那老人说自己是县城东南三里高王寺村义坞堡(野人坞)人。村上先祖们曾偷杀了穆公的御马,穆公的之后不但没有治罪,反而赠送了几十坛秦酒(西凤酒),其中有华山论剑十五坛、六年和十五年西凤酒各十五坛、螺纹钢十五坛,预防他们吃肉中毒;后来秦晋韩原大战,穆公被围,眼看要被捉去,这时村里三百多个抹着花脸、拿着镢头的人组成的队伍冲杀过来,救了穆公,秦军也因此反败为胜;穆公又把他们的先祖犒赏了一遍,赐了一些腊驴肉、锅盔、大海子羊肉泡、西街油糕。
听老人一说,苏轼想起了曾读过的北周庾信作《秦穆公饮盗骏马赞》曰:“骏马遇盗,秦王不嗔。先倾美酒,反畏伤人。邻兵向国,穷寇侵秦。于是大盗,还作功臣。”所记载故事与老人所讲一致。
老人接着说,三良冢下埋的奄息、仲行、铖虎三兄弟也是野人坞人,三人生前与穆公饮酒时约定:“生共此乐,死共其哀”,穆公死后,三人自杀以践其言。老人还说,他们村里的人很敬重秦穆公,祖先流传下来的规矩是每年在大年三十这天要来秦穆公坟前祭祀,他因去年年底揭不开锅拿不出祭品没有来坟前祭祀,今天有了豆花泡馍,总算补上了。老人说完,拉着孩子走了。
苏轼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打算去一趟位于秦穆公墓之南约一公里城外东南翟家寺村东的三良冢。苏轼站在三良冢前,思绪万千,回味《史记·秦本记第五》载:公元前621年穆公卒,177人殉葬。其中有奄息、仲行、铖虎三人皆为秦国良臣,穆公临终前要三良从葬;《诗经·黄鸟》所记,三良从莽的当天,黄鸟低飞哀鸣,三良痛哭,呼天号地。百姓叹息曰:“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后人有三国·魏曹植《读史咏三良》、王粲《三良冢》、晋·陶潜《读史咏三良》、唐·柳宗元《咏三良》,刘禹锡西游千渭、出于岐雍之间,于古道旁,得三良冢,心甚哀之涕泗者久之而去,并作《三良冢賦》以志哀;唐代宗时宰相李德裕有《三良论》,以后明清时,对三良殉葬均有文或诗议论者。苏轼颇多感慨。
回到家里已经不早了,苏迈在院子玩耍,看见父亲苏轼进院门,就跑上去缠着父亲给自己讲儿歌,苏轼就把他来凤翔学到的一首儿歌说给儿子听:
戚哩哩,嚓啦啦,
老鼠养个哈娃娃。
十个出来九个瞎,
剩哈一个叫猫拉。
一拉拉到半天里,
吱哇吱哇叫唤哩。
苏迈听完要苏轼继续说儿歌,苏轼一时半会想不起来,正愁有事回书房却脱不开身,恰好妻子王弗走了过来给儿子说:“母亲刚学了几首凤翔儿歌,母亲念给我儿听”。苏轼这才脱身向书房走去,院子传来了妻子的欢笑声:
白叶白叶八寸高,
扒处白叶过金桥。
金桥背后一桃树,
哥哥担水妹妹浇。
结下桃儿红似火,
卖哈钱来娶嫂嫂。
娶哈嫂嫂手不巧,
三天上个裤子腰。
拧拧腰,扯扯腰,
哥哥穿上妹妹笑。
气滴哥哥打嫂嫂,
枕头打得“蓬!蓬!蓬!”
嫂嫂笑得“吭!吭!吭!”
苏轼回到书房,回想今闻老人所言及亲身经历,觉得古人对秦穆公有太多的误解,因此打算写点东西褒扬秦穆公。遂得《和陶咏三良》、《秦穆公墓》名篇。
《和陶咏三良》
此生太山重,忽作鸿毛遗。
三子死一言,所死良已微。
贤哉晏平仲,事君不以私。
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
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
魏颗真孝爱,三良安足希。
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
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
《秦穆公墓》
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
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
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
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従田横。
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
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
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