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交易吧 关注:270,529贴子:7,918,527

[資料水] 被遺忘的傳統——交輸裁的裙子0.5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妹子說這感覺就會看不懂,不用擔心啦,其實就是直角梯形拼接的裙子的資料排排排
作者:梅雪無名、無劫緣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7-04-05 01:27回复
    何謂「交輸裁」?
    何謂「交輸裁」?交輸指的是把整幅布帛斜角裁開的一種制衣方法。
    顏師古引蘇林曰:「交輸,如今新婦袍上掛全幅繒角割,名曰交輸裁也。」全幅的布料,斜角裁開,這樣的作法謂之「交輸裁」,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講的直角梯形拼接。
    全文出自《漢書·江充傳》:「充衣紗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輸。」顏師古注曰:「如淳曰:『交輸,割正幅,使一頭狹若燕尾,垂之兩旁,見於后,是《禮·深衣》「續袵鉤邊」,賈逵謂之「衣圭」。』蘇林曰:『交輸,如今新婦袍上掛全幅繒角割,名曰交輸裁也。』」
    按顏師古引如淳的說法,「交輸」指的可能是衣物部件,作法是將整幅布帛對角裁開,一邊比較窄,如燕尾的樣子,垂之於衣服兩旁,從背後可見。但其後引《禮記》,將「交輸」認為是《禮記》中所指的「續袵鉤邊」。

    「續袵鉤邊」各家解讀不同,十個人可能就有十種對深衣的理解與做法。而黃能馥先生就是將其理解為一幅布斜裁後形成下裳,尖端上合至腰際,說的也是直角梯形拼接。
    另外,秦簡有出土制衣一文,其中關於裙子部分這麼記載:
    下帬:依據尺寸不同分為三種,分別稱為:大衺、中衺、少衺。(衺,音邪)
    大衺四幅,初五寸、次一尺、次一尺五寸、次二尺,皆交窬,上為下 = 為上,其短長存人。
    中衺三幅,初五寸、次一尺、次一尺五寸,皆交窬,上為下 = 為上,其短長存人。
    少衺三幅,初五寸、次亦五寸、次一尺,皆交窬,上為下 = 為上,其短長存人。
    交窬,所指應該是交輸,可知「交輸」除了作為衣服部件名稱,也是一種製衣方式,所以我們沿用「交輸裁」這個稱呼,來討論直角梯形的裙裝。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17-04-05 01:27
    回复
      交輸裁裙子的源流
      除了前文引用到,禮記深衣記載了「續袵鉤邊」的交輸裁做法。交輸裁的裙子幾乎貫穿了中國服飾史,早自戰國時代,晚至清代,都有它的痕跡。
      1、戰國江陵馬山楚墓
      戰國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單裙,呈現腰部窄,下擺寬的扇形。而按報告敘述,N17:
      腰181,擺210.5,通長82。八片,平均每片是上22.6,下26.3的直角梯形。
      其下擺的測量資料為:27、27、27.5、26、27、24、27、26。

      前引,秦簡出土的制衣一文,分大衺、中衺、少衺。從三種裙子製作法中,可以看到,裙子布幅交輸裁剪方式只有五寸、一尺、一尺五寸、兩尺四種。而《深衣》記載古代布幅為二尺二,秦代一尺23.1cm,即50.81cm。也恰是先秦兩漢的布幅寬度。
      這樣固定的四種裁剪方式下出現的直角梯形僅四種。以下列表:
      兩尺法:上寬二寸(4.62cm),下寬二尺(46.2cm)
      五寸法:上寬五寸(11.55cm),下寬一尺七(39.27cm)
      一尺五寸法:上寬七寸(16.17cm),下寬一尺五(34.65cm)
      一尺法:上寬一尺(23.1cm),下寬一尺二(27.72cm)
      前面說到計算江陵馬山楚墓平均每片是上22.6,下26.3的直角梯形。
      其資料與一尺法所得梯形極度相近,應是四幅布均用一尺法破為八個直角梯形進行的拼接。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17-04-05 01:27
      回复
        2、長沙馬王堆漢墓

        兩件形制相同,均用寬一幅的絹四片縫製而成。上窄下寬,中間兩片略窄,兩側兩片的寬度稍寬。按照文物呈現,中間直角對拼,兩側斜邊拼接直角邊這樣的方式。詳見文物大圖,自左至右,可見其直角梯形拼接的情形。


        IP属地:中国台湾4楼2017-04-05 01:27
        回复
          3、東漢尼雅墓

          這兩件裙子都是在尼雅95MN1號墓地出土的,左圖為M5號墓出土,右圖為M3號墓出土。由平舖可見,這兩件裙子均呈現由長方形搭配梯形裁片的拼接方式。根據報告敘述,左圖95MN1M5:18是以帶代腰的無腰裙,由9片淡紅色絹縫製,兩側和中間單片各為一整幅,幅寬46公分,其餘7幅均為上窄下寬。裙長110公分,下擺寬320公分。測量線圖,報告所謂的整幅,發現也是斜度極小的直角梯形。
          右圖95MN1M3:15是以茶黃絹為面料,九幅拼連,腰部繫帶。腰圍144公分,長154公分,下擺邊長500公分。報告云:「係生前穿用,有小洞,曾經綴補。」可見這類裙子並非冥衣,而M3墓主還原身高為161.95公分,裙長154公分顯然曳地。由於有綴補的關係,線圖較難判斷分片情況,且M5:18直角梯形非常明顯,的所以請同袍按照M5:18數據進行實驗。用間色,方便呈現上身分布狀態,效果如圖。


          IP属地:中国台湾5楼2017-04-05 01:28
          回复
            4、前涼花海畢家灘
            前涼甘肅花海畢家灘26號墓,出土能與衣物疏上對應的「緋碧裙一牒」,據報告云:裙腰殘長40公分,高7.5公分,裙身殘長61公分,分作三片,兩碧絹片中間夾一緋絹。緋絹中線兩側各施一豎褶,褶量較大,因而此處裙身連腰弧度較明顯,穿著時應居體側。具殘存跡象,推測此裙應為兩色,起碼是四片間裙。按此推測復原,可得裙腰圍度為72公分左右......如是六片間裙的話,其重疊的部分會更多。

            按殘片照片,可以看見絳色與碧色裙片上均有褶痕,不知為死褶還是活褶。萬芳〈考古所見晉唐時期間裙研究〉一文將緋碧裙推測為四片間裙,每片均有兩道豎褶。其裁片為長方形從中斜裁,形成四片直角梯形,然後用斜邊拼直邊的方式順拼而成。


            IP属地:中国台湾6楼2017-04-05 01:28
            回复
              5、唐代阿斯塔納出土文物
              關於唐代裙裝,本派同袍無劫緣已經有〈唐代裙裝的製作與變化報告〉專文,在此僅將理論再次引述,如有興趣請參考古墓仙女派微博。無劫緣在文中將裙裝剪裁方式歸納為三種:方形+直角梯形的拼接、純直角梯形的拼接、梯形拼接與間色裙。其實無論哪一種,均脫離不了直角梯形的運用。



              本派同袍V愛卡卡西,提供了一張由同袍玲瓏拍攝的唐代絹裙殘片,應為吐魯番阿斯塔納出土,明顯可以看出是直角梯形的裙片構造。


              以上分別是22片、36片、66片直角梯形拼接的裙子,上身以後對照壁畫的效果。


              IP属地:中国台湾7楼2017-04-05 01:28
              收起回复
                6、宋代單片裙、兩片裙、三襇裙、褶襇裙
                宋裙中多款式中,除了百迭裙無法判別拼接方式,其餘款式在報告中都呈現出直角梯形的拼接方式。(關於宋裙款式,可參考本派同袍梅雪無名〈宋裙製作的理論與實踐1.2版〉一文)單片裙,見於德安周氏墓報告中,由線圖可知,為兩個直角梯形拼接。

                兩片裙在黃昇墓與周氏墓中均有呈現,不同的是黃昇墓的拼接方式,線圖顯示為長方形拼接直角梯形;而周氏墓的線圖,應為兩個直角梯形拼接而成。周氏墓的折枝朵花紋羅裙,於絲博展出,本派同袍小謝親自前往絲博觀察裙片拼接情況,發現原判定為八片拼接的裙子,其實仍是四片拼接,中間線條實為褶痕。拼接方式為直角梯形的兩個斜角邊相拼形成一個裙片,然後腰端縫合為一條裙子。



                三襇裙在報告裡有明確提到,是由四片織物拼接而成,整件裙子下寬上窄。而這種三襇裙,在唐代已有呈現,已知唐代裙裝應為直角梯形順拼,則這件德安周氏墓出土的三襇裙,很可能與唐代裙子有傳承關係。且周氏墓報告與簡報呈現的三褶裙,疑為同一件裙子的正反面,由線圖可知為三個平行褶,而裙子整體為梯形,那麼四個裁片必然運用到梯形拼接。



                圖為按照周氏墓三襇裙數據推算制做的三襇裙,上身效果與漢服商家制做的「宋褲」極為相似。由此看來,加上古代婦女不單穿褲裝的傳統,以往被認定為「宋褲」的圖畫,也很有可能是三襇裙。

                另外,黃昇墓出土一條裙頭69公分,僅能圍一圈的褶襇裙。在黃能馥的《中國服飾史》中提及此裙乃是:「用四片料子豎向縫接,上寬下窄,每片縱直折襇。」與研習吧吧友肖耶天秤親自至福州博物館觀察的結果一致。(上寬下窄,沒有打錯,詳情請靜待宋裙2.0版)


                IP属地:中国台湾8楼2017-04-05 01:29
                收起回复
                  7、明代裙裝的交輸裁現象
                  明代裙裝無疑是馬面裙的天下,馬面裙褶多,基本上無法判斷是否使用到直角梯形拼接。絲博所藏曲水如意雲綢夾裙,應是從宋代兩片裙演化到明代馬面裙的中途產物。扣除掉打褶部位,裙子裁片可以看見用運了直角梯形拼接方式。而這種兩片裙過渡到馬面裙的裙式,在容像中也有呈現。


                  另外是某電視節目(節目名稱忘記,請記得的同袍幫忙回想一下,介紹王亞容修復文物的)談到文物修復時,剛好照到了寧靖王妃鞠衣部件四散的狀況,讓我們清楚看到,鞠衣的下裳裁片也是使用到梯形拼接的。
                  明代馬面裙是否使用到交輸裁,由於裙子打褶難以判斷。其實梯形剪裁的運用,在褶子較少的裙裝中有較多的運用,以便配合腰臀差距,形成上窄下寬的效果。而近代裙裝發展進入褶多的狀態時,腰臀差距已能透過打褶調節,裙子型態可以透過喇叭褶或是平行褶做出不同效果,交輸裁的使用自然減少,都是合理的發展。
                  研習吧吧友鼠妖表示,他接觸過的文物是以方布打褶居多。但是在文獻中,確實有些跡象呈現,可能有梯型剪裁的存在。朱舜水《談綺》書中提到明制裳,「有十二幅者、有六幅者。十二幅裳,左右各一聯,每聯兩端用全幅,中間四幅各用半幅,做兩聯,通為十二幅,前後有馬面。」全幅布做馬面可以理解,然而中間四幅各用半幅,如果都是方布拼接,做出來的效果就是兩個全幅,那又何必裁為四片然後拼接?按常理推論,這四片的剪裁方式必然不同於長方形,很有可能是梯形剪裁,才需要用到四個半幅。

                  關於十二幅裙的文物,在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具會〈四川新都縣發現明代軟體屍墓〉一文中有提及(無圖),此墓年代約為嘉靖前後。嘉靖前後裙裝約4.2米至4.8米襬,可推測十二幅裙並非為了大襬,而是剪裁需求而出現的。


                  IP属地:中国台湾9楼2017-04-05 01:30
                  回复
                    8、清代漢女的欄杆裙
                    清代漢女有人覺得不應列入漢服體系討論,然為了敘述交輸裁在裙裝上運用的完整性,則不能不提到清代的欄杆裙。




                    欄杆裙很明顯就是直角梯形拼接的裙裝。


                    IP属地:中国台湾10楼2017-04-05 01:30
                    回复
                      結語
                      從文物現象看來,交輸裁的裙子從先秦至清代,都是存在的,差異只是在於運用的多寡。褶多的裙裝運用得少些,褶少的裙裝免不了運用交輸裁。
                      我們在製作漢服裙子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這一個傳統的製作方式。有些裁縫因為不習慣直角梯形的拼接,而反映過製作上的困難。然而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只是因為大家不習慣這樣的剪裁方式,車縫時掌握不好力度才會認為製作上有困難。一旦熟練,掌握了車縫的力度,其實並沒有一開始存在的問題。
                      這篇文章其實應該在我們將歷代裙裝都實驗過一遍以後才提出完整版本,但是在推廣唐裙子的時候,經常性遇到一些質疑,包括拼接方式、文物不存在、一片式方布打褶裙才是主流等等說法。所以姑且將已知的文物依時代羅列,來證明交輸裁的裙子絕非憑空橫出,而是一直存在漢服傳統之中,是為0.5版。


                      IP属地:中国台湾11楼2017-04-05 01:3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4-05 01:38
                        回复
                          来啦!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4-05 01:45
                          回复
                            贴完啦,越来越少来贴吧了,噫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4-05 07:38
                            回复
                              在微博上看了!赞!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4-05 0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