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口碑与收视齐飞,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1。很多观众边看边感慨,该剧制作用心演员走心,比那些所谓的ip剧、流量小鲜肉剧良心太多。渐渐地,这种边捧《人民的名义》边踩ip流量剧地声音越来越多。但李路觉得,这样不对。“千万别拿它对立起来来说这个事儿。IP、小鲜肉有人家的市场。写那些文章的也没采访我们,你这不是挑动群众斗群众嘛。IP存在于它的那个生存空间,小鲜肉有小鲜肉的市场,没有一个投资人是傻子对不对。只不过我们做的这种现实主义题材是太犀利的,太打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心了,是这么多年没有的,所以引起了热议。我们跟那个为什么要对立起来来聊呢?不需要的,各做各的,人家有人家的商业市场。”
当被问到为何不考虑也找一些小鲜肉演,李路笑道:“你看看我兜里有几个银子呀?”
李路并不高产,8年才拍4部戏,但是他的戏几乎也都同时自己当制片人。“以后如果说能碰到好的制作公司,我不再做制片人了,我就安心去导戏,我是非常渴求这种状态的。但是如果你碰到非常不好的制片人,或者说不懂行的,或者说是扮演的根本不是制片人,而是资本的监管人,那就会自己给自己找非常大的麻烦。”
对于市面上被热炒的ip,李路并不觉得很新鲜。“IP我小时候就玩过了,那时候还没有IP这个词儿呢。你说《山楂树》的时候哪有什么IP这个词儿?那不是最大的IP吗?所以我觉得不是什么IP不IP,就是你这个剧,你的所谓的卖点在哪里,是阅读量大还是金字招牌,还是你的这个内容有创新等等。”李路说自己也并不排斥ip,“没有什么IP找到我,我也没喜欢什么IP。我如果看到哪个东西我觉得是我的菜,我不管它是不是IP,我都会把它做成一个IP。”
《人民的名义》里虽然没有流量小生,但也是大腕儿云集。很多人都是靠李路刷脸刷来的,整部剧演员片酬占比不到50%,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已经极为少见。在李路看来,拍影视剧还是要按照商业规律去做,“你说IP也好,演员的酬劳也好,在整个制作跟其他的这块的一个比例要形成一个合理比例,四六、三七、五五这都是合理的,如果你整成二八了,其他的钱给IP跟演员拿走了,制作很糙,那出来的不可能是好东西,只能是被骂的。”
“资本市场进来之后,各行各业涌进来了,他可能在他的行业已经是翘楚、精英,这么多年带来了他大量的自信。但是影视行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它是一个创意产业,靠着人才能打胜仗的产业。它这个变量是人,不是拿计算器能算出来的。所以很多人进来(影视行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自己喜好为大,然后以失败告终。这几年为什么资本慢慢的往后退,让专业人员上来了?就是因为几个失败案例之后就知道专业的重要性了。不是任何其他产业的成功人士转身进到影视产业来就能指点江山的,行业跟行业是不同的。”李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