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吧 关注:50,885贴子:656,243

【原创】穿斗体系中的“屋上垒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镇楼图:古村风貌


1楼2017-04-15 23:52回复
    4月3日那天跑到这个村子里逛了逛,发现一幢古仓楼构造奇特。但那天看的匆忙,仓楼构造没看全面。于是4月15日又跑去看了个仔细,补拍了一些照片。


    2楼2017-04-15 23:57
    回复
      为表述方便,4月3日那天发现的古仓楼暂命为:古仓楼(1)
      仓楼的外立面就没拍了,直接上内部照片,上图为大厅全景。
      根据房主的介绍,大厅两侧的楼层铺板枋断头原为通长枋木,铺板枋上铺楼板形成二层厅。1981年“包产到户”那年拆除了大厅上的二层楼板,锯断了铺板枋,现在只能看到两侧的断头。

      上图为大厅右壁

      上图为大厅左壁
      二层大厅前檐临天井处原有美人靠,美人靠上有鹅颈型栏杆挑出两层。1981年拆除二层大厅楼板时一并拆除美人靠。
      根据房主的介绍,这幢古仓楼已有二百多年(约建于清中期)。初建时的主人为当地一财主,财主大厝就在隔壁一幢,仓楼除这幢外另有两幢在后排。
      仓楼顾名思义就是粮仓,上下两层,样式与当地普通民居类似。有所区别的是仓楼并不住人,楼上楼下的内部隔断全是仓室,单个仓室面积比普通民居的房间小很多。


      3楼2017-04-16 00:26
      回复
        先看大厅右壁的构造

        下层板壁也是原构造
        仓楼在解放后土改时分给了贫下中农,为了适宜住人,仓室内部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仓室原有板壁全是双层,于是拆除了内层板壁来扩大一点面积。现在大厅两侧看到的是外层板壁,房主嫌木头发黑,用钢丝球搓掉了下层木头表面的氧化层,看起来就比较新一点。另外房间门也是后改的,原有仓室门并不在大厅侧面位置。
        奇特之处在于与普通民居相比,普通民居的柱子都是两层直通上去承托桁条,而这座仓楼大厅两侧的柱子却是上下两层各自独立。

        上图大厅外角柱为上下两根相接,下层柱头与上层柱脚之间还隔着一层楼板,连墩接都谈不上。上层外角柱位置原有美人靠挑出,已拆除。
        上图第二根上层柱直接站在穿枋与铺板枋交接处,柱脚并没有开槽骑枋。
        上图二层冲脊柱也是直接站在穿枋上,柱脚还偏离出了一半不在铺板枋上。
        再来一张前面三根柱的上下层交接关系,有上下相接也有上下错位,但没有一根是通柱。
        上图为大厅内角柱及相邻柱子的上下交接关系,有上下相接也有上下错位,但没有一根是通柱。
        大厅内角柱的上下层柱子基本上是错位的


        4楼2017-04-16 01:02
        收起回复
          再看大厅左壁的构造,与右侧对称,上下层柱交接构造完全一样。

          上图为外侧角柱层间交接特写,两柱之间还隔着一块楼板,没有墩接。


          上图为二楼上部的插梁,拍得很模糊。梁为扁作月梁,梁侧面有雕刻装饰。


          大厅内角柱上下层错位,上层柱站在穿枋上。


          5楼2017-04-16 01:17
          回复


            大厅内侧背屏,我们当地俗称“将军壁”,背屏两侧的立柱俗称“将军柱”。左右两侧的“将军柱”也是上下相接,但交接处没有隔着一块楼板,也不是墩接。


            6楼2017-04-16 01:28
            回复
              仓楼后檐

              后檐损毁比较严重,屋顶塌了一大块。
              上图为后檐底层一侧的仓室门,基本保持原样。



              后檐立柱的层间交接基本上都是上下相接、中间隔着楼板,但稍有一点错位,并不完全垂直。
              又遗憾的是,从手机上传图片到电脑时误删了好几张照片,都是后檐的图片,结果后檐两侧外墙内的角柱都看不到了。后檐两侧边的角柱记得是上下错位,并不相接。


              7楼2017-04-16 01:45
              收起回复

                上图为后檐底层仓门

                底层仓室的地面为架空的实木地板,从上图可以看出柱脚两道穿枋之间的地板、以及地板下的铺板枋。
                大厅右侧的房门,据房主讲是后来改装的。
                大厅右侧的柱脚“地串”,离地面有一块砖的距离,室内地板的位置更高,但这里看不出来。
                大厅左侧的房门,也是后来改装的。从打开的房门可以看出室内地板,只是地板面上铺了地塑。房间内部空间狭小。

                上图为右侧楼梯边的板壁,图片左侧横着钉住一块板的位置据房主讲是原来的仓门。


                8楼2017-04-16 02:05
                回复

                  上图为右侧楼梯。仓楼与前部厢房之间在楼梯位置隔开,在二层上部只有一道穿枋相连,算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单体建筑。

                  楼梯上方仓楼二层的格子窗,从窗边可以看出仓楼与厢房相连的那道穿枋。
                  上图为格子窗特写

                  上二图为楼梯上方的仓楼上下层柱交接,中间隔着楼板。

                  楼梯上段左侧通向厢房二楼,右侧另有一段小楼梯通向仓楼二层。


                  9楼2017-04-16 02:19
                  收起回复
                    仓楼二楼右侧内走廊,位于外墙内侧,


                    内走廊一侧的上层柱,据房主所讲柱脚均是站在下层穿枋上。


                    10楼2017-04-16 02:24
                    收起回复

                      上图为左侧楼梯,与右侧对称。
                      楼梯上段

                      楼梯上方上下层柱相接,稍有一点错位,中间隔着楼板。
                      仓楼二楼左侧内走廊,位于外墙内侧,但宽度比右侧内走廊更狭窄。


                      11楼2017-04-16 02:35
                      收起回复
                        仓楼前方为门屋、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


                        由于天井的光线很强,拍照时用一块纸皮遮住摄像头上方。
                        上图为天井

                        上图为天井中间一块石板,刻着一枚孔方兄。

                        最后一张图中人物为房主。据房主所讲,仓楼的大门原来设在天井外侧,门屋是后来扩建的。


                        12楼2017-04-16 02:51
                        回复
                          房主介绍,仓楼是先建好底层再盖二层,上下层柱子全部相互独立、没有一根通柱。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则讲不清楚。
                          房主还讲,这样的“屋上垒屋”在当地只在仓楼出现,住人的房子则用通柱。
                          在晚期穿斗式建筑中出现这么典型的“屋上垒屋”真是出乎意料,并且层间交接技术相当的原始,与营造法式中的缠柱造、叉柱造相比,落后了至少上千年,而建筑年代却比营造法式晚了六七百年。
                          如果汉代人能够跑来参观这幢仓楼,肯定会对封建晚期的穿斗技术感到好奇,唯独对层间交接技术不会感到稀奇。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这种原始的层间交接技术并不能说明是清代的技术倒退。原因是穿斗与抬梁体系的层间交接方式有差异,穿斗式建筑没有铺作层,也就用不上叉柱造;硬山和悬山顶建筑没有转角造,也就不必缠柱造。由于早期穿斗民居死绝,这样的层间交接技术是封建晚期的二次发明,还是两千年来一直没有进化,已没法搞清楚。


                          13楼2017-04-16 03:32
                          回复
                            似乎在哪里见过类似的。。。。。。但是想不起来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4-16 06:41
                            收起回复
                              山西晚期戏台也是这样子,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4-16 1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