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面前的画板上,青砖灰瓦的胡同已跃然纸上。
29岁的满族小伙傅察丹青,已画了整整10年的北京胡同。
一张画板、一辆电动车、一个工具包,傅察丹青开始了胡同中的选景。365天,他几乎天天都骑着车串胡同、画胡同。在他看来,持之以恒坚持下来的原因在于,喜欢北京胡同这味儿。
胡同中长大的傅察丹青,大部分儿时的回忆都在胡同里。在傅察丹青眼中,胡同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打乱了。没了原有胡同里的惬意,亲切感也逐渐变淡。
10年间,傅察丹青已经画了超千幅的胡同画作。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记忆中的北京味儿,给城市画下时光流逝的痕迹,也向不同的人群展示出胡同文化和北京百姓的市井生活,记录下北京最独特的城市记忆。
个人情怀 起初映射自己生活
一辆电动自行车,车筐被挖出两道凹槽,画板塞进凹槽里保持着平衡。一个工具箱绑在后座上,其中装着画笔、油画颜料、刮刀等。傅察丹青骑着车开始串胡同,寻找他记录的目标。
29岁的傅察丹青,已经画了10年北京胡同。他在鼓楼方砖厂胡同长大,记忆中的胡同生活,让傅察丹青对胡同有着很深的感情。“从小就听着鸽哨声和燕子叫声把我们叫醒,环境特别安静,但是现在很多胡同都在发生着改变。”
傅察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丹青是爷爷给取的名字。傅察丹青从小就喜欢画画,桌子、墙壁都是他画的小人儿。“参加了学校的课外小组,老师看到我画画的感觉不错,就找到家长,觉着孩子应该走画画这条路。再加上我的名字有丹青,水墨丹青的意思,不画画有些可惜。”
进行专业学习后,傅察丹青开始拿着水粉,开始串胡同、画胡同。“当时只是为了写生去画,没有什么想法,是为了画画而画画。”
在胡同里转了一年之后,傅察丹青的想法不再迷茫。“画画的目的是想干干净净去画画,表现我内心的一个投影,表达我的记忆和我的情感,把个人的情绪投入到画面里。”
傅察丹青在画每条胡同的时候,都会融入自己儿时的感觉。
在画一条胡同时,傅察丹青在房边画出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探出头望向胡同,在她的身旁,有一只小狗趴在地上。
“在当时画画的时候,并没有小女孩,也没有小狗。以我个人的感受,这是我的一个投影在那里。我小的时候,胡同里有生人走过来,小女孩都是害羞地探出头,看看来人是谁。”傅察丹青对北京晚报记者说,一些画作里都有一点个人的情怀和故事。
冬夏难熬 一站五小时不敢多喝水
西四北六条胡同,骑行了一个多小时后,傅察丹青选定了这条胡同。在他眼中,胡同的整体构图和层次感都比较好。
支起画板,戴上耳机,听着舒缓的音乐,让自己与外界隔离。调好颜料,傅察丹青握着画笔在画板上勾勒出胡同的样貌。
冬夏两季,是傅察丹青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夏天,汗水直接滴进了调色板里,傅察丹青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经常有老街坊站到我的身后,送来了凉水。在胡同里感受到了老街坊的热情。”
但是傅察丹青并不敢多喝水,最怕的就是上厕所。“担心上厕所的时候,一阵风吹过来,画板倒在调色盒上,以前画的就一下子都花了。”
站在冬季寒风里,傅察丹青的手都被冻麻木,没有感觉。被刮刀划伤,但是并没有感觉到疼痛,“突然画着画着感觉到手湿乎乎的,低头一看手上有一个大口子。有街坊看到后,让我去家里冲了水,用纱布包扎好。”
每张画,傅察丹青都要在胡同中至少站5个小时。一次画画中,遇到了一名老街坊,默默地站在身后四五个小时。“直到等画完了,跟我聊聊胡同的故事。”
七八年前,傅察丹青几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胡同中。“有的时候一骑就是两三个小时去寻找胡同,在胡同里钻来钻去,屁股都木了。”
有时,两三个小时的骑行却无功而返。“找到的胡同都没有感觉,就不去画了。每年都要画出100幅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
画时间长了,傅察丹青会出现一些反感。“有的时候画着画着,就把画布撕下来,不想画了。”傅察丹青对北京晚报记者说,太长时间看到同样的东西,已无新鲜感。有时候更怀疑自己,自己在做什么。“自己也要重新审视,为什么要画。”
十年生倦 但要与胡同消失比速度
厌倦袭来,傅察丹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为何要坚持画胡同。在傅察丹青看来,让看画的人和画面产生共鸣才是他画胡同的初衷。“希望让老北京人看到画之后,感受到这里是我小时候待的地儿;让不是北京人或者是没来过北京的人,知道这就是北京的市井文化。”
2009年初秋,在鼓楼大街附近的一条胡同,一栋老宅的对面是一家咖啡店。傅察丹青发现了这栋老宅,从构图的角度来说很适合去绘画。“一栋三角顶的房子,还有一间自己搭起来的小二层,特别能显示出胡同的样貌,反映出老百姓的市井生活,与我小时候胡同的样貌很像。”
支起画板,做好准备,傅察丹青开始记录下这样的生活状态和样子。“画着画着门打开了, 从里面开始向外搬东西。”得知傅察丹青想画这栋老宅,主人非常感慨地说,“想把画拍一张照片留个纪念,他们马上要搬走了。”
隔了一段时间,当傅察丹青再经过这里时,这栋老宅变成了一家陶塑店。
傅察丹青在串胡同时,发现一栋老宅门上都是雕花,两侧曾经有两块木帘,犹如一副春联,住户称这里是布商曾祖父的老宅,“门脸特别好看,门前还有一块拴马石。”
2014年和2015年,傅察丹青两次用画笔记录下了这条胡同,“第一次是画了这个布商家的门,去年画的是整条胡同。当我再经过这里的时候,房子打出了一个大洞,要被拆了。”
傅察丹青曾经画过校场口附近的一条胡同,当傅察丹青骑车回到这条胡同,打算再画一幅的时候,发现那条胡同已经拆掉了。
串胡同过程中,傅察丹青发现,许多胡同、老宅在不经意间消失。“能多留下一点儿是一点儿。但是,我永远追不上胡同消失的速度。”
只画不卖
记录正在老去的记忆
今年,是傅察丹青画胡同的第10个年头,画胡同也占用了他绝大多数的时间。
10年间,许多人提出买下他所画的胡同画作,但是都被他拒绝了。“我不去卖自己画的胡同画作,因为这些是我的心血。最想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呈现给大家,让大家看到北京的老胡同和市井生活。”
拒绝卖画,便难有收入继续维系。“一直需要父母的支持。我自己通过教学生画画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父母说既然做了选择,要对自己做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就要走下去。”傅察丹青对北京晚报记者说,在胡同里,陌生人送来的一杯水,都是给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
在傅察丹青看来,“如果想着要卖掉自己画的胡同,想法就会改变,需要考虑买画人的感受,要迎合他们的喜好。”
10年中,傅察丹青曾经卖过一张画作,在画胡同时,一名老街坊看着我画完他生活的胡同。“后来留下了联系方式,就成了朋友。”在傅察丹青的画作展览时,这名老街坊也来了,特别喜欢自家胡同的画作,“想买走这幅画,最后我选择卖了。有人真正喜欢,说明我的作品找到了家。”
找胡同、画胡同、修改画作,周而复始,傅察丹青记录下正在老去的记忆。在画画时,他的眼前只剩下青砖灰瓦和有些斑驳的胡同。
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北京城的脉络。在傅察丹青看来,许多胡同开始消失,剩下的也在失去本来的味道。他想用画笔展现自己所认识和留恋的北京,维护北京最独特的城市记忆。
来源:2016年06月01日 北晚 赵喜斌
29岁的满族小伙傅察丹青,已画了整整10年的北京胡同。
一张画板、一辆电动车、一个工具包,傅察丹青开始了胡同中的选景。365天,他几乎天天都骑着车串胡同、画胡同。在他看来,持之以恒坚持下来的原因在于,喜欢北京胡同这味儿。
胡同中长大的傅察丹青,大部分儿时的回忆都在胡同里。在傅察丹青眼中,胡同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打乱了。没了原有胡同里的惬意,亲切感也逐渐变淡。
10年间,傅察丹青已经画了超千幅的胡同画作。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记忆中的北京味儿,给城市画下时光流逝的痕迹,也向不同的人群展示出胡同文化和北京百姓的市井生活,记录下北京最独特的城市记忆。
个人情怀 起初映射自己生活
一辆电动自行车,车筐被挖出两道凹槽,画板塞进凹槽里保持着平衡。一个工具箱绑在后座上,其中装着画笔、油画颜料、刮刀等。傅察丹青骑着车开始串胡同,寻找他记录的目标。
29岁的傅察丹青,已经画了10年北京胡同。他在鼓楼方砖厂胡同长大,记忆中的胡同生活,让傅察丹青对胡同有着很深的感情。“从小就听着鸽哨声和燕子叫声把我们叫醒,环境特别安静,但是现在很多胡同都在发生着改变。”
傅察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丹青是爷爷给取的名字。傅察丹青从小就喜欢画画,桌子、墙壁都是他画的小人儿。“参加了学校的课外小组,老师看到我画画的感觉不错,就找到家长,觉着孩子应该走画画这条路。再加上我的名字有丹青,水墨丹青的意思,不画画有些可惜。”
进行专业学习后,傅察丹青开始拿着水粉,开始串胡同、画胡同。“当时只是为了写生去画,没有什么想法,是为了画画而画画。”
在胡同里转了一年之后,傅察丹青的想法不再迷茫。“画画的目的是想干干净净去画画,表现我内心的一个投影,表达我的记忆和我的情感,把个人的情绪投入到画面里。”
傅察丹青在画每条胡同的时候,都会融入自己儿时的感觉。
在画一条胡同时,傅察丹青在房边画出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探出头望向胡同,在她的身旁,有一只小狗趴在地上。
“在当时画画的时候,并没有小女孩,也没有小狗。以我个人的感受,这是我的一个投影在那里。我小的时候,胡同里有生人走过来,小女孩都是害羞地探出头,看看来人是谁。”傅察丹青对北京晚报记者说,一些画作里都有一点个人的情怀和故事。
冬夏难熬 一站五小时不敢多喝水
西四北六条胡同,骑行了一个多小时后,傅察丹青选定了这条胡同。在他眼中,胡同的整体构图和层次感都比较好。
支起画板,戴上耳机,听着舒缓的音乐,让自己与外界隔离。调好颜料,傅察丹青握着画笔在画板上勾勒出胡同的样貌。
冬夏两季,是傅察丹青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夏天,汗水直接滴进了调色板里,傅察丹青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经常有老街坊站到我的身后,送来了凉水。在胡同里感受到了老街坊的热情。”
但是傅察丹青并不敢多喝水,最怕的就是上厕所。“担心上厕所的时候,一阵风吹过来,画板倒在调色盒上,以前画的就一下子都花了。”
站在冬季寒风里,傅察丹青的手都被冻麻木,没有感觉。被刮刀划伤,但是并没有感觉到疼痛,“突然画着画着感觉到手湿乎乎的,低头一看手上有一个大口子。有街坊看到后,让我去家里冲了水,用纱布包扎好。”
每张画,傅察丹青都要在胡同中至少站5个小时。一次画画中,遇到了一名老街坊,默默地站在身后四五个小时。“直到等画完了,跟我聊聊胡同的故事。”
七八年前,傅察丹青几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胡同中。“有的时候一骑就是两三个小时去寻找胡同,在胡同里钻来钻去,屁股都木了。”
有时,两三个小时的骑行却无功而返。“找到的胡同都没有感觉,就不去画了。每年都要画出100幅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
画时间长了,傅察丹青会出现一些反感。“有的时候画着画着,就把画布撕下来,不想画了。”傅察丹青对北京晚报记者说,太长时间看到同样的东西,已无新鲜感。有时候更怀疑自己,自己在做什么。“自己也要重新审视,为什么要画。”
十年生倦 但要与胡同消失比速度
厌倦袭来,傅察丹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为何要坚持画胡同。在傅察丹青看来,让看画的人和画面产生共鸣才是他画胡同的初衷。“希望让老北京人看到画之后,感受到这里是我小时候待的地儿;让不是北京人或者是没来过北京的人,知道这就是北京的市井文化。”
2009年初秋,在鼓楼大街附近的一条胡同,一栋老宅的对面是一家咖啡店。傅察丹青发现了这栋老宅,从构图的角度来说很适合去绘画。“一栋三角顶的房子,还有一间自己搭起来的小二层,特别能显示出胡同的样貌,反映出老百姓的市井生活,与我小时候胡同的样貌很像。”
支起画板,做好准备,傅察丹青开始记录下这样的生活状态和样子。“画着画着门打开了, 从里面开始向外搬东西。”得知傅察丹青想画这栋老宅,主人非常感慨地说,“想把画拍一张照片留个纪念,他们马上要搬走了。”
隔了一段时间,当傅察丹青再经过这里时,这栋老宅变成了一家陶塑店。
傅察丹青在串胡同时,发现一栋老宅门上都是雕花,两侧曾经有两块木帘,犹如一副春联,住户称这里是布商曾祖父的老宅,“门脸特别好看,门前还有一块拴马石。”
2014年和2015年,傅察丹青两次用画笔记录下了这条胡同,“第一次是画了这个布商家的门,去年画的是整条胡同。当我再经过这里的时候,房子打出了一个大洞,要被拆了。”
傅察丹青曾经画过校场口附近的一条胡同,当傅察丹青骑车回到这条胡同,打算再画一幅的时候,发现那条胡同已经拆掉了。
串胡同过程中,傅察丹青发现,许多胡同、老宅在不经意间消失。“能多留下一点儿是一点儿。但是,我永远追不上胡同消失的速度。”
只画不卖
记录正在老去的记忆
今年,是傅察丹青画胡同的第10个年头,画胡同也占用了他绝大多数的时间。
10年间,许多人提出买下他所画的胡同画作,但是都被他拒绝了。“我不去卖自己画的胡同画作,因为这些是我的心血。最想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呈现给大家,让大家看到北京的老胡同和市井生活。”
拒绝卖画,便难有收入继续维系。“一直需要父母的支持。我自己通过教学生画画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父母说既然做了选择,要对自己做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就要走下去。”傅察丹青对北京晚报记者说,在胡同里,陌生人送来的一杯水,都是给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
在傅察丹青看来,“如果想着要卖掉自己画的胡同,想法就会改变,需要考虑买画人的感受,要迎合他们的喜好。”
10年中,傅察丹青曾经卖过一张画作,在画胡同时,一名老街坊看着我画完他生活的胡同。“后来留下了联系方式,就成了朋友。”在傅察丹青的画作展览时,这名老街坊也来了,特别喜欢自家胡同的画作,“想买走这幅画,最后我选择卖了。有人真正喜欢,说明我的作品找到了家。”
找胡同、画胡同、修改画作,周而复始,傅察丹青记录下正在老去的记忆。在画画时,他的眼前只剩下青砖灰瓦和有些斑驳的胡同。
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北京城的脉络。在傅察丹青看来,许多胡同开始消失,剩下的也在失去本来的味道。他想用画笔展现自己所认识和留恋的北京,维护北京最独特的城市记忆。
来源:2016年06月01日 北晚 赵喜斌